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下理解性默写汇编

 一中大语文 2023-07-05 发布于福建

必修上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表现作者初到赤壁时清风吹拂、水波平静、怡然自得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和双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3)古代诗人常借大雁抒情,寄寓相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2)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3)雁过也 正伤心(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一剪梅》)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2)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主旨句“________,_______”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贵的傲骨。

【答案】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高度概括诗人颠沛流离、无限悲愁的一生。

(2)苏轼《赤壁赋》中先说万物各有其主,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人一定要修身自好,莫存非分之想。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进行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们的出场做铺垫。

【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很快又变为五彩缤纷。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蕴了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之情。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月亮升起后江面的景象:月光浸染了一切,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

【答案】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创作常引用或化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也常引入传说。曹操《短歌行》中的“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两句诗引用了《诗经·郑风》中的诗句,借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韩愈《师说》中的“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论语·述而》中的诗句,指出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苏轼《赤壁赋》中的“⑤___________”一句,化用《诗经·卫风》中的“谁谓河广,一苇航之”的诗句,写出了作者畅游赤壁的心情。

【答案】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纵一苇之所如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词善于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刘义隆仓促出兵北伐导致“____________”结局的典故,提醒南宋朝廷要引以为戒,吸取教训。

(2)自《诗经》起,叠词就成为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以增强韵律、渲染情感。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就连用14个叠词,其中最后一句是“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用“江月”这组合意象来表情达意,《琵琶行》中有多处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赢得仓皇北顾 ;凄凄惨惨戚戚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谢灵运住过的地方一片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望中原仍记得“_____________”,而当年拓跋焘行宫外却是“_____________”的场景,强烈的反差传达出词人收复中原的忧虑。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和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答案】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景因情而异。同样写到秋天里的动物,毛泽东眼中的动物充满生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李清照笔下的动物令人伤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描写自己登顶泰山后,看到红日跃出海面的壮美之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猿叫声凄厉,在古诗文中常用来表示凄凉。这样的诗句很多,请任选两篇诗文,分别列举其中含有“猿”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渌水荡漾清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猿则百叫无绝”)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善用比喻和对比说理,他先以蚯蚓为例说明用心专一的成效,又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心浮气躁的缘故。

(2)苏轼《赤壁赋》中,主客对话结束,二人再次畅饮,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们的率性洒脱之风。

(3)岱顶观日历来为游人所向往,清代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冬日泰山日出之前晨曦初现、光芒四射的壮美景象。

【答案】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两个动作行为作比喻,说明君子善于假借“天时”与“地利”等条件,能达到闻者清楚,远者见到。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作者赞许李蟠能倡行古人从师之道,因此作者“_____________”。

(3)陶潜《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个比喻,集中描写自己做官时的心情,强化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答案】顺风而呼登高而招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作《师说》以贻之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答案】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2)李清照《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天气的变化无常。

(3)苏轼在《赤壁赋》中谈到“变”与“不变”,颇具哲理:从“变”的角度,他认为“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他认为“___________”。

【答案】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乍暖还寒时候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 _________________”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_________________”,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3)杜甫在《登高》诗中道出郁积于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  轻拢慢捻抹复挑   曲终收拨当心画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南朝宋武帝刘裕昔日成长地现在的环境。

(2)《诗经》对我国文学影响深远,后世作者常化用《诗经》中的句子,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了“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创造出邈远的艺术境界。

(3)《登泰山记》中,作者与朋友登上日观亭,放眼望去,“_______________,山也”,大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古诗文中写群山之态的句子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_”。

【答案】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 第二空描写群山或者山脉之态皆可,如:看万山红遍、一片孤城万仞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今人常用社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荀子在《劝学》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以此论证学习要善于凭借外物。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是对前面所描写的赤壁景物的总结,而“________________”则引出对历史人物周瑜的描写。

【答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一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青”和“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輮木为轮”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2)《师说》善于运用对比,通过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从师而学的问题,揭示出了“小学而大遗”的后果。士大夫之族看到从师学习现象就“群聚而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描写曹军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在曹操《短歌行》中,诗人引用《诗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并说自己一直在低低地吟诵它,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思念之情。

(3)古代诗人常用“月”这一意象,或感叹人生空幻,或抒发苍茫忧伤,或渲染悲凉辛酸……请在必修上册中选取一句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醉不成欢惨江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萧声的幽怨。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写琵琶曲由婉转流利变得缓慢滞涩。

【答案】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3)《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身世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如何是一个愁字能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

【答案】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20、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极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诗人看来,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答案】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静女》

