分享

金仁霖老师的太极拳随笔【肆·完结】

 风生水起1964 2023-07-04 发布于四川
文章图片1

太极拳与内家拳

太极拳与内家拳的论争由来已久。实际上这里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内家拳”这一名词的定义,究竟是狭义的一种拳术的专门名称还是广义的一个类型拳术的笼统名称。

据黄黎洲《王征南墓志铭》中说的“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少林为外家”,《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盖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则少林为盛,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为人所乘。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

这里明确指出内家拳与外家拳最为主要的不同地方,在于以静制动主于御敌,不同于跳踉奋跃,主于搏人的对敌策略,以及各别的技击训练方式方法。

黄百家《王征南先生传》中载有内家拳术就有六路、十段锦等不同的套路。适用于不同阶段(时期)不同训练要求的需要。所谓“六路与十段锦多相同处,大约六路练骨,使之能紧,十段锦紧后又使之放开”,因之足以说明内家拳是广义的一个类型拳术的通称,而不是狭义的一种拳术的专称。

我们不妨再把内家拳的禁犯病法和太极拳的练习要点来一番比较。内家拳的禁犯病法是: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截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等。太极拳的练习要点有:用意放松、连绵不断、周身完整、中正安舒、分清虚实、敛腹含胸、拔背顶劲、松腰收臀、沉肩垂肘、坐腕伸指、缓慢均匀等。

很明显,不歪斜就是中正安舒,不寒肩就是要沉肩,不脱肘就是要垂肘,不老步、不双手齐出就是要分清虚实,不腆胸就是要含胸,不扭臀就是要收臀,不曲腰就是要松腰。内容基本相同,要求大致不相违。

因之把太极、形意、八卦等对敌策略和技击训练方法基本相同的几种拳术,统统归并于内家拳一个类型之内,应该是无可非议。

文章图片2

意在人先

意在人先的“先”,表现在手上的进或退,应该是一个极小值。愈小愈好。要小得对方丝毫不曾察觉。等对方察觉,已经是“我顺人背”成了定局,来不及再有所变化的了。

磨转心不转

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述口诀中说“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作者自加按语道:“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后,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郝少如1987年12月26日在体育宫的一次讲课中讲到虚实时,则说“磨子是虚的转,实的不动”,则把上虚下实,上体才能灵活转动的意思包括在里面了。

郑说的磨转心不转,则可以补充郝说的上体转动应该以脊柱为枢轴。上体转动角度大时,腰脊也应该有相应度数的扭转,象拧转的脆麻花(铰链棒)一样,不能真的象磨心那样,是一根笔直的铁梗。

文章图片3

收颏

收颏这个说法,见诸解放后各派太极拳的论著中。或称“颚”、或称“颔”、或称“颏”,动作要领大致都是主张下颔部要保持微微的里收的姿势。

清乾隆年间苌乃周著《苌氏武技书》卷二面部五行论中说:“凡一动之间,势不外屈伸,气不外收放,面上五行形像,亦必随之相合,方得形气相兼之妙。故收束势者,气自肢节收束中宫,面上眉必皱,眼必收,鼻必纵,唇必撮,气必吸,声必噎,此内气收而形像聚也。展脱势者,气自中宫发于肢节,面上眉必舒,眼必突,鼻必展,唇必开,气必呼,声必呵,此内气放而外象开也。留心熟练,内气随外,外形合内,内外如一,坚硬如石”。

卷三合炼中二十四势中则说:“纳气头面形容之说:凡纳气皆以头面为先,其要只是转四个圈,左往右转一圈,右往左转一圈,前往后转一圈,后往前转一圈,皆是皱眉促鼻,上唇后束,下唇前朝,如象卷鼻之状,所云纳气如吞川,盖必如以口吞物,尽力一吸,气方纳得充实饱满”。

同卷纳气中又说“头面往上扬,则咽喉之气易入,口上唇往上微缩,下唇往前朝,如象卷鼻”。这里是主张在动作呼吸时,身躯头面的外表形态,也要随之适应而有所变化。而且吸气时的口唇形状却与诸家太极拳论著所述的下颏微收的姿势恰恰相反。但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呼吸法是完全用口来进行的。

1932年6月吴兴国术馆出版张景祺编著《太极要义》中刊载了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中则说:“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此则与孙禄堂《八卦掌学》之太极学图解中所说:“头要往上顶劲,口似张非张,似吻非吻,舌要顶上腭,呼吸要从鼻孔出气”相同,都是主张口唇自然闭合,而并不强调上下唇有所区别对待的。

至于杨澄甫所说“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应该理解为用鼻用口,听任自便,不为勉强的呼吸法,不是什么一定要“以鼻引气,以口呼气”的迎气法或呼气时要默念一字的四时五气动功六字呼吸法。

太极拳的训练原则既是主张用意放松,纯任自然的,那当然以采用任其自然的呼吸法为恰当。即使是收颏,准确的做法是头部整个地以百会为支点,使下颏部向里微收,而不影响两眼平视为限度,而不是颏部局部的里收。

足趾抓地的问题

足趾抓地说,见诸姜容樵、姚馥春编著《太极拳讲义》第十章太极拳谱释义歌诀(所谓的乾隆抄本、光绪初年木刻本)云:“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徐哲东先生《太极拳理董辩伪合编》辩乾隆旧抄本及光绪木刻本云:“今按姜容樵本既有十三势行功心解之文,即为出于武禹襄(1812-1880)以后之证,乃云乾隆时旧本,已堪大噱。至太极拳谱清代从未有刻本,何来光绪木刻本乎?此实诬妄之尤者矣。至于二十字诀后之文,显为出于形意拳者之笔。”

从太极拳发展进化历程来看,陈沟传统老架似还保留着“脚指、脚掌要抠住地”、“五指要用力抓地,大拇指尤得用力”、“足底皆用力抓地”等练法。孙禄堂《太极拳学》无极学图解明确指出:“两足亦不用力抓地”似乎有意针对足趾抓地论而写的。

杨式诸家有“足跗须软如绵,足心涌泉方能松沉塌地”、“脚踏实地,以意使两足涌泉与地吻接,足跟与足掌要自然与地面接触…脚趾用力抓地,会造成足踝部的僵滞”等等。

叶大密老师在1964年为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十周年编写《医疗保健太极十三式》一稿中有“三五”一说。即“五心齐意,五指齐气,五趾齐地”。

五心齐意,就是意想要达到头顶心(百会)两手心(劳宫)和两足心(涌泉);五指齐气,就是要内气均匀地分布到五个手指头上;五趾齐地,就是要五个足趾须与足掌足跟一起平均地伏贴于地面。

并且他还曾补充说“要膝上有圈(足踝松开),然后才能使足趾足掌和足跟一起平伏贴地”。

【全文完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