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的烟台籍富商 吕铭康 老青岛的中山路(当时叫山东路)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青岛、潍坊、威海、烟台、日照)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这使我想到老青岛的“四大家族”(亦称“四大财主”)。据说,这有两个版本:刘子山、傅炳昭、丁敬臣、李涟溪,或是刘子山、傅炳昭、陈克炼、赵尔巽。无独有偶,刘子山、傅炳昭皆榜上有名,而且他俩和李涟溪以及“火柴大王”丛良弼四人,都是烟台籍富商。当年,他们对于老青岛的经济发展都做出了贡献且载入史册。 誉为“刘半城”的刘子山 刘子山(1877—1948),烟台的莱州(原掖县)湾头村人。他在老青岛“四大家族”中名列榜首,多年蝉联青岛的首富。他是少年时来到青岛,先是为德国人当仆役,学会了德语。后在胶海关税务司支持下,与当时青岛商界达人集资贩运鸦片,从而敛集巨额财富。之后,他投资房地产,开设经营进出口业务的贸易行。1918年2月1日,刘子山与来自烟台龙口(原黄县)的成兰圃、吕月塘共同出资20万元,在青岛天津路7号开办了“东莱银行”,成为青岛最早的私营银行。“东莱”二字,出自莱州古称,刘子山任董事长,成兰圃任总经理。次年,在天津、济南两地设立分行。1923年,他将东莱银行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设立分行。以重金借用中国银行的钞票版面,发行钞票。刘子山的产业是广泛的,开办过东莱贸易行,经营木材、草帽缏的进出口;开办永利铁工厂,经销美国产“Buick”牌汽车;开办永利铁工厂,维修大型外轮;创办烟潍汽车运输公司,经营客户运输;1926年,与吴蔚如、赵叔馨、徐新六、钱新之等发起成立安平水火保险公司。此外,他还在青岛为华新纱厂、青岛电业公司、博山煤矿等企业投资,担任董事等职务。 1924年,刘子山出资在平度路22号建造新舞台(即后来的永安大戏院),一直是以演京剧为主。戏院建筑面积为2445平方米,砖木结构,有座位1214个(楼上424个、楼下790个),曾有三层观众席,一层两侧用栏杆隔开为“码票”(即站票,价格最为低廉),客满时可容纳3000多位观众。刘子山还曾经多次在青岛捐资疏浚河道、修筑公路、兴办学校等。 由于甘肃路上的房子全是刘子山的,老二中是他捐款建的,武定路上的洋房也都是他建的,无棣二路等整条街的房子也都是他的,还有天津路、肥城路等处的房子都曾经写着他的名字,当时几乎半个青岛都是他的。因而,他得名“刘半城”。1948年10月12日,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逝世,享年71岁。 享有“人瑞”美誉的傅炳昭 傅炳昭(1865—1946),生于烟台的龙口(原黄县)。在最早一批闯青岛的黄县人中,傅炳昭是个叱咤风云、名列前茅的第一人。他是德国占领时期来青岛,在经销德国洋酒罐头之源泰号打工,后任经理。后凭着自学的德语,开设祥泰号杂货商店,专门为德国洋行采购洋酒、罐头、食品及五金器材。他慧眼独具,善于并敢于投资,从事房地产生意,短短几年就成为成为球队房产大亨。1910年,他当选青岛总商会首任会长,成为公认的华商领袖,正所谓名权利集于一身。1916至1924年,五任商会董事。那时一提黄县人,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傅炳昭。1922年与刘鸣卿合资开设山左银行(中山路66号),主要吸收黄县帮的商号存款,对于同乡创业贷款抵押颇多优惠,既积聚了资本,又凝结了乡情,还推动了黄县人在青岛的发展,真成了名副其实的黄县银行。 在修建胶济铁路时,德人侵犯中国农民利益,爆发抗德斗争,中德官方无能为力,中方则以傅炳昭为代表,德方以卫礼贤为代表进行调节工作,平息了武装斗争,从这时二人成为了好友。