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誓言无声—阎宝航:(1)少年苦读

 兰州家长 2023-07-05 发布于甘肃

1907年夏日的一天,在东北辽宁海城的太子河畔,一片青草地上,坐着一位少年,他光着膀子,下身穿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黑裤,身边放着一条皮鞭。

在他的四周,是正在啃嚼着青草的猪群,可以看出,他是一名猪倌,可是,现在他对他的猪群似乎不屑一顾。

口中念念有词,仔细听来,他在诵读私塾的课文中的一段,不外乎《百家姓》《幼学琼林》《三字经》。

诵读过后,他站了起来,走到河边,选择一块湿滩地,手拿一根干树枝,在地上写起字来。

这是他的习惯,背诵完了还要练习书写……

这个农家少年姓阎,学名阎宝航。家住海城县望台乡小高力房村。

村子离这儿不远,距太子河主河道,也不过百余米,家里五间厢房,院门朝东,当地人称“东大门”,这就是他的家。

他的父亲名叫阎成德,母亲董氏,共有姐妹三人,弟兄六人,阎宝航排名老四,三兄和六弟早夭。家中还有爷爷、奶奶,叔、侄、姑、嫂等二十余口人。

小高力房村位于太子河的下游,距渤海口不足百里,这里地势低洼,水灾不断,阎成德一家老小,辛苦劳作,日子仍过得很艰难。

如果遇有灾年,更会缺吃少穿,常常靠挖野菜,喝稀粥度日,有时不得不向地主富农乞借高利贷,以解决口粮、种子的费用。

时间一长,由于连年借债,无力偿还,每到年关,地主便登门逼债,这样的情景,阎宝航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尽管阎成德夫妇无力供子女读书,但他们仍企盼家中出个识文断字的人,好歹能在县衙门做点小事,免受人家欺辱也就满足了。

为此,他们把长子留在家里,以便将来代替他们支撑家门,决定供次子读书,这样一来,老四阎宝航便失去了读书的希望,他从8 岁到 12 岁,除了在农忙时,随父下地干农活外,就一直当他的猪倌。

阎宝航出生在一个腥风血雨的年代。1895 年 3 月,中日甲午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日军为攫取辽东半岛,通过海战占领了山东威海和辽宁的旅顺之后,开始向辽东各地发动疯狂进攻。

尽管腐败的清军首领们无心抵抗,但几万清兵打得很顽强,付出了很大牺牲,还是没有挡不住日军的进攻。

日军在渡过鸭绿江后,占领了安东、宽甸、岫岩,很快,他们又占领了海城、盖平以及皆口等地。

这时,清朝政府起用湘军北援,力图夺回海城,战争很快涉及到距小高力房村不远的小牛庄,炮声隆隆,人心惶惶,逃难的人群每天不停地从村边经过,大呼小叫,扶老拽幼,目不忍睹,就连小高力房的村民,也差不多快走光了。

作为一家之主的阁成德,吩咐长子把全家老小带走。这个时候,董氏却已怀9月身孕。她告诉丈夫,自从三子夭折后,她就下决心保护这个“老四”,不能让他再有三长两短。

再说,她本来身子骨就弱,正常情况下没有奶给孩子吃,离开家乡去逃难,这个“老四”就难保了。

所以,她央求阎成德,不到万不得已时,决不能离开家,在那些日子里,善良的阎成德一直守护着媳妇,听着炮声,度过了日日夜夜,很快,战争就以清军战败而结束了。这一年 4 月 6 日(农历三月十二),阎宝航呱呱坠地。

11 天后,清朝政府与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条约规定: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所属诸岛、台湾全岛以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万万两………

在帝国主义侵华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如何通过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迈出了侵略中国重要的一步。

实际上,后来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都是甲午战争的继续和恶性发展,这个近代史上的大事,同阎宝航的出生是历史的巧合,但对他一生奋斗的经历,的确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

文章图片1

1904年,辽宁海城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一天,阎宝航照样在草甸子上放着猪,下午的时候,天看起来要下雨,他特地稍早一点收工,像往常一样,赶着猪照原路经过村里唯一的邹家私塾。

不过,私塾的门窗敞开着,却没有传出像往常一样的读书声,阎宝航本想去看个究竟,却不情愿地转身,赶着猪群向村中走去。

他已经放了四五年猪,每每经过这里,听到朗朗读书之声,便禁不住流连于窗外,偷听先生讲授,静听学生读书声,他很想成为私塾里的一名学生。

有一回,他放猪回来,路经私塾便听起课来,竟忘了把猪赶回各家大门口,几头猪趁机溜到人家的地里,拱吃了不少土豆,惹得人家找到阎家告状。为这事儿,阎宝航挨了父亲的一顿训斥。

