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千年古庙挖出梁山伯墓葬,墓志铭清晰可见,揭开梁祝化蝶真相

 风吟楼 2023-07-05 发布于广东

“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梁祝》唱词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并称为中国四大爱情故事,更是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从产生至今的一千六百多年以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被誉为爱情绝唱。梁祝的传说与其他众多民间传说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民间文学的重要载体,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图片1

相传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外出求学,途遇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

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却因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马文才而遭祝家拒绝。山伯回家后悲愤交加,不治身亡,英台闻之悲痛欲绝。

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一对有情人终化蝶去,从此相互翩跹飞舞,再也不分开。

文章图片2

一、

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时期,关于梁祝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唐代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和张读的《宣室志》。

《十道四蕃志》是这样记载梁祝的故事的:'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鄞)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

文章图片3

在稍晚一点的《宣室志》中,梁祝传说中的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梁祝同窗三载、合葬这几个主要故事情节已经清晰,梁山伯朴实憨厚、祝英台机敏聪慧的人物形象也隐约可见:“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

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鄭令,病死,葬鄭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文章图片4

这个记载明确指出了祝英台是浙江上虞人,梁山伯是浙江会稽人,梁祝墓位于“郧城西”(今浙江宁波)。

由此可见,梁祝传说最早应发源于浙江一带。《宣世志》中还记载了“祝庄访友”、'求婚遇阻”、梁山伯为县令、祝马两家婚约等故事情节,可以说,此时的梁祝传说已经基本成型。

梁祝的故事虽然有这些史料记载,但对于梁山伯和祝英台到底是确有其人,还是传说中的人物,史学界至今尚无定论。

即使国内和梁祝故事相关古迹已达17处,其中有读书处6个、坟墓10处以及庙1座,但是专家们对这些遗址都抱着保守态度,认为梁祝读书处实则是在梁祝传说盛行后才被人修建的,其历史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

文章图片5

不管专家怎么说,在梁祝故事发源地的浙江东部地区,千百年来,老百姓都相信梁山伯和祝英台是确有其人的,而且梁山伯在死后就葬在宁波鄞州的高桥镇。

老百姓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道理。从宁波地方志《四明图经》到《宣世志》中,都明确记载了祝英台与梁山伯的籍贯是上虞和会稽两地,基本可以认定梁祝传说的发源地就在浙江地区,而且以宁波的可能性为最大。

宁波在古代叫做郧城,而东晋时期有一位鄞县县令的名字恰好就叫梁山伯。因此以钱南扬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位于鄞州高桥的“梁祝墓”,很可能就是梁山伯的墓葬。

文章图片6

二、

1997 年,浙江对宁波鄞州的高桥镇的那座梁祝合葬墓进行了考古发掘,终于揭开了事实真相。考古人员打开墓室后,发现这是一座单穴拱券顶砖室墓。

以该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可以判断出墓主人是位身出寒门的下等官吏,这与历史文献志书记载的梁山伯县令的身份相吻合。

根据墓志铭记载,此墓主人的确名叫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县令。他出身会稽,为官期间清正廉明,受到当地百姓爱戴,后因治下的鄞县水患频发,劳累过度而亡。

文章图片7

然而看了墓志铭后,专家却大失所望。因为根据墓志铭的记载,这位梁山伯和传说中的梁山伯并非同一人。墓志铭记载这位县令梁山伯的妻子并不姓祝,而且死的时候已经是位中年妇女,与传说中的祝英台的形象八杆子也挨不上边。

而且这位梁县令的妻子死在前面,更是与传说中的梁山伯死后,祝英台哭坟华蝶的故事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墓志铭上还记载了这位梁县令在治理鄞县期间,为当地百姓劳心劳力,做了不少好事,因此在他去世后,当地百姓为他修建了一座庙宇,祖祖辈辈祭拜。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这位梁山伯并非我们所熟悉的拥有轰轰烈烈爱情故事的梁山伯。

文章图片8

就在人们失望的时候,2003年10月27日,山东济宁有关部门在微山县马坡镇进行施工的时候,竟然又挖到了一块名为“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墓碑。此碑高1.84米、宽0.82米,刻有碑文833字。

经过文物工作者对墓碑的清洗和研读,碑文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记录了梁祝的爱情故事,并详细记载了祝英台外出求学“以谢亲忧,笃信好学”,“三年衣不解”等具体情节;碑文的后半部分则备述立碑的盛况,同时还刻有立碑人对二人“天理人情之正”的评价。

文章图片9

此碑立于明朝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是由当时的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崔文奎主持而立。当时崔文奎奉命总督粮储经过微山县,听说当地有一座梁祝墓后,决定募集资金修缮,并立碑以记之。

