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业35年,掌门12年,这位女性出版家如何从一线编辑走到如今

 zzq9788 2023-07-05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从事出版行业35年,执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华东师大社”)12年,业内如王焰这般,真正一线业务出身、亲历改革开放大潮下出版行业蓬勃发展的女性出版家,如今已屈指可数。

她见证了华东师大社从筚路蓝缕中走来,继而踔厉奋发地带领出版社走向了发展壮大之路。在她的管理下,华东师大社从2010年的销售回款码洋6亿余元发展到2022年的接近17亿元,几乎每年增长一个亿,堪称业界“神话”。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王焰

时代轨迹、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往往相互映照。1988年,经由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焰进入华东师大社,她从一线编辑做起,之后先后担任文学古籍编辑室(第一编辑室)主任、总编办主任、中小学教材中心主任、社长助理、副社长,直到今日的出版社董事长、社长。其个人职业生涯的蜕变与大学社改革道路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铿锵的时代乐章。

当一批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见证了中国出版事业蓬勃发展、从一线编辑步步成长起来的出版家陆续告别历史舞台,宣告着一个时代的渐行渐远。《出版人》杂志试图挽留住那个诗意年代所塑造的文人风骨,探寻其成长轨迹,精练其思想源流,以激励后辈传承开拓。其中,王焰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是一位充满灵气的编辑家、极具前瞻性的管理者,更是一个鲜活、生动的人。

图片
充满灵气的编辑家
“如果我没当社长,我肯定会成为一个好编辑,甚至成为社长后我仍然在策划选题,我把策划选题始终当作自己必须做的一份事业。” 
不可否认,编辑这一职业与作家一样,能否做到极致一定程度上仰赖天性禀赋的高低,可否敏锐挖掘选题、能否鉴别美文佳作、是否善于思考雕琢,都决定着一位编辑职业发展的上限。而王焰在青年时期便显现出自己在编辑事业上异禀的天赋,“就像调音师能够判断琴声的音准一样,对于字眼的辨别,我是很敏锐的”。
1964年,王焰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大学教授家庭,17岁时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一脚踏进了大上海。毕业后留校,任职于校人事处。尽管她工作出色,行政工作的烦琐仍然拉扯着她的内心,也消磨着她的文学理想。
直到有一天,时任华东师大社社长的万中一来到校人事处办事,结识了年轻的王焰,她的命运就此发生了转折。当华东师大社的橄榄枝递到王焰面前时,她那时并不全然了解编辑和出版究竟是什么,只知道自己可以去做与文字、文学关系更密切的事业,便没有丝毫犹豫应了下来。
当时的她并没有想到,自己与华东师大社的缘分,一持续竟是三十余年。
图片
就这样,怀着雀跃的心情,24岁的王焰踏入了位于校园东南角那栋新建的白色出版大楼,成为文学古籍编辑室(第一编辑室)的一名普通编辑,一切从头学起。她至今记得自己编辑的第一组稿子——“中国新文学社团、流派丛书”,是领导交代的编辑任务。“那时还处在铅排时代,我要审读从发黄的报纸里复印下来的原稿,然后在铅字一个个排出来的校样上进行校对。”审读时王焰谨小慎微,对有些修改之处“根本不敢落笔,我会先用铅笔标注一遍,然后给编辑室主任二审,我审读的内容经她认可后,我才敢用钢笔正式描出来”。
