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分型及影像诊断

 我是我的好t13d 2023-07-05 发布于河北

图片

作者:stari

来源:1影1世界

胃肠道间质瘤
分级分型及影像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cajal细胞,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神经源性、非淋巴性肿瘤,但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具有从良性到恶性不同的生物学行为。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部症状,如腹部肿块,肿瘤慢性出血,消化道穿孔,黏膜溃疡等。20%没有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10%的病例,首先表现为转移症状,而原发灶无法确定。是局部复发率较高的一类肿瘤,原发恶性不足30%,但所有间质瘤都具有恶性潜能。

GIST分类

经典型间质瘤

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间质瘤

GIST病理分型

平滑肌分化型

神经方向分化型

双向分化型

缺乏分化型

光镜下细胞分型

梭形细胞为主型,占70%

上皮细胞为主型,占20%

混合细胞型,占10%

GIST分布

图片

GIST分期

常用于GIST肿瘤的分期系统,是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的TNM系统,最新修订是2017年AJCC第8版:

T-原发肿瘤

TX 无法评估原发肿瘤的情况。

T0 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1 肿瘤最大直径<2cm

T2 肿瘤最大直径>2cm,≤5cm

T3 肿瘤最大直径>5cm,≤10cm

T4 肿瘤最大直径>10cm

N-区域淋巴结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区域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l 有远处转移。

肿瘤核分裂像

低 核分裂≤5/50HPF(5mm²)

高 核分裂>5/50HPF(5mm²)

GIST危险度分级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根据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量,将间质瘤恶性程度用侵袭危险度来加以评估,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胃肠道间质瘤分级诊断。

极低度,肿瘤直径<2cm,核分裂象<5/50HPF

低度,肿瘤直径2-5cm,核分裂象<5/50HPF

中度,肿瘤直径<5cm,核分裂象6-10/50HPF

高侵袭危险度,肿瘤直径>5cm,核分裂象<5/50HPF,核分裂象>10/50HPF,或肿瘤直径<10cm.

图片

GIST影像分型:

根据影像表现,可有多种分型法:

1、经典型GIST、囊性GIST、厚壁型GIST

2、腔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胃肠道外型

3、良性,恶性,交界性

良性:孤立圆形肿块,边界清楚,体积较小,出血坏死少见。表面光滑,内部密度均匀。

恶性:体积较大,形态差异较大,边界不清,出血、坏死、囊变多见;巨块状,浸润性生长,密度不均,与胃肠道分界不清,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升高;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甚至有临近器官侵犯,远处转移等征象。

交界性: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呈浸润性生长,与胃肠道界限不清,可有坏死、囊变,表面有溃疡,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

经典型:

是最常见的一类

表现为实性肿块,局部可有囊变、坏死;

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容易出现坏死囊变;

即使较大的肿块,对周围组织的浸润也相对较轻;

一般不伴有周围淋巴结的转移。

图片

囊性GIST:

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可有壁结节,可有壁钙化。

囊性GIST,一部分原发就是囊性,还有一部分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迅速,供血不足,发生坏死、液化、囊变;另外,靶向治疗后,GIST也可以出现囊变。

厚壁型:

间质瘤肿块,液化、坏死后,与胃肠道壁相通,开场一个厚壁囊性肿块。

表现为厚壁囊性肿块,可位于胃肠道内、外,或跨壁生长,囊腔与消化道相通,可有气体形成气液平面。

囊壁强化特点类似经典型。

图片

GIST影像诊断:

胃肠造影,可发现一部分较大间质瘤,但诊断能力有限。外生性黏膜下肿块,表现为圆形充盈缺损;较大肿瘤可有溃疡,与胃肠道相通,中心可见钡剂进入。

目前,主要依靠CT、MRi诊断。

肿块:

25%病例有钙化。肿块较大时,多有囊变。

CT为等密度肿块,对于钙化、出血、囊变显示较好;

MRi上与肌肉信号相似,T1WI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若有出血、囊变、钙化,则表现混杂信号。

扩散受限,所以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

强化:

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延迟强化,明显强化。

CTA及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显示其血供主要来自腹腔,而与胃癌、结肠癌黏膜血供不同。

图片胃大弯侧肿块,突向胃腔内,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胃黏膜层完整,被顶起(提示肿瘤起源于黏膜下或肌层,与黏膜血供来源不同),覆盖在肿块表面,肿块呈中度强化,渐进性强化,延迟强化。胃间质瘤,经典型。

图片下腹部肿块,T2WI呈等略高信号,T1WI呈与肌肉相近的低信号,扩散受限,DWI高信号,增强后渐进强化,中度强化。诊断,小肠间质瘤。

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包括,影像学检查+手术病理+免疫组化,c-KIT阳性,CD34阳性,是胃肠道间质瘤共同特点。

GIST靶向治疗效果影像学评价

既往,多采用RECIS标准,也就是只测量对比治疗前后肿块大小,后来,人们发现,有时大小变化不明显,但是肿瘤强化程度明显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出血、囊变。

所以,目前多用Choi等的评价标准,综合分析肿瘤大小、CT值变化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