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2年毛泽东视察济南要去爬山,许世友疑惑,主席:我要去见老战友

 中医360 2023-07-04 发布于山东

图|许世友和毛泽东

1952年10月,毛泽东在许世友的陪同下视察济南,繁忙的工作结束后,毛泽东没有回宾馆休息,而是要求许世友带自己去四里山山顶的墓地。

许世友有些疑惑,工作这么累,主席怎么还有爬山的雅兴?毛泽东见状神秘地回答:“我要去见老战友!”

10月底的济南,已经是深秋时节,天高气爽,凉风习习,一行人来到四里山下,沿着曲折的山路朝山顶攀登。

抵达山顶墓地后,许世友四处张望了一下,便径直朝其中一座穹形圆顶的坟包走去。

“主席,就是这儿了。”

毛泽东缓缓脱下帽子,看着眼前冰凉的墓碑,深深鞠了一躬,再次起身后一向乐观坚强的毛泽东竟然泪流满面。

“38年延安一别,竟是永别!祖炎,我们已经14年未见面了!”

毛泽东弯下身子,轻轻抚摸冰凉坚硬的墓碑,上面工整地刻着“黄祖炎”三个字,伴随一阵风轻轻拂过,毛泽东的记忆也一下子回到了14年前的那个春天……

一、坚定信仰为革命

1908年,黄祖炎出生于江西省南康县的一户陶工家中,一家人想尽办法供黄祖炎上学,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黄祖炎上了两年私塾就被迫辍学,开始跟家人学习陶艺。

1926年,血气方刚的黄祖炎积极响应革命号召,和工友一起投身于大革命的浪潮之中,并于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刚进入部队没多久,黄祖炎就表现出了过人的组织领导能力,多次带领部队与敌人周旋,几次从敌人眼皮底下成功脱逃,当地国民党大为恼火,高价悬赏黄祖炎的人头。

等到毛泽东带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挺进的时候,黄祖炎已经当上了县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

赣南是黄祖炎的家乡,也是他参加革命的地方。作为东道主,黄祖炎急忙整理部队,迎接毛泽东一行的到来。

图|毛泽东

黄祖炎非常仰慕毛泽东的才华,闲暇之余经常阅读毛泽东的著作,尤其是毛泽东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黄祖炎看了一遍又一遍,所以他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1930年,国民党大庾靖卫队3000余人进攻丰康根据地,黄祖炎灵活运用毛泽东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与敌人周旋,成功粉碎了敌人的本次围剿,保卫了赣南根据地的安全。

1931年,国民党又派出一个师进攻丰康根据地,敌我双方不仅兵力悬殊巨大,武器装备更是差了一大截,红军甚至连每人一条枪都做不到,很多战士扛着大刀和荷枪实弹的敌人战斗。

在此等劣势下,黄祖炎再一次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挥部队迂回作战,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在运动中消耗敌人,用一个又一个的歼灭战瓦解敌人。

对黄祖炎来说,毛泽东不仅是他的领导,还是他的老师、兄弟和朋友。毛泽东来到后,经常将自己的革命经验讲给黄祖炎听,他对中国革命的心得体会更是让黄祖炎茅塞顿开。

就当黄祖炎在战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时候,他的家人却不幸受到了牵连,父亲被反动派陷害惨死狱中,母亲被迫流浪因病去世,两个弟弟都牺牲在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战斗中,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即便付出这样巨大的代价,黄祖炎依旧坚定信仰,一心一意为革命事业奋斗,他的这份执著与付出,让毛泽东深受感动。

1933年,黄祖炎被毛泽东调到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出任秘书长,毛泽东的这一决定,不仅仅是对黄祖炎政治上的信任,更是在保护饱受针对的黄祖炎。

