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三万里》:捏造历史,抹黑李白,吹嘘高适?

 狐狸晨曦 2023-07-05 发布于江西

在新进上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对李白的贬低抹黑,对高适的洗白贴金与虚构历史功绩,已经到了极令人不适的程度:

1、片中说李白是商人之子,所以他自己和子孙世世代代,没资格参加科举。

真实历史中,唐朝不止是禁止商户之家科举,同时也禁止商人子弟为官。「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有市籍者不得官,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亦不得官」

李白的一个堂祖父当过济南太守(《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一个堂叔父当过任城县尉(《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一个堂兄当过中都县令(《别中都明府兄》),

一个堂叔父在嘉兴县任职,后贬还长沙(《秋于敬亭送从侄游庐山序》「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途拜见,预饮林下」),

足以证明他这一支陇西李氏旁支族人,虽然称不上家世显赫,只能出任地方官僚,但也绝不可能是连科举都不能参加的商户,更不会是某些历史发明砖家臆想的“西域胡人”“从西域潜逃回四川”云云……

2、片中说李白的第一段婚姻,是为了出人头地,去前宰相许家当赘婿,心甘情愿自己的子孙,从此改姓许,还为此求教于孟浩然,

孟浩然避而不见,乘帆东去,而李白还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孟浩然是专程去扬州提示自己,

才有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

高适同样竭力劝阻李白无果,与之告别。

后来,老年李白又再次“入赘”到了前宰相宗家,还顺便给一个县令汪伦写(卖)了首诗,也恰好被高适看到。

然而,真实历史中,李白这两段婚姻,是许家、宗家这两家过气的前宰相府,与李白这个大诗人的联姻,一个得名,一个得利,各取所需,并没有什么不匹配。

唐朝不同于前代秦汉,后世明清,在于他的官员爵位是不世袭的:比如高适祖父追封渤海郡王,他自己就是个白身,后来做了高官,才封了个渤海县侯,一样传不了子孙。

所以,区区前宰相府,子孙没有高官显爵,说过气就过气了,李白也根本没有让自己的子孙改姓妻家,他和发妻许氏的子女,一个叫李伯禽,一个叫李平阳,

子女改姓妻家,这才是古代“赘婿”的根本标识。某些讽刺李白“吃软饭”“入赘为生”,本就是网络烂梗,本就是厚诬先贤,居然还能拍成电影了!

3、片中的李白,是好高骛远,到处攀附达官显贵,一受挫折,就醉生梦死,沉迷醉乡,哪怕终于当了官,也喝酒游乐,不务正业。

反而高适,是勤能补拙,常年累月种地读书,到了边塞不当幕僚,甘愿做骑兵小队长,深入敌后长达一年,战场冲锋陷阵,又是写「美人帐前犹歌舞」,讽刺张守珪等边帅,

他在驿站见到被安禄山兵将追杀的李白,又救了延误军机要被斩首的郭子仪,而且是为了救郭子仪,才和哥舒翰订下“十年之约”,不得不在十年后做其幕僚。

而且,高适还高风亮洁,哪怕当李白成了翰林学士天子近臣,也没有借他关系给自己谋官,而是看不惯长安一众诗人的奢靡生活,就告辞归乡。

然而,真实历史中,高适到边塞三年,多次向信安王、张守珪等名将求官,就是一心要当幕僚去的,然后得他们的举荐,走上仕途。

一直到高适46岁时,得到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科举中第,得了个九品封丘尉,三年后就嫌官小不做了。到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旗下,做了幕僚之首掌书记,这才是得偿所愿。

所谓“李白被安禄山兵将追杀,驿馆遇高适”,纯属子虚乌有。

劝阻哥舒翰斩杀郭子仪,明明是李白求情,和二十多年后,郭子仪自请用自己的节度使官职、平乱大功,换回李白性命,这是历史上难得的一段文武佳话。

《新唐书》:“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李白)客并州,识郭汾阳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

片中让高适去策马飞鞭,日夜兼程,高喊“刀下留人”,——当面抢功劳,属实是无耻之尤了。

4、历史上的潼关之战,明明是哥舒翰轻敌冒进,20万精锐唐军,中叛将崔乾佑伏兵而惨败,河西陇右两镇精兵几乎全军覆没, 成建制逃回的只有八千余人,

潼关天险失守,长安不设防而沦陷,间接导致河西陇右空虚,轻易被吐蕃攻取,沦陷胡尘百年之久。

单此一战,屈膝降敌、苟且偷生的哥舒翰,就和唐玄宗李隆基一样,堪称千古罪人!

高适这个掌书记,可并非只是名面上的从八品小吏,而是掌管一镇军政事务、参谋机要的军中幕僚长,由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记室参军演变而来,就是“入幕之宾”这个成语的由来。

唐朝到五代,节度使任命一个掌书记,是要专门“下聘”的,而且和节帅是同食同宿,同上战场,寸步不离,所以只有心腹中的心腹,才有资格担任。

如冯道这个“六朝宰相”起家,就是因为担任了唐庄宗李存勖的掌书记。

所以,作为潼关唐军“参谋长”的高适,在这场惨败中同样难辞其咎,哪怕凌迟寸割,诛其三族,亦难谢二十万将士之冤魂!

他是身负重罪,一路西逃,政治投机唐肃宗李亨,帮助其政斗夺权,才在半年功夫就摇身一变,成了一方节度使。

而片中却把哥舒翰的误国罪责,尽数洗白,还把他塑造得临危无惧,宁死不屈,实在滑稽。

5、李白投身永王李璘幕府,同样是为了平危定乱,一展才华,可以批评他战略眼光欠佳,可以批评他不懂军务还无自知之明。

但较真说,高适和重用他的主君、唐肃宗李亨,一个发动政变,自立为帝的太子,一个出卖都城和百姓,向胡人借兵说【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的无耻卖国之徒,究竟正义性和合法性又何在?

说白了,李白和高适,永王李璘与唐肃宗李亨,谁是定乱功臣,谁是反贼叛逆,不过【成王败寇】而已。

高适作为此战主帅,对沦为阶下囚的故友李白,是明哲保身,冷淡漠视,根本不曾发一言,对竭力营救李白的李妻宗氏,同样拒不相见,同时还把多年来与李白的诗文唱和 ,付之一炬。

全凭了郭子仪这个李亨真正倚重的擎天柱石,舍命相救,才让李白逃得一命。

而片中的高适,又是对李妻宗氏关照有加,又是通过侍童去训斥和羞辱李白,

又是到结局时揭露:原来是他暗中连络了郭子仪,才一同将李白救下,这又辱人又要抢功劳的嘴脸简直——还是够搞笑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