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外遇同胞

 新用户7011Snfr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海外遇同胞

吕铭康

刊于:青岛早报 2016-4-7

这些年,我几次出国旅游,总能随时随地遇到不少在那里定居的华人。异国他乡遇同胞,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旅游团在国外的餐饮,除早餐是在下榻宾馆吃简单的面包、牛奶外,中午与晚上都是在中国人开设的小饭店就餐。我唯有对巴黎的一家位于埃菲尔铁塔附近的中餐馆印象极好,它门脸和餐厅的面积都不大,可国内来的旅游团一个接着一个,总是座无虚席,最诱人的是每顿都有可口的红烧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经来欧洲十多天,许多中餐馆的饭食都非常不咋地,也只是管饱而已,最后一站才是巴黎。此时,能吃到红烧肉,可谓苦尽甜来了。店老板50岁上下,饭后在门口与他闲聊,非常亲切和蔼。发现他的普通话带有浓郁的上海口音,而我是生在上海,至今还能凑付讲几句沪语。到底是“乡音无改鬓毛衰”,顿时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原来他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很能理解我们这些不远万里外出旅游的同胞。他深情地说:有道是“穷家富路”“民以食为天”,让大家吃得好一些,实际上是薄利多销,就会吸引更多的旅游团。再就是在瑞士的一个小城,是在一家香港人开设的中餐馆用餐,晚餐开饭前,我们这些玩累了的游客,就早早坐在饭店对面马路沿等候。老板就主动热情招呼大家进来休息、喝茶,并特别强调大家抓紧解手,因为瑞士的公厕一般要收费,每次是2·5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3元)。

一次,我刚到马来西亚就发现箱包上那3元钱的小锁坏了。夜晚,就找到一家杂货铺,因怕语言不通,便在柜台四处寻觅,竟然发现了与我那把完全一样的中国造小锁。那位老板用娴熟的中国话告诉我:马币4元(约合人民币6元多),对此我很理解。付款时好奇问他来此多久了?他说是:生于此,长于此,却不愿忘却乡音,经营的商品基本来自中国。在回宾馆途中,见有许多买夜宵的大排档,其中有卖云吞面的。我这个广东人就按捺不住腹中蠢蠢欲动的馋虫,花了10元马币(约合人民币15元)要了一碗,非常地道的广东口味,一问摊主果然是广东老乡,已加入了马籍。我们接着用粤语对话,真有点“两眼泪汪汪”之感。在泰国一家宾馆遇到担任大堂经理的广东老乡,我们用乡音一聊就很动情,还具体了解到泰国的教育和医疗制度。


记得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参观美术博物馆,是一位来自我国台湾的年近花甲的女导游给我们讲解。她不厌其烦地带领我们一层一层爬上了5楼,边走边讲,如数家珍,我早已累得气喘吁吁了,而她还要继续接待下一拨游客呢!接着是浏览百花大教堂和文艺大师米开朗基罗、但丁故居,是由几位当地的中国留学生为我们做临时导游,沿途只是讲一些空穴来风的“八卦”信息,几乎没有实际内容。显然,他们缺少的是文化底蕴和敬业精神,纯粹是为勤工俭学打工赚钱。

我还遭遇过这样的窝心经历,那是在意大利某景点的一家极其简陋的中餐馆就餐。整个饭店就像一个脏兮兮的大仓库,一盆土豆烧牛肉,土豆是半生不熟,牛肉很是罕见;紫菜汤的紫菜漂在汤上,原因是水不开。幸亏我们都带着榨菜,否则根本无法进食。唉,都是炎黄子孙,相煎何太急?只见吧台上还摆着我们国产的桶装方便面,标价:€ 5。猛一看还以为是人民币5元,其实是5欧元,是我们人民币的七八倍。饭后,我在门口无意中听到另一个旅游团的导游与饭店老板的对话。老板说:你下次再给稍几箱方便面来。此时此刻,我立马领悟他们“双赢”的生财之道了。

为此,我更加深刻感到:海外华人要发展,靠的是勤奋和诚信啊!

2016-3-13 青岛“夹缝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