1992年,是市场化改革元年。受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激励,那年暑假,华东师大社在苏州东山召开科室干部和全体编辑会议,研讨的主题是“如何以改革精神,建立与完善各种经营机制,尤其是编辑部的激励机制,调动其走向市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东山会议”是华东师大社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代表了这个集体市场意识的初步觉醒。当时,全国多数出版社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徘徊,华东师大社率先提出建立选题经济指标考核机制,打破“大锅饭”的分配方式,编辑从此可以自主策划选题,按绩效提成。
图片
1992年“东山会议”,标志着华东师大出版社市场意识的觉醒
机制的调整给了编辑充足的发挥空间,很快,王焰做编辑的悟性和灵气就展现出来。
受东山会议后社里政策的激励,她敢想敢做,从中小学教辅书入手,联系到了上海师大学报编辑部卢大中老师,策划出版了《上海十大名校试题精选》丛书(语数外),这套书当年即发行了10万余套。“10万套啊,在当时看来也是一个极其大的量。”对于彼时只有二十七八岁的王焰来说,这套书的成功不仅给她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更从精神上鼓舞了这位青年编辑,在春风得意中职业生涯有了“质”的飞跃。
“我不算是一个很有规划的人,我的优势在于朋友很多,并且我们也没有其他爱好,聚在一起只有聊书,因此很多选题灵感都是在跟朋友聊天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王焰坦诚地说道,“长此以往,很多朋友如果有什么好选题,也会第一时间想到我。”事实上,王焰与作者卢大中的相识就是通过好友介绍的,《上海十大名校试题精选》(语数外)卖爆之后,两位又合作多年,出版了诸多好书,卢大中还为王焰介绍了黄冈中学、启东中学等名校的名师,他们后来都成为王焰的“铁杆作者”。“所以我现在也常跟年轻编辑讲,编辑要尽量扩大自己的'外延’,与作者成为朋友,不要太'功利’,许多好选题自然而然便会诞生。”
图片
王焰责编的《中古汉字流变》获得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图片
王焰责编的《中国文字发展史》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上海市图书奖一等奖等
从初出茅庐到炉火纯青,在“天赋型”编辑王焰这里,只用了短短十来年,并且成绩斐然、获奖无数。她责编的《中古汉字流变》获得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中国文字发展史》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上海市图书奖一等奖等。此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9卷)、《中国金石学史》(上下)、《一个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国》、“解读敦煌丛书”(13种)、《尼耳斯·玻尔集》(12卷)等多种图书获得上海图书奖……
甚至在2018年,王焰履职社长八年后,仍带头策划了我国第一套人工智能中学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精准站在当时人工智能的风口上,上市当月便卖出10万余册,堪称又一部现象级图书。
图片
2018年,王焰履职社长八年后,仍带头策划了我国第一套人工智能中学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
“编辑这一职业最大的好处就是不枯燥,始终面对的是新作者、新选题、新领域,并且编辑有足够的自主性,只要有创意,出版机构基本都愿意提供平台。”因此,对于热爱编辑事业的王焰而言,无论身处什么位置,无论身兼多少重任,只要遇到好的选题,她与生俱来的编辑的敏锐度就会瞬间被调动起来。她常说,领导干部绝不能以管理之名而脱离一线的业务,干部必须起表率作用,必须是业务能手,这样才能不断进取,带领团队勇往直前。