从此以后,他不敢怠慢,总是先把猪送回各家之后,方才掉头小跑,直奔私塾,偷听先生授课。

这天也一样,他把猪送回去后,冒雨小跑,来到私塾窗下看个究竟,没有朗朗的读书声,原来是范老先生正在对学生进行期末考试,他分别给每个学生出题目,要求学生背诵、默写。

从老先生严肃的表情看,今年学生要过这一关不容易。阎宝航看见老先生平时授课时,一直放在讲台上的那把戒尺,现在就拿在他的手中。很显然,有的学生要准备挨板子了。

学生挨先生的板子,这是私塾的家常便饭,阎宝航也没少看到,不过,考试时先生打的板子,要比平日狠得多了。

这天,阎宝航看到范先生打了两个学生的板子,接着又叫起一个学生。

“宋凯!”先生说,“你把千字文最后一段背给我听!”

宋凯和阎宝航很要好,他放暑假时,常和阁宝航一块,到草甸子放猪,但他平时不好好学习,到了考试时,就更糟了。

果然,他背诵几句就卡壳了,范先生拿着戒尺走过来,指指宋凯的手说:“真不会啦?”

宋凯点点头,恐惧地望着先生,老先生又用戒尺指指他的手,宋凯无可奈何地抬起手来。先生举起了他的戒尺……

忽然,学堂的门开了,接着听到一声喊:“先生……”走进来的是阎宝航。

范先生认识阎宝航,便问:“小四,你来干什么?”

阎宝航很有礼貌的给先生鞠了个躬,便指着宋凯说:“请先生不要打他好吗!”

范先生不解地:“什么?”

阎宝航:“宋凯会背这一段的,他是让先生的板子吓住了!”

范先生更加疑惑,放下他的戒尺,叫阎宝航说明白,阎宝航这才把宋凯如何教他背书的事说了一遍。

他看到老先生仍不相信的样子,便说:“范先生,我说的话是真的,不信,我给先生背一段听听!”

范先生一点也不相信,这个猪倌阎小四会背《千字文》,出于好奇,他答应听听阎宝航背背《百家姓》。

可是,阎宝航却把《百家姓》背得烂熟,先生又让他再背诵一段《三字经》,也没有难住他。

接着,范先生又让他背一背《千字文》,阎宝航照样脱口而出,而更令老先生惊讶的是,阎宝航甚至能背诵四书之一的《大学》。

老先生问阎宝航:“你是跟谁学的?”

阎宝航答:“我是跟先生学的!”

老先生不解地说:“你不是阎成德的老四——小猪馆吗?”

阎宝航答:“是。”老先生:“你不是这里的学生,谈何跟我学习?”

文章图片2

晚清私塾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阎宝航这才告诉了他常年在私塾窗下偷读的事,接着,老先生又问过宋凯才知道,阎宝航不但向宋凯借过课本,在放猪时他俩还时常在一起诵读课文。

至此,老先生早忘了惩戒宋凯的事,他拿起一支毛笔送给阎宝航说:

“你既然如此聪明,就把你背下来的生字写几个给我看看!”

这一下,可难住了阎宝航,他会写字,但因家里穷,从未用过毛笔写字,他的字是在河滩上练出来的。

宋凯把这事告诉了先生,先生越发觉得奇妙,正好,外面雨停下来了。

老先生领着阎宝航走到外面找一块地方,便递给他一根木棍,然后他口中念念有词,令阿宝航跟着他往地下写字,而阎宝航全都一一写出。

范先生好不感动,连忙说:“这小子真聪明!我范懋修教的学生,有的还不如这位窗下偷读的小猪倌!真是惭愧!”

范老先生怜其才,当即宣布放学,领着阎宝航来找阎成德。

到了阎家,阎成德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慌忙给范老先生让座,范老先生还没落座开口便道:

“成德啊,你家有个宝贝,怎么让他埋在土里?”

阎成德不知范先生所谈何意,未能作答,范先生便一五一十把今天阎宝航背诵、书写的事从头到尾地说了一遍,惹得在旁边的董氏直抹眼泪。

平时,她只知老四要念书,没有想到老四下了这么大功夫,而她全然不知。

他们也知道,老四放猪回家,常常要到私塾旁听一会,有时候回到家里饭也不吃,倒头便睡。

有一次妈妈叫他起来吃饭,他执意不起,一直等到父亲收工回来时,阎宝航才从炕上爬起来对双亲说:

“爸,妈,我已经十多岁了,我要上学!”