可当时的毛泽东也因为王明等人备受冷落,此等艰难时期,毛泽东和黄祖炎互相取暖、团结一致,为了心中共同的革命理想艰难地与敌人斗争。

毛泽东善于思考、勤于写作,哪怕是在战争年代,也没有放下写作的习惯,因此黄祖炎除了要处理秘书的日常事务外,还要处理毛泽东的文稿。

那个时候没有打字机,黄祖炎就一笔一划将毛泽东的草稿誊写成工整的正稿,毛泽东在瑞金时期写下的稿件,几乎全部都是由黄祖炎誊抄再发表的。

图|毛泽东手稿

除了在工作上帮助毛泽东,黄祖炎还会在生活上照顾毛泽东。

时间回到1934年的秋天,当时毛泽东在于都指导扩红工作,结果没几天就病倒了。

毛泽东这场病来得很急,几乎是一晚上时间就瘦脱了相,黄祖炎来看望他的时候,毛泽东病得连床都起不来,双眼凹陷、颧骨凸起、嘴唇干裂,高烧不退,整个人都被烧红了。

黄祖炎心里又难受又着急,赶紧联系中央政府,请求他们当即派遣医生过来。

刚好张闻天听到了黄祖炎的电话,二话不说就联系了中央红色医院的院长傅连暲,傅连暲得知毛泽东生病,立马放下手头所有工作,亲自赶往于都。

得知傅连暲要来,黄祖炎高兴极了,可转念一想,他又开始发愁了,这瑞金距离于都有180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傅连暲起码得好几天才能过来。

没想到就在第三天的傍晚,傅连暲就骑着骡子风尘仆仆抵达了于都,众人来不及寒暄,黄祖炎就激动地将傅连暲请进屋内为毛泽东做检查。

傅连暲走进屋内一看,心中就有了个大概。于都素来蚊子多,到了吃饭蚊子都会飞进嘴里的地步,而毛泽东居住的房间里居然连个蚊帐都没有,秋蚊子毒,只怕毛泽东是被蚊子传染了疟疾。

随后傅连暲又给毛泽东量了体温,拔出体温计一看竟然烧到了41度,傅连暲赶紧给毛泽东注射了奎宁和咖啡因,半晌后,毛泽东才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傅连暲从毛泽东卧室一出来,黄祖炎就立马冲了上去,着急地问道:“傅院长,主席的病怎么样啊?”

“高烧41度,得的是恶性疟疾!”

听到傅连暲这么说,黄祖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虽然病情严重,但好在不是疑难杂症,如今傅连暲来了,治疗疟疾还不是手到擒来?

黄祖炎一把接过傅连暲的背包,将他带到了自己的房间,找来两块木板拼在一起,一边铺床单一边说道:“好在您来了,这几天可把我们急坏了!这疟疾好得快吗?”

傅连暲笑着点点头,回答:“没事,很快就会好的!”

图|傅连暲

临睡前,黄祖炎又去了两次毛泽东的房间,见毛泽东踏实地睡在床上,高烧也慢慢退了下去,黄祖炎才安心回到房间。

毛泽东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虽然依旧昏迷不醒,但是睡眠已经安稳了许多,发烧温度也降了下来,黄祖炎端来一盆水,一动不动地守在毛泽东病榻旁,不停用冷毛巾帮毛泽东降温。

几天后的一个凌晨,黄祖炎刚回到房间睡觉,就听到门口传来了开门的声音。

半晌后,迷迷糊糊的黄祖炎听到了毛泽东的声音,他猛地睁开眼,只见毛泽东正端坐在办公桌前。

黄祖炎高兴地从床上跳起来,劝道:“主席,您病还没好,得多休息!”

毛泽东笑着摆摆手,说道:“我好了!这几天辛苦你们了!”

睡梦中的傅连暲听到二人谈话的声音,连忙从床上坐了起来。

毛泽东赶忙说道:“你们休息吧,不要起来了!”

可黄祖炎哪里还能安心躺着,赶紧起身烧水,又是给毛泽东泡茶,又是打扫房间,忙得不亦乐乎。

傅连暲也睡不着了,拿出背包给毛泽东做检查。

傅连暲忙完后,黄祖炎走过去悄声问道:“傅院长,主席怎么样了?好点了吧?”

傅连暲点点头,高兴地回答:“已经退烧了,没什么大问题了!”

黄祖炎一把握住傅连暲的手,激动地感谢道:“傅院长,太谢谢你了!多亏你来了,治好了主席的病!”

“哈哈,大家都一样,都是为了主席的健康,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而已!”

