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居民间的“高人”,写出清代最美楷书,当代书法大师和他相比,只能算小学生了

 三余字画 2023-09-06 发布于山东

清朝是中国书法较为繁荣的时期,虽然无法与魏晋唐宋相比,但它也完成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宋、元、明以来帖学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清代书家突破帖学藩篱,碑学兴盛,而且将已然衰弱的篆、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复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尤其是清代后期,可谓人才辈出。

一说楷书,大家想到的是晋楷、唐楷,而清代楷书鲜有人知。清代楷书十分盛行,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和科举学子之间。黄自元、林则徐、左宗棠等人的楷书都非常好,但也有人批评他们的字受“馆阁体”影响,缺乏韵味。

不过,有一位高手却能超越当代、直入晋唐,他就是徐元礼。此人出生于浙江桐庐,他家境殷实,自幼接受传统的诗文书画教育。徐元礼曾担任过知县,但他大部分时间是隐居于民间,其书法非常出名,每天向他求字、请他写碑的人络绎不绝。

徐元礼生活于乾隆晚期至道光年间,以楷、行二体最为精到,世人称赞他:“书法直造晋、唐,其灵俊处,实出天赋,与郭尚先齐名,小楷或胜之。”而他的经典作《吴氏重修祠堂记》还成了清末楷书的“标准教程”。

受道光朝重臣曹振镛的影响,以“方光乌”为特征的“馆阁体楷书”盛行,要求字迹方正、光润、墨色乌黑,这导致不少人学古法的时候不得不舍弃古人字中最具个性、也是最精华的部分,比如颜楷之宽绰雄浑、欧楷之奇宕峻拔、赵楷之遒媚妍媸等。

徐元礼却并没有因此被限制住,他从钟繇、王羲之、钟绍京、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法帖入手,以“欧楷”为基,融合众家,形成了独特的“徐楷”,《吴氏重修祠堂记》就是“徐楷”成熟之作,完成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全卷34行、323个字,字径约3厘米。

此作露锋方切入纸,以中锋行笔,横画中间轻盈、两端浑实,提按分明,行笔稳重、徐疾有度,竖画悬针、垂露兼有,撇捺极为舒展,左右开张。转折处方圆并用,棱角分明。《吴氏重修祠堂记》结字平中寓险,如横画向右上倾斜,左右轻重对比明显等。

徐元礼的楷书既有欧楷的严谨工致,结字上又将“颜楷”雄放与“柳楷”瘦硬结合,字形遒劲端庄、大气开阔。既深谙古法、又能活学活用,当代某些“书法大师”与他相比,可以算是小学生水准了。

而今,我们将徐元礼《吴氏重修祠堂记》进行了博物馆级别的超高清复制,极度还原原作风采,笔画自然灵动、纤毫毕现,配以纯手工装裱,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