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卜作教刑”——古代私塾的“戒尺”

 爱旅游的寒江 2023-04-05 发布于河北

关于“戒尺”,听得多,原来没见过实物。

爱旅游的寒江在涉县的后峧村发现了这样的一件老古董:长约一尺,宽二指有余的一把竹板,上有墨书四字“卜作教刑”。估计是古代的“戒尺”。

所谓“戒尺”,一般说,指古代私塾老师用以责罚学生的板子。象尺子,叫戒尺。有人解释,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戒尺”完全是需要有的。

关于戒尺该不该进教室,山雨不想无谓地讨论,只想说几个事实:第一,古代中国普遍用戒尺,身心受“戒尺”伤害的例子,没有记载,没有传说。第二,也有这样的俏皮话儿:“人之初,性本善,越打老子越不念,再打老子上门扇!”第三,听说,至今,日本家庭和学校,还都供有“戒尺”,戒尺下边是罚则。有意思的是,这种“戒尺”很少被实际取下来用过。第四,鲁迅先生说,他在三味书屋,老师也有一把戒尺,不过,很少用的。

再说寒江先生见到的那把戒尺,确定是一把戒尺,但上边的四字词语,我们普遍不知道是什么含义。“作教刑”,还似乎可以猜岀,“卜”字,则不好理解。查询,知有“扑作教刑”一词,是上古刑法的一种。措对不勤奋的,罚其体警其心。“扑”这个字,在这里是名词,指鞭子、戒尺,是古代的体罚用具。用作动词,扑作教刑,是指用板子责打违反礼教的人;扑刑,指教师用戒尺、教鞭之类对学生所作的体罚。

有人问:后峧村这把戒尺上,不是“扑”字,怎么回事?先生懒惰吗?体罚学生,连“扌”(手)都不想动?真的,教育学生,为什么非要动手呢?大匠运斧,也许就不用手!有警示(戒)有标准(尺)——有“戒尺”在,还动什么手?至于用“卜”,从“假借”的角度涚,只不过是一种用字方法和用字现象,属六书之一,借用己有的形近、音同字,表示不同意义的词。“卜作教刑”,不过是借用“卜”来表示“扑”的意义,方便而已。

山雨  癸卯后二月初  于古沙安乐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