大病初愈的毛泽东一边喝热水一边坐在办公桌前翻阅文件,黄祖炎劝主席回屋休息,毛泽东却始终坚持工作。

黄祖炎悄悄找到傅连暲,请他去劝说毛主席,傅连暲双手一摊,无奈地回答:“我已经劝过了,没有用,主席说当下局势很紧张,没办法休息。”

黄祖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只恨自己没办法帮主席分担。当时毛主席身边几乎没有什么得力助手,只有胡昌保、吴吉清、钟福昌等小战士,25岁的黄祖炎算是他们的大哥哥,所以很多工作日常工作都压在黄祖炎身上。

红军长征胜利后,黄祖炎在毛泽东的安排下,先后进入中央红军大学和中央高级研究班学习,政治觉悟和军事指挥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938年,组织派遣黄祖炎到南方主持工作,毛泽东依依不舍地送别了黄祖炎,情谊深厚的两人约定革命胜利后再相见,可谁都没想到,这一别竟然成了永别……

图|黄祖炎

二、连开三枪,不幸牺牲

1951年3月的济南,冬寒未退,春意渐浓,古城的街道上行人稀疏,偶尔可听到一两声吆喝。

经二路的市政府礼堂内,却是人声鼎沸、琴鼓阵阵,山东军区文化座谈会的文艺晚会刚刚拉开帷幕。

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黄祖炎同志安静地坐在前排右边的座位上,聚精会神地观看表演。

当时的济南刚刚解放,黄祖炎每天要负责的事务非常多,来参加会议的这一天,黄祖炎的肺病还没好利索,前几天甚至还在吐血。

本来黄祖炎打算开完会就回家,但是为了不扫大家的兴,还是强撑着留下来和大家一起观看文艺演出。

文艺演出很精彩,第一个节目是本地大鼓,第二个节目是河南坠子,第三个节目是西河大鼓。

前三个节目结束后,会场内的气氛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虽然身体难受,但黄祖炎还是被台上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全部注意力,高兴地鼓起了掌。

他丝毫没有注意到,身后第四排的位置,传来了手枪拉栓的声音……

砰!一声巨大的枪响,井然有序的会场内瞬间乱作一团!

舞台上的表演者尖叫着跑下台,礼堂内身经百战的老干部们很快就恢复了镇定,迅速匍匐在地。

由于大多数人都弯下了身子,站着开枪的凶手便显得格外显眼,后排的张家洛一眼就看到了凶手,连忙高呼:“第四排!他在第四排!快抓住他!”

正当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到第四排的时候,前排突然传来了一声惊呼:“祖炎!祖炎同志!”

在场的人迅速分成两拨,一拨去后排抓凶手,一拨去前排看望黄祖炎。

中枪的那一瞬间黄祖炎并没有倒下,挺了一会儿后才缓缓向右边倒下,凶手看到黄祖炎出事后立马朝部长席开了第二枪。

身旁的同志一下子飞扑到凶手身上,慌乱之中,第二枪打空了,凶手发现情况不妙,立马将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砰!鲜血溅了一地!

见凶手被制服,众人连忙将黄祖炎背起来,开车赶往医院,半路上,黄祖炎就因为失血过多渐渐停止了呼吸。

而那名开枪自杀的凶手,也被众人拖出了礼堂,有人一眼认出了凶手的身份,此人并不是反动特务,而是我党的一位同志。

凶手叫王聚民,是山东惠民军分区宣教科副科长,这一次他也是来参加会议的。

黄祖炎遇刺身亡的消息,很快就惊动了中央,全军都为此感到震惊不已,许世友连忙成立专案组,调查本次刺杀事件,势必要找到幕后真凶!

图|黄祖炎同志纪念册

三、凶手身份令人意外

黄祖炎和王聚民,两个生命里没有任何交集的人。

黄祖炎调来山东才一年,和山东军区的其余干部根本不存在什么深仇旧恨,王聚民为什么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也要刺杀黄祖炎?

当时有不少人怀疑王聚民背后还有一个真凶,也许是为了钱,也许是被对方胁迫所致,因为王聚民完全没有杀害黄祖炎的动机!

得知黄祖炎遇刺,毛泽东心痛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曾经和黄祖炎形影不离、朝夕相处的过往全都浮现在眼前。

1938年一别,本来约好革命胜利后再相见,如今黄祖炎一走,一切都来不及了。

毛泽东既心痛又愤怒,他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要求山东军区抓紧时间调查黄祖炎被刺一案,务必要引起重视,将事实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山东分局在收到毛泽东电报后,立马列出了七条指示,毛泽东看过后,再一次作出批示,要求全军吸取黄祖炎的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没多久,罗荣桓、罗瑞卿、杨奇清等人就黄祖炎一案联名向毛泽东写了一份报告,毛泽东看过后当即作出批示,以个人名义发往全军,要求全军作出整改,不要让黄祖炎同志白白牺牲。