碑文的撰写者是当地的举人赵廷麟,他在碑文中写道:“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巨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要门闾,独予无子,膝下有女名英台者,冒为子弟……乡党大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平生之愿。”

文章图片10

三、

这块墓碑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块记载梁山伯和祝英台生平事迹的碑记文物,证实了梁祝二人的爱情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和传说相比仍有很大不同。

按这个碑文记载,梁山伯不是浙江人,而是山东邹城人,是当地峄山书院的学生,而祝英台则来自今天的山东济宁城南九曲村,父亲祝员外为村里首富,祝家也只有祝英台这一个女儿。

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祝员外为无子感到叹息,因此他从小将祝英台当做儿子抚养,并允许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书院念书。

文章图片11

在祝英台从九曲村出发,前往峄山书院上学的途中,于柳荫乡初见梁山伯。然而这块墓记碑只说两人相遇时,仅仅“驻足休息,道遇初识”,并没有一见钟情。

不过在峄山书院求学期间,梁山伯的才华渐渐吸引了祝英台,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甚至以兄弟相称。由于祝英台措施得当,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梁山伯并未察觉出祝英台为女性。

故事接下来的走向与大家熟知的梁祝传说略有不同。三年学业已满之后,祝英台向梁山伯表露了女儿身,梁山伯也向祝英台进行了表白,并赴祝家求婚,得到了祝员外的允许。

只不过还未等到正式成婚之时,梁山伯却因病去世,祝英台后来又被祝员外许配给了当地另一大户马家。

文章图片12

虽然祝员外看中的马文才也是一位青年才俊,但祝英台心中却始终忘不掉梁山伯。嫁到马家不久,祝英台也因思念梁山伯而染上疾病,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祝英台死后,当地官府得知此事,于是将其上报朝廷。当时的西晋王朝正为自己得位不正,无法用“忠”来教化臣民发愁,因此从上到下都大力提倡孝悌之义和妻子对丈夫的贞洁。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经历上报给朝廷后,西晋王朝感觉这是一个宣扬孝悌之义和妻子对丈夫的贞洁的大好素材,于是下令梁家按照礼制将祝英台灵柩葬进梁家祖坟,“从葬山伯之墓”,并修建祠堂供奉,由专人负责守墓。

文章图片13

西晋灭亡后,不少士大夫与朝廷一起“衣冠南渡”,定居在了江南。他们不仅带来了北方的农耕技术,还带来了北方历史民俗,包括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

因此江浙一带渐渐出现了梁祝的传说,甚至还有人建了梁祝的衣冠冢。梁祝的故事也在人们口口相传中越来越凄美,直至出现“化蝶”这种神化的剧情。

唐朝张读编写《宣室志》时,也听到了这个故事,于是对故事进行加工改编,并将梁山伯写成会稽人,祝英台写为上虞人,又加入了祝员外拒绝梁山伯,将祝英台许配给马文才,以及祝英台哭坟终化蝶的情节,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听到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

文章图片14

有趣的是,如今山东济宁任城区垞河村仍然居住着一群姓祝的群众,他们至今仍然有个习惯:祝姓和马姓不通婚,同时也不允许村里演梁祝戏。而马家后人一直在济宁周围居住,同样有不与梁姓和祝姓通婚的习俗,这就是济宁旧风俗三姓不通婚的由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郭沫若曾准备前往山东考察梁山伯和祝英台墓,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成行。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修整河道,梁山伯和祝英台墓一度被平,直到2003年“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梁祝墓才得以重建,并成为济宁的一处文化地标。

文章图片15

四、

在中国,梁祝传说流传十分广泛,其传播的载体亦形式多样,透露出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虽然2003年山东发现了这块“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但除此碑之外,并无其他实物或者史料佐证,即使认同这块“墓记碑”刻于明代,但仍认为当时的刻碑人也只是将民间的传说刻在了上面,对其上面内容的历史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历史学者王宁邦通过对梁山伯各种信息的解读与分析,以为梁山伯的身份历来说法不同,综合来看,主要有流传最广的白面书生、曾率阴兵助康王赵构平安渡江的神仙、天上下凡的“金童”、平定叛乱的武将等等,是一个集文人、武将、 神灵为一体的综合体。

文章图片16

结合当时的历史,如果要为梁山伯找一个原型的话,极有可能是南朝的梁武帝萧衍。

梁祝故事中,梁山伯是会稽人,而历史上的梁武帝出生于秣陵,从当时的行政区划看,也属会稽郡。另外梁山伯在死前曾嘱托自己的母亲,自己死后,要将自己葬在胡桥镇。

大家耳熟能详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便有“在那胡桥镇上立坟碑”这样的唱词。而历史上的梁武帝,恰恰也是死后葬于江苏丹阳市一个名叫胡桥镇的地方。