1、《诗经·邶风·静女》语言浅显生动,情趣盎然。“爱而不见”暗写少女活泼娇憨之态,“搔首踟蹰”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入神。

2、《诗经·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两句,以男子之口,说有一位娴静美丽的姑娘,约他到城角楼上来见面。

3、《诗经·邶风·静女》中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4、《诗经·邶风·静女》中“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是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5、《诗经·邶风·静女》中写静女赠送的彤管很漂亮,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美丽的句子是“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6、《诗经·邶风·静女》中“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两句写娴静美好的女子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

7、《诗经·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两句写娴静美好的女子送“我”红色的管状物(或: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

《涉江采芙蓉》

1、《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用不写此处写彼处的“悬想”方法,写远方的丈夫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绵延无尽的路途。

2、《涉江采芙蓉》中“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句明白晓畅,表现出两个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

3、《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以花喻人,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营造了清新高洁的意境。

4、《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两句,描写了一幅女子们在江中采莲,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

5、《涉江采芙蓉》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这是深沉的疑问,是无奈的叹息。

《虞美人》

1.(2021·全国乙卷)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2018·全国Ⅲ卷)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小楼昨夜又东风”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2017·山东卷)李煜《虞美人》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4.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写自己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5.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点明“愁”之因——亡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用比喻写愁之状——其势如江,绵绵不绝。

6.李煜《虞美人》中“ 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往事知多少”一句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

7、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之多、愁思之深广,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8、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运用想象手法,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寄寓了国土更姓、山河变色之慨。

9、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两句,把自己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含蓄地表现出词人面对美好事物时对时光流逝、人生绝望的无限唏嘘之情,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鹊桥仙》

1.秦观《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境界高远。

2.秦观《鹊桥仙》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句,通过“一”与“无数”的对比,写出圣洁至极的灵魂之爱胜过朝欢暮乐的凡俗之爱。

3.秦观《鹊桥仙》中“纤云弄巧”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飞星传恨”写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银汉迢迢暗度

”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4、秦观《鹊桥仙》中“柔情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

“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

5“多情自古伤离别”是人之常情,而秦观《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句,却将这种常情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即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必修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使弟子能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谦恭守礼。

3.《侍坐》中,曾皙的政治理想与其他弟子有所不同,所以当孔子刚开始询问他时,他回答“_____________”曾皙所述之志与孔子“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老者安之”的愿望不谋而合,这使得孔子不禁发出感叹:“______________”。

4.《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侍坐》中,子路直接坦率的说,即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内忧外患、外境艰难的国家,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

7.《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_____________。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9.《侍坐》中,孔子以师长风范询问弟子,怎么做才能让别人了解你,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11.《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3.《侍坐》中,冉有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14.《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5.《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侍坐》中,孔子引导曾皙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侍坐》中,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所描绘的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侍坐》中,孔子借回答为什么“哂由”表达自己治国主张同时评子路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侍坐》中,描写其他弟子都离开了,唯有曾皙留下,因为他想知道老师对每个学生所阐述的志向的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21.《侍坐》中,每个弟子在述志时都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仲由,文章通过对他的神态描写来凸显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2.《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的句子是: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侍坐》中,孔子回答曾皙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其言不让 舍瑟而作 3.异乎三子者之撰 吾与点也  4.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7.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8.夫子哂之  9.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0.“率尔而对”“如其礼乐,以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11.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2.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1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14.异乎三子者之撰  15.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6.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17.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9.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20.莫春者,春服既成  21.子路率尔而对曰  2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_”,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变法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驳斥“生事”之说。

(2)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怨诽”的来历。

(3)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答案】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2)《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生动的比喻推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题: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劝君主待人诚恳、不可倨傲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夫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

4.《谏太宗十思疏》

(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比兴手法,以“树木”为比兴之物,引出治国与德义之间关系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要想泉水流得远,就“________”;要想国家安宁,就“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以“固本浚源”为喻推理,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

(4)《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江山取之有余,守之不足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所以应该戒骄奢。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7)《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已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其中在欲望方面,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警戒人君戒奢侈、懂得知足。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统治阶级,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从而方可使百姓安宁。

(9)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思相近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

(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担心言路不通受到蒙蔽,就应该“________”;如果担心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应该“________”。

【答案】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必浚其泉源     必积其德义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君人者     诚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了“木”与“流”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继而引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10.答司马谏议书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________”;而“________”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兴利除弊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道,盘庚迁都之时,虽然“________”,且“________”,但他并不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借助典故说明自己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作者说自己变法之前就预料到会招致的后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古代很多帝王守江山难的原因。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盘庚迁都之时,虽然“_________”,且“_________”,但他并不是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答案】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13.名句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念高危     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辟邪说     难壬人不为拒谏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阿房宫赋》《六国论》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写秦对六国“人”的贪奢,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显贵,却也离开故国,早晚唱歌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