以后,阎宝航年年暑期过后,都要因上学的事同爸妈哭闹,阎成德何尝不愿让子女读书,他们供老二念书已经是下了狠心,家境艰难供不起啊!

范先生认为,阎老四是读书的料,不要耽误。他理解阎成德的难处,决定允许阎宝航就学,免收学费。

话虽这么说,阎成德心里明白,塾师也是靠教书收一点口粮为生的,送孩子去读书,哪里有不交学费之理。于是,他们节衣缩食,供阎宝航进了私塾。

接下来,阎宝航在私塾读了两年半,念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等。

从私塾出来时,正好邻村大望台成立了被乡国称为洋学堂的高等小学校,创办者范传禄,学向高深,为人正直而又和气,他的为人和品德,深为阎宝航所敬重。

学校由于离高力房较远,就学食宿不便,幸好范懋修老先生欣赏阎老四的才学,精力相助,把阎宝航安置在他儿子范先彝家吃住上学,阎宝航得以读完高小。

五年寒窗之苦,阎宝航表现出求知的渴望和天赋。他买不起书,便将书全部抄下来,每晚回家秉烛夜读。

毕业后,家里不但无力供其继续读书,还需要他帮助料理家事,阎宝航不得不回到高力房村,在他原来上学的私塾里当了先生,这是他很不情愿做的差事。

苦阿之余他还利用余暇学习中医,每日熟念“汤头歌”。别人以为他

要当医生,其实他在打发时光,他的真正愿望是既不甘当私塾先生,更不愿当医生,他还是要继续读书。

1912年春,阎宝航收到一封在拳天农林专科学校读书的二哥的来信,告诉他奉天有个两级师范学校招生,如果阁宝航去应考,他建议阎宝航必需设法首先说服父母。

得到这个消息,阎宝航欣喜若狂,但是,他又感到十分为难,他知道说服父母实在不太容易,他给二哥写信,请二哥在暑期回家时帮他一块促成这件事。

阎宝航认为,说服父母允许他上学这件事非常难是有根据的。

那一年,他在范先生的帮助下,在本村读完私塾后,决计考望台的高级小学。但是,双亲还是坚持他们的主见,认为家里有个老二上洋学堂就够了,老四读完了私塾,也算够用了。还是趁早给他娶个媳妇,组成个家,也许可以拴住他的心。

于是,他们没有同阎宝航商量,就开始为14岁的儿子操办起婚事来了。

在离此不远的太子河北温香镇,有个姓高的人家里,有个姑娘叫高素,是菱角泡村人,她比閨宝航大两岁,性格温顺贤惠,阎成德夫妇早就相中了这个姑娘。

当阎宝航把他去望台读高小的想法和父母谈了以后,这时的父母已为儿子确定了婚姻,对他的想法未置可否,单刀直人地把给他娶媳妇的决定告诉了他。

对此,阎宝航就感到十分沮丧,他认为父母为他娶媳妇,就是拒绝了他继续求学的要求,心里很不痛快,但也未和父母顶嘴。

1909年冬腊月,父母为阎宝航选好了结婚的吉日,这天一大早,就给阎宝航一套新衣服让他穿上。

按当地习俗,上午东南晌时,新郎要亲自到新娘家迎亲,父母再三嘱咐他做好迎亲准备。

可是,等到迎亲的大车要出发时,却不见了阎宝航,这可急坏了阎成德。他立派家人四处寻找,很快有人报告,阎宝航正在太子河边散步呢!

“说得好好的,你们谁知道老四又怎么啦?”阁成德大叫道,这时,私塾范先生走过来,悄悄对阎成德说:

“阎宝航的想法我知道!阎成德你好糊涂!”

阎成德想向个清楚,范先生摆摆手说:“你这个当爹的,什么都不要说了,也不要生气。我去把他请回来,媳妇还要娶,这件事包在我身上!”

这下子,阎成德甚是高兴,范先生接着又说:“不过,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阎戚德说:“到这份上了,老先生不必客气!”

范先生说:“阎宝航和我说过,他要上望台高小,你得答应。”

阎成德说:

“望台离咱这儿二十来里地,宝航上下学有难处。”

范先生说:“我儿子在望台,就让宝航在他家吃住吧!”

阎成德觉得要麻烦范家父子,有些过意不去,范先生说:

“就这么决定了,你不让他上学,这个媳妇他也不能娶!”

说罢,范先生便径向河边走去,果然,阎宝航很快就跟范先生回来了。他二话没说,穿上新衣服,坐上迎新的车,高高兴兴地接新娘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