图片
极具前瞻性的管理者
“我其实不是一个天生的组织管理者,从本性来讲,我恨不得做个闲云野鹤。但如今回望过去,我想我应该也算经受住了考验。” 
在业界,具有灵气的“天赋型”编辑本就不可多得,运筹帷幄的出版企业管理者亦弥足珍贵,二者兼备——既在编辑的专业能力上追求至善至美,又极具领导力和前瞻性、参悟“平衡之术”的出版人,更是凤毛麟角,王焰当属其中的佼佼者。
如今回想起来,不同于做编辑的灵光一现,王焰的经营、管理能力是在职务的变动中被一点一点锻炼起来的。
1998年,王焰调任总编办主任, 后又兼任中小学教材中心主任。这一时期恰逢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材改革方案,华东师大社拿到了初中四个学科的“国标教材”出版任务,2001年2月在北京开会接受编写任务,4月15日就得提供初稿送审,只有短短两个月时间。各个编写组都面对极大的压力,全身心地投入编写工作,而王焰作为当时的总编办主任,参与了主要的组织与协调,把握全程进度。7月教材正式出版后,王焰又与编辑和编写组专家深入多个位于偏远地区的实验区进行教材培训,“现在想起那个时候真的很苦,社里人手不够,大量的安排调度都由我主要负责,但我也尽到了职责,都顺利安排过来了”。
从2001年到2008年,八年的教材工作是王焰成长生涯中最为难忘的岁月。她一方面组织协调部门工作,另一方面频繁奔赴外地省市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打交道,以部门区区十几个人的力量,做出每年2亿多元码洋的教材。虽然辛苦,但王焰很感谢这段经历,“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不可能深入接触市场,也不可能那么深刻理解教育,更不可能亲历教育出版市场的千姿百态,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加务实、具象的认知”。如今,华东师大社的基教教材从2001年的数万册,发展到累计印刷数亿册,从2001年的2000万码洋,到现在累计回款码洋数十亿,为出版社的超常规发展赢得了先机。时至今日,王焰依然常常提及,抓教材教辅就是抓生存,而人的潜力是需要压力激发的。
然而,不被外界熟知的是,王焰在最初经历从执行者向管理者的身份转变时,也曾有过束手无措的时期。
图片
2011年,王焰正式履职华东师大社社长,彼时该社已转企改制两年多,企业化运营的格局和机制已经基本成型。但摆在王焰面前的新问题也十分棘手——随着出版社架构和体量的与日俱增,如何继续保持迅猛的行动力?业务做大做精之后,如何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王焰深感重任在肩。“过去无论我是中小学教材中心主任还是副社长,都只需要规划自己这条线上的工作,而成为社长后,我必须从全社的角度来布局所有工作,还要协调人事、财务、组织关系等管理、经营事务”。从大处想,一社之长,要掌控每年出版几千种图书的教育大社,须具备理想、信念、责任和良知,应孜孜不倦地出版好书,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小处讲,全社几百名员工,他们将梦想、幸福寄托在出版社的发展里,希望社里发展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口碑和稳定的收入,将心比心,责任也重大。
因此,上任后的王焰时时刻刻谨记要做一个合格的“领头人”,激发团队里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继续推动社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保持营业收入和利润的持续、稳定增长,使出版社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她默默下定决心,给自己提出要求,要从传统的“文人型”编辑状态中转身,做一个胜任事业发展需要的管理者和经营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沉淀,华东师大社的蓝图渐渐成竹在胸。王焰首先明晰了全社的价值观,提出“引领中国教育出版,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出版社”。具体而言,从何入手?王焰逐步梳理:出版社的核心资产是什么?一个是出版物的知识产权,另一个就是所属的品牌。多年的实践让她意识到,产品是品牌的基础,品牌是产品的灵魂。她深信,品牌是竞争力,品牌能带来“长尾效应”。因此,在同质化竞争相对激烈的出版行业,王焰较早提出“品牌战略”,是业内较早具备商标意识的出版人。华东师大社的标志“ECNUP”和社内知名产品——幼儿教育资源库“美慧树”、教师教育第一品牌“大夏书系”、教辅领域的“一课一练”等品牌先后注册为商标,与社里对“品牌战略”的提倡是分不开的。
图片
“美慧树”儿童早期教育全媒体解决方案,这个幼儿园主题课程资源平台运用“互联网+幼儿园教育”的设计理念,通过移动互联网将多种数字终端连接,是幼儿园课程教育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