另外,傅炳昭曾带领黄县帮雄踞青岛商界,使得黄县人在青岛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和纱布业大商号,以至于那时人们都知道“搞纱布的离不开黄县人”。 1946年,82岁的傅炳昭在上海病逝。因为他在商界的雄厚资历和影响力,德高望重令人尊重,被称为青岛一代“人瑞”。 建造“五起楼”的李涟溪 李涟溪(1886—1933),烟台的栖霞人。他十几岁就来到青岛打零工,把入行选在了建筑业,做过瓦匠、木匠,非常刻苦。更重要的是,李涟溪还特别有头脑,喜欢钻研。他学会管理后,开始组队承包建筑,是靠房地产起家的。他积累财富的过程也非常迅速,从简到繁,从小到大,从代建到自建。他开办胶州洪泰厂,生产“金牛”、“大爱国”牌火柴。就这样,李涟溪从白手起家到荣登财富榜只用了十几年,最后成为房地产大亨和青岛巨富。他还积极出资参与慈善事业,为此当时的民国总统曹锟还赠给他“急公好义”的牌匾。直到李涟溪发挥其娴熟土木工程的特长,在北京路、河北路口建成了当年青岛的第一高楼——“五起楼”,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无可替代的印迹。 早在1922年,繁华中山路(当时的山东路)附近的北京路,顺兴楼饭店的西侧建起了一座戏院,名曰:庆春新舞台,是我们中国人自主经营的专演京剧的戏院。年底,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正式更名为:共和大舞台。其实,这个戏院面积不大,只有300多个座位。由于共和大舞台本来就建得非常简陋,时间一长便成了危房。精于建筑的李涟溪看好这块地皮,便于1932年将存活了仅仅十年的共和大舞台被拆除,在原址建起了洪泰商场。因当时正处在青岛“楼高不得超过三层”的年代 ,而这座楼则建成了五层,大家便称之为“五起楼”,成了那时的青岛乃至山东的第一高楼。原来的共和大舞台,已成了过眼云烟,只能永远留在老青岛人的记忆之中了。而这“五起楼”楼下,解放后就成了北京路菜店,后又易名:三聚成菜店,至今还在营业。 “火柴大王”丛良弼 丛良弼(1868—1945),是烟台的蓬莱县安香丛家村人。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少时在烟台商号学生意,因精明勤勉,曾被派往日本贩运火柴,他深为中国工业落后,大量资金外流而痛心。1912年,民国初建,政府以振兴中华,实业救国为名,召集海外侨胞共商国是。丛良弼以旅日华侨总商会会长的身份出席会议,深受启迪。回国后,在济南创建山东省第一家国人自办的火柴厂——振业火柴有限公司。产品一经面市,销路畅通,迅速占领了津浦、陇海沿线的广大市场。1919年,丛良弼在济宁设立第一分厂;1928年,又在青岛设立第二分厂。产品除销国内市场外,还供出口。振业公司生产规模之大,资金之雄厚,工艺之先进,市场之广阔,均为国内各火柴生产厂家之冠,结束了日本产品垄断中国火柴市场的局面,故而他有“火柴大王”的美誉。届时,丛良弼于1923年前后于潍县创办裕鲁颜料股份有限公司,在青岛创办胶厂、制干厂、三合板厂。 丛良弼热心公益慈善事业。1924年在家乡蓬莱出资兴办良弼小学,师资、设备均属上乘;经常慷慨解囊为各地赈灾捐款、开办平民小学、设粥厂、施棉衣等。 丛良弼颇具民族气节,注重维护民族利益。“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青岛,多次邀他出任青岛市市长和商会会长,均遭到严辞拒绝。丛良弼是青岛国际红卐字会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会长,出资兴建了红卐字会大楼。1942年日军制造“马石山惨案”后,丛良弼出资活动,营救出抗日军民千余名,非常难能可贵。 1945年,丛良弼在青岛病逝,终年77岁。丛良弼的故居就在齐东路2号,至今完好。 2020-7-23 青岛夹缝斋 |
|
来自: 新用户7011Snfr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