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着,德国人!我们要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生活,争做欧洲的中国人

 紫霞照我 2023-07-05 发布于陕西

“听着,德国人!我们要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生活,争做欧洲的中国人!”这是德国汉学家、诗人、剧作家克拉邦德向他的同胞发出的呼吁。

克拉邦德还有一个中国名字叫“中国老人”。因为在他的作品里,老子是先天地生的存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化身和名字,而最为世人所称道的就是“老子”,即老子生下来就是一位老小孩,所以称老子为“年老的孩子”,他赋予了老子以“赤子”般的情怀,跟随着老子的思想脉搏,他给自己取名“中国老人”,那一年他还不到30岁。

文章图片1

听着,德国人

克拉邦德的呼吁是欧洲“老子热”的缩影

克拉邦德18岁开始研习《道德经》直到生命的尽头,一生的写作与社会活动都没离开过老子和道家思想。

克拉邦德的呼吁不是孤立的,而是东风西渐的一个缩影,是整个西方文明面临严峻挑战后的主动选择,作为“以哲学为事业的德意志民族(海涅语)”,他们选择了东方的圣人老子。

以傲慢著称的德国人,连老牌的英帝国和法国都不放在眼里,在他们那里,英法老牌帝国和新崛起的美帝国,都是没有文化素养的民族。这样的文化土壤,势必培养出桀骜不驯,傲视群雄的民族品性。

文章图片2

道德经的世界性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和“上帝化身”的独特君主观念,尼采“铁与血”的强意志论、海德格尔的国家社会主义信念等等,都成为德意志军事扩张和集权政体的工具,其结果是:两次世界大战,把自己拖进了文明崩塌的泥潭。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的惨败,让这个傲慢的德意志民族陷入迷茫,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同时,他们开始了20余年民族信仰和文化的反思。

他们在自己的文化里找不到失败的原因,于是遥远的东方文明给他们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正如后来季羡林先生所说,这一时期的老子译注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欧洲。

文章图片3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父子,推崇《道德经》,他在读书会上发表演讲推动老子思想在德国的普及,他说:“我们现在所急缺的智慧,就在《道德经》里。我们的唯一任务便是,把它译介到欧洲来。”他认为“老子在基督降世前就是真理见证人”。

“老子热”热到什么程度?德国报刊这样描述:“战前德国青年在山林中散步时,怀中大半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现在的青年人却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这一时期,以及稍后,罗素、汤因比等人也都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反思,不约而同地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尚处积贫积弱的中国文化身上,罗素在《中国问题》中写道:如果不低下头来,重新认识并学习东方智慧,西方文明将使人类走向彻底灭亡……未来的希望在中国。

文章图片4

人类的希望在中国

然而,国家民族的品格是由历史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西方人的反思,没能阻挡住工业革命带来的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世界秩序的重构,让包括德国在内的思想家们再一次掀起老子热,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就是:“老子在欧洲,自来就走红运。没有另外一个中国哲学家可以同他比的,连在中国同他并称的庄子也是望尘莫及的。”

为何《道德经》在西方会走红运?

据《<道德经>在西方世界传播的历史》一书介绍,从16世纪开始,西方人就把《道德经》翻译到了西方国家,总目涉及73种语言,1576种译本,这是中国文化经典翻译的高峰。

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是西方列强瓜分殖民地的战争,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输出,到2016年,《道德经》的销量超越了《圣经》,跃居世界文化经典之首。读者热评:老子思想跟自由、民主、法制、市场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等现代元素不谋而合。

文章图片5

人民网截图

是上帝创造一切,还是道创生一切?

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二元论”伴随着古希腊的发展而绵延至今,成为西人的主导思想。所谓“二元论”就是:多样性的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彼此独立、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比如柏拉图的“理念—事物”二元论说,康德的本体—现象二元论,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宗教的善恶二元论等等,无论什么二元论,都是一个“物质实体”,一个“精神实体”。宗教二元论的善恶论,善是精神性的,它创造一切;恶是物质性的,是肉体,它同样创造一切。

文章图片6

这种“二元”对立概念,约略类似于公孙龙的“离坚白”理论,认为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坚石,没有坚白石,即只有对立,不能统一。

这跟老子之道的“一元论”截然不同,老子认为:道先天地而生,人们普遍认识中的“神”“帝”属于万物层面,而一切对等的概念与物质都统一于一个“道”里,所谓二元对立概念,同出于道,“异名同谓”而已,分开心物与善恶,那只是人的认知错觉。

然而,二元论带来的后果在当今发达的西方已经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争夺世界资源的战争,让人身心俱疲;另一方面,人们渴望实现“身”“心”的完整统一。而剧烈的竞争现实与内心的渴求,是没法摆脱的魔咒。因此,老子“先天地生”的“道”的独立性、完整性的“道一”思想,成了西方人破解思想困惑的密码。

文章图片7

有无之相生也

老子认为:世界原本是“一”,所谓物质与精神,善与恶,不过是人类的自寻烦恼罢了。当人们执着于一端的时候,世界就分离了成了两个对立的方面。

200年前的德国哲学家谢林在《神话哲学:中国哲学》中指出:“老子的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而不限于事物表面的“二”。

克拉克的分析更具体,他说:老子之道“替代唯物主义与彼岸宗教信仰并引导我们树立生态化精神的态度,有助于西方人灵肉二元论的克服和整体精神态度的转变。”

西方文化行将就木,前进的唯一道路是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

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后果,除了让世界经济倒退,还有一个就是文化的缺陷导致的信仰崩塌,这让骄傲的欧美国家倍感压抑。

文章图片8

西方的没落

早在1012年,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就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开始创作《西方的没落》,一战结束,恰逢出版,而一战的残酷现实,也验证了他的预言:西方文化行将就木。

而在二战之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也发出警告:西方文化已经变得非常糟糕。如果不吸收东方文化的精华,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

其实,在一战时期,中西方文化并非单方面的“西风东渐”,这一时期,中西文化应该是互补期,中国需要西方的“德先生”“赛先生”,西方则需要中国的远古智慧。只不过西风东渐是坚船利炮下的文化侵略,东风西渐是西人寻求文化自救的借力打力。

文章图片9

罗素认为:西方文明虽然在科学领域占有优势,但关于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意义的洞察方面,中国尤为深刻,老子主张的“道”即是明证。

他说:老子“没有占有的生产、没有自我主张的行为、没有被支配的发展(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这一思想是以抑制自我与调和的精神为核心。这一中国文明的传统思潮和睿智,将救赎西方文明,因为它被染上了“信仰进步”和“产业主义”病毒。

沙里斯呼吁应以“朝圣”的姿态对待东方,他在《新科学的诞生》一书中说:“前进的唯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