据王宁邦考证,胡桥镇建镇于北宋建隆元年( 960),而梁祝传说宋代已现雏形,在梁祝传说形成的过程中,梁武帝的葬所胡桥镇极有可能被传成梁山伯葬所。

文章图片17

宁波有座梁圣君庙,庙内有宋徽宗时期雕刻的《义忠王庙记》碑刻。按碑刻记载,这座庙供奉的梁山伯并不是一名书生,而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将领,与传说中的梁山伯书生的形象相去甚远。

根据《义忠王庙记》碑刻的记载,南朝时,一伙叛军在孙恩的带领下,窜到会稽一带,四处骚扰百姓。宋武帝刘裕亲自率兵征讨,但一直无法取胜。某天夜里,刘裕梦见一位神仙自称名叫梁山伯,叫他凌晨出兵征讨孙恩,自己会暗中相助。

刘裕于是率军夜袭孙恩部,果然大获全胜。刘裕于是封梁山伯为“义忠神圣王”,后又封其为“梁王”,命人建庙祭祀。

文章图片18

凑巧的是,萧衍在称帝前曾被封梁王。且萧衍也曾率兵亲自征讨过盘踞在浙东一带的流寇,立下赫赫战功,当时的齐和帝还曾下令为其在浙东地区修建生祠。因此王宁邦认为,这座“义忠王庙”,最初很可能就是为萧衍修建的那座生祠。

今天的宁波等地还流传着梁山伯有主宰降雨的传说,而梁武帝登基后,曾多次率人设坛祈雨,在民间也有他能主宰降雨的传说。

明代陈仁锡所著的《潜确居类书》中便记载过梁武帝求雨的故事: “武帝梦神告曰,阳羡九斗山中有神,号张水曹,能兴云雨,帝如其言,遣使筑坛致祭,果应。”

这类梁武帝求雨的传说,也佐证了宁波民间流传求雨灵验的梁山伯与义忠王庙中供奉的梁圣君很有可能是同一个人:梁武帝。

文章图片19

五、

清代的时候,梁圣君庙供奉的除了梁山伯之外,还供奉一个“云霄检察护国佑民沙老元帅”。据王宁邦考证,这个“沙老元帅”的原型,就是梁武帝手下的大将陈庆之。

陈庆之原为梁武帝萧衍随从,曾以七千将士破魏军三十万,为梁朝立下大功,是历史上有极富传奇色彩的一名武将。至于陈庆之为何被称为沙老元帅,与他在北伐失利后,“落须发为沙门”,历经磨难逃回梁朝,回朝后自嘲自己是“沙老元帅”有关。

王宁邦还认为,梁山伯本来不是人名,而是受祭的山神之名。因为古人将,掌管水的神称河伯,掌管山的神曰山伯,而梁武帝笃信佛教,几次舍身捐款于佛寺,人称之为“神僧”。

文章图片20

因“山伯”在古时有“山神”或“得道高人”的意思,因此”梁山伯“很有可能就是对梁武帝的一种称呼。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后,“梁山伯”渐渐脱离了梁武帝这个原型,成了传说中的样子。

王宁邦还考证出,梁武帝最喜爱的妃子阮修容是浙江上虞人,与传说中的祝英台刚好来自一个地方。阮修容原名石令嬴,深受梁武帝的宠爱,她和梁武帝所生的儿子萧绎,便是后来的梁元帝。

既然梁武帝是梁山伯的原型,那么祝英台的出现,与这位阮修容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很正常了。

文章图片21

与王宁邦持有相似看法的,在史学界不乏其人。有学者甚至考证出,“祝英台”不是人名,而只是一个地名,指的是“坟台”。当然这种考证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支持,因此也没有得到史学界的认同。

梁祝毕竟是文学故事,其中同窗三年而不知性别的事情,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其实微乎其微,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个故事中爱情精神的领悟和感动。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甚至成了中华文化的鲜明标志之一。

文章图片22

梁祝故事作为这首协奏曲的文化内核,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知晓,并得到了他们的喜爱。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梁祝故事是否真实发生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千百年后,梁祝的凄美爱情,在今天依然鲜活瑰丽,依然感动着无数人,这远比争论这个故事的真假有意义得多。

文章图片23

参考资料:

《齐鲁晚报》:《梁祝故乡或为微山湖,当地梁祝马三姓至今不通婚》

王宁邦:《梁山伯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