图片
大夏书系logo

图片
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
同时,在华东师大社这一大品牌之下,还衍生出一系列子品牌。王焰要求每一个子品牌都在各自领域形成识别,以精细化的优质产品找到自己的读者群,并不断增加其黏性和忠诚度。如今,华东师大社的“六点分社”已成为全国高端学术著作出版的排头兵,编辑们“重源轻流”,致力于《中国学术编年》等厚重的学术著作出版。2017年,社科事业部成立,其倡导的“泛学术”出版同时受到学界和市场的瞩目,该事业部陆续推出“薄荷实验”“谜文库”等品牌,为华东师大社吸引了很多新生代读者。
图片
薄荷实验logo
图片
六点logo
“营销战略”与“品牌战略”一脉相承。“过去我们只有发行中心,2011年我上任不久后即决定成立了营销中心,从此营销与发行平起平坐。”王焰认为,营销中心虽从发行中心衍生,但不能被发行节奏带着走,要与之合成攻占市场部队的一体双翼。“我要求营销中心突破各个分社搞单本书宣传的瓶颈,侧重全社层面的整体宣传,同时还要求全社从传统营销转向立体化营销,充分利用新媒介手段,实行'编发联动’。”
而所有构想的实现,都要依托“人才战略”。王焰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如果把人比作原子,那么只有裂变才会爆发惊人的能量”。因此,做人的工作,不仅是依靠感情、依靠待遇,更要“赋能”,尽量让每个人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作用,这样才能赋予其产生裂变的最大能量。
此外,王焰还十分重视对于年轻编辑的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以此锤炼青年编辑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在产业融合的时代,华东师大社也在不断锻造编辑的全媒体出版技能,鼓励年轻人用互联网思维方式“破圈”创新,放手让年轻人去闯、去试。
如何激发年轻人把原本“有意义”的出版工作变成“有意思”的出版工作,甚至变成他们的职业追求,这是王焰正在思考的新人才战略。“不过,因为近些年出版社难以扩张,人才格局已经相对固化,没有那么多平台供年轻人去尝试,因此当更年轻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后,发展空间就相对很窄。”王焰坦承,“年轻编辑的成长确实是个行业难题”。
为了提供合理的发展平台,面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和岗位,王焰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比如,社里设置了社项目部,专门负责运营本社重大项目,不设置利润考核。灵活宽松的政策为社项目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出版了诸多大型学术项目,为华东师大社夯实了坚厚的学术基础。学术品牌“六点图书”采取同样的模式,为华东师大社积聚了广泛的高端学术资源。
“这两个部门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肯定是不够的,但如果我们没有这两个品牌作为支撑,华东师大社作为大学社的学术地位就难以确立。”王焰补充道,“社项目部和六点图书从本质上来说是真正的精英出版,切勿急功近利,社里为他们提供时间、人力和资金的保障,同时也对选题进行适当考核,避免在一个'小胡同’里越走越艰深。”
然而,贯彻这样的管理理念并非易事,社里需要设置一套极为精密的考核标准,平衡好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承担来自其他员工和上级部门的双重压力,拿捏好其中的“度”,这考验着王焰的管理艺术。
如今,华东师大社如王焰十余年前期许的一样,已成长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出版社,亦为国内其他大学社、教育社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绝佳的参考范本——一方面,优质的教材教辅出版为华东师大社持续稳定的经营能力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其管理模式催生了诸如“薄荷实验”“六点图书”这样的新锐品牌,作为多元化的“试验田”,不仅为华东师大社带来了资源、声誉、尊严,也为人类文明结晶的精彩表达贡献出力量。

图片
一个鲜活的人
“一个人也许会承担许多社会角色,但其内核是否鲜活、生动、有诗性,这很重要,人不能只是一副面具或者一具躯壳。” 
从1981年踏入上海的那一刻开始,42年斗转星移,王焰始终没有离开过华东师大这块土地,没有离开过横穿校园的丽娃河,曾经的“文青”蜕变成为中国出版行业最具朝气的“领军人物”之一,早已荣誉满身——先后获得首届上海出版新人奖(2003年)、大学出版社首届高校出版人物奖(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3年)、“中国十大出版人物”(2017年)、上海出版人奖(2018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9年)、韬奋出版奖(2019年)等,真正将出版事业做到了极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但从王焰本性来说,她无意刻意追求所谓的“称号”,“对我来讲,一个人是否生动、立体,活得是否丰富、有趣,其内核是否有诗性,是更重要的评价维度,而非空有一个面具或躯壳”。王焰十分坦然,她相信一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情也。”因此,她认为,尽管社会角色赋予了人各种各样的职责,但我们必须保有“真我”,真诚待人,坦荡做事。
回望过去,王焰身体力行地见证和参与了中国高校出版社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壮大的几十年,尤其在2000—2010年这十年间,新课标教材的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为高校出版社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凡是踩到新课标中小学教材这段红利的大学社,那几年都有较大的发展,奠定了如今大学社的发展格局”。而2010年至今,对于大学社和教育社来说,经历了诸多困难,但在王焰的带领下,华东师大社克服了这些困难,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扎实,市场表现不降反增。
放眼未来,王焰秉持着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仍然很有紧迫感。“当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发展到一定程度,达到一个基点后,或许将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那时的出版行业将会经历怎样的巨大变革,我难以想象。”时代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ChatGPT的出现将对出版带来不可预知的冲击,因此,当谈及对出版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时,王焰直言:“这个世界未来的发展和变化或许会超出我的想象。”“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也许能够抓住一条缝,企业就能活下来。”
随着一代出版家因为年龄原因逐步淡出出版舞台的中心,全行业的人才也在更新换代,而王焰注定会和诸多亲历大学社改革的出版家一样,烙印在行业发展的功绩簿中,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