(2)《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对偶句形式描写了秦人不珍惜剽掠而来的珍宝,宝物贱用,极显秦之“奢侈”。

(3)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_______________”,就能抵御强秦;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答案】妃嫔媵嫱     王子皇孙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文章内容理解,根据语境填写。

(1)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和“屋檐”的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写复道横越空中,曲折绵延,极言其构筑精巧。

(6)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7)《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

(9)《阿房宫赋》中,写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辘辘远听     杳不知其所之也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阿房宫赋》中告诫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洵在《六国论》中比较了秦获得土地和诸侯失去土地的方式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不在战矣”的结论。

(5)《阿房宫赋》中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则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6.阿房宫赋

(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以此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被秦人收刮来之后像土块、铁锅一样胡乱地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5)杜牧《阿房宫赋》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则秦可江山永固。

(6)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__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7)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一句用数字描述了阿房宫建筑面积之大,接着用“________”极言阿房宫楼阁之高。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对比,其中阿房宫的钉子“________”,宫内嘈杂的管弦音乐“________”。

【答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足以拒秦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多于在庾之粟粒     多于市人之言语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王宫中收藏的珍宝是其统治者经过不知多少代多少年“_______________”,才能够“______________”的。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能够爱惜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如果秦的统治者能爱惜六国百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手法批判秦统治者贪婪掠夺而又挥霍无度的丑陋行径。

【答案】摽掠其人     倚叠如山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钉头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屋瓦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栏杆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     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蜀山兀,阿房出。

(2)《阿房宫赋》中运用通感修辞手法,写出歌舞盛况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做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世人只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否则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六国论》中设身处地为六国出谋划策,指出要好好对待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六王毕,四海一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以赂秦之地     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

10.名句默写。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非秦也;_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答案】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战不善     弊在赂秦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描写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建筑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作者谴责秦王朝统治者横征暴敛、极尽奢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朝钳民之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朝统治者尽失人心、骄横顽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阿房宫赋》中,作者指出秦王朝如果爱惜六国百姓,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8)《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总结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使天下之人     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作者之所以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描写六国诸侯的祖辈、父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暴霜露     斩荆棘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13.名句默写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悲夫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14.六国论

(1)在《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贿赂秦国而导致六国灭亡的原因。

(2)在《六国论》中,“________”交代了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却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________”则交代了六国向秦割地求和的结果。

(3)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

(5)在《六国论》中,先指出齐国因与秦交好却不帮助五国而灭亡,随后又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六国论》中,苏洵对治理国家的人提出的建议是“________”。

(7)在《六国论》中,苏洵以古鉴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告诫宋朝统治阶级不要以贿赂的方式谋得一时之安。

【答案】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斯用兵之效也     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特点。

②《阿房宫赋》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六国论》中表现诸侯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暴霜露  斩荆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3)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答案】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暴霜露     斩荆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认为燕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将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两句回忆了六国先辈们开辟事业的艰辛。

(4)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暴霜露     斩荆棘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过洞庭》

1.《登岳阳楼》

(1)《登岳阳楼》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无边的雄浑景象。

(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生活窘迫之境,他在《登岳阳楼》一诗中对此进行直接描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4)《登岳阳楼》中,诗人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不禁感伤涕零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2.《登岳阳楼》

①《登岳阳楼》中表现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登岳阳楼》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被世人千古传诵。

③《登岳阳楼》中描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登岳阳楼》中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②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③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④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一诗中,形象刻画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一诗中,表现诗人到处流浪、没有朋友,只有孤舟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一诗中,写诗人在岳阳楼上远眺,想到兵荒马乱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4.桂枝香·金陵怀古

(1)《桂枝香》中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刻画江水和山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中用“归帆”“西风”“酒旗”等意象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秋日残阳图”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日落之江天,“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答案】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     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

5.《桂枝香·金陵怀古》

①《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写远望中的江和山:长江在金陵城外流过,像一匹白绢;远山青翠可爱,围绕着主峰聚集起来。

②《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④《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②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     酒旗斜矗     ③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     ④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6.念奴娇·过洞庭

(1)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想起在岭南光明磊落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设想自己做主人,请万象作宾客,纵情豪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洞庭青草     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     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应念岭海经年     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7.《念奴娇·过洞庭》

①《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②《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③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念奴娇·过洞庭》表达物境与词人心境相会,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⑤《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答案】①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②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③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④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⑤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以“________________”四字领起,为全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

(2)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享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案】登临送目     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