一个月的时间里,毛泽东为了黄祖炎一人连下了3次批示,这样的关心程度史无前例,不仅是因为黄祖炎被刺一案的性质恶劣,还因为毛泽东和黄祖炎之间的深厚情谊。

图|毛泽东

四、杀人动机让人愤怒

在毛泽东的推动和监督下,黄祖炎遇刺一案迅速被查得水落石出,王聚民的杀人动机一经公开,更是令全军愤怒不已。

王聚民,出生于山东文登的一个地主家庭,中学毕业后当了小学老师,后来日本人打来了,没办法继续教书了,就在老家参加了八路军。

当年的八路军非常缺乏知识分子,像王聚民这样的小学教师在部队里已经是很有文化的存在了。很快王聚民就当上了连队的指导员,后来又出任了教育干事、县大队副政委等职务。

和别人不同,对王聚民来说,参军只是因为走投无路。

解放战争时期,北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王聚民一家理所应当被划分成了土改对象,家中土地都还给了当地的贫苦大众。

王聚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理应服从党的安排、履行党的义务,但他始终放不下心中的小农思想,因为自身的家庭利益被触犯,便公开发表了许多荒诞的谬论,肆意抹黑共产党员。

按理来说,王聚民应该被部队严肃处理,但当时的惠民军分区缺乏政治敏感性,再加上王聚民擅长狡辩,因此只判定王聚民作风不检点,一时糊涂说错话,只给予了口头上的警告。

后来,王聚民当上了宣教科副科长,不仅没有痛改前非,反而变本加厉,借着自己的身份向老家的群众施压,群众直接一纸状书将王聚民告发。

告发信中不仅揭露了王聚民一家曾经在当地为非作歹的历史罪恶,还揭发了王聚民在参加八路军前,曾向日军告密出卖我党同志的行为。

白纸黑字,字字都是血泪,王聚民的“罪恶历史”就这样被曝光在阳光之下,惠民军分区的负责人收到告发信后立即投入调查,一旦确认信件内容全部属实,王聚民势必遭到严肃处理。

可万万没想到,不知怎么的,这封信的内容竟然被王聚民知道了!

自知走投无路的王聚民恼羞成怒,他将这一切全都怪罪在山东军区政治部头上。

很快,王聚民报复的机会就来了。

山东军区通知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惠民军分区竟然不顾王聚民被举报的真实情况,依旧安排王聚民去济南开会,就这样,一场惨案发生了!

黄祖炎遇刺身亡后,妻子周泽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火速赶到了医院,当她看到丈夫冰冷的遗体后,整个人都崩溃了,抱着年幼的孩子嚎啕大哭,这一年,黄祖炎只有43岁!

图|黄祖炎和家人合影

任谁都没有想到,王聚民身后的幕后真凶就是他自己,是他那颗满是利己主义和小农主义的罪恶之心,经历了这么多年党的教育,却依旧没有改变王聚民分毫。这样的人,死有余辜。

这样的人该下地狱无数次,可黄祖炎是无辜的啊……

五、墓前吊唁泪流满面

1952年10月27日,济南四里山的小路上,一辆吉普车缓缓停了下来,车上走下两个人,一个是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一个是毛泽东。

毛泽东和许世友并排而行,主席一边走一边感慨地说道:“自38年延安一别,如今已经过去了14年,没想到,那一别竟然是永别!”

走过一段荒草塞途的曲折山路后,一座穹形圆顶、立着高大石碑的坟墓出现在眼前,虽然饱经风雨摧残,但看上去仍旧是新土新石。

毛泽东走上前来,弯下腰深深鞠了一躬,一路上有说有笑的主席站起身来却已泪流满面。

毛泽东弯下身子,伸手抚摸墓碑上刻着的“黄祖炎”三个字,哽咽着说道:“祖炎同志,我来看你了!”

许世友被毛泽东的情绪所感染,面容悲戚地望着黄祖炎的墓碑。

“祖炎是个好同志,他家中牺牲了4位亲人,他的牺牲,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

能够让毛泽东亲临墓前吊唁的秘书,黄祖炎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这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毛泽东和黄祖炎之间真情的证明!

离开前,毛泽东背着手在黄祖炎墓周围转了一圈,不舍地说道:“青山有幸埋忠骨!有这么多人民英雄长眠于此,乃此山之幸!”

图|黄祖炎之墓

下山的路上,毛泽东依旧有说有笑地和许世友聊天,主席总是这样,不愿将悲伤轻易示人,也许在无数个深夜,毛主席也会想起当年并肩作战的黄祖炎,那些回不去的岁月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只要我们记得,这些故事、这些英雄便永远不会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