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旅游。是源于刚上小学时看了本叫做《司马迁》的连环图,得知西汉这位伟大史学家之所以写就了历史巨著《史记》,是他从小博览群书,20岁时遵父命开始游历天下,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散失旧闻。我后又得知明代的徐霞客,一生长途跋涉,经30年考察撰成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我逐渐明白:确实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见多识广”。于是,能够走南闯北,亲眼目睹各地的风土人情,就成了我最大的愿望。 及至我成年后,先是教书,后又调到一家小厂工作,根本没有任何外出机会。以至有了儿女,我给他们起名,也是与旅游有关,可见我的痴迷。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已经是34岁的我在厂里毛遂自荐从事基建工作,而那时是计划经济,工程的立项、拨款、许多原材物料,都必须逐级请示汇报,从市里跑到省里(济南),甚至还要跑到北京的国家有关部委,有时一个月能跑四五次北京。对此,我实际上是乐在其中,这样就能够曲径通幽实现我的旅游梦。我在出差过程中,在时间上是非常的精打细算,无论如何也要忙中偷闲。当时的济南多是“棋盘街”,正南正北;北京是以天安门为中轴线,东西南北,一目了然,那时老城区的胡同特别多。我就在旅馆租辆自行车,带着地图,按图索骥,满城转悠,没有找不着的地儿,公事与旅游两不误,对于名胜古迹和市井民情便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可谓优哉游哉。 到了1984年后,我先是做干部高等教育工作,继而在广电部门做节目主持和电视编导,后又编辑报刊书籍,出差的机会与日俱增,但也只是局限在北上广以及一些较大的城市。完全退休后,我就多次随旅游团出游,既逛过不少国内的名山秀水,也在一些异国他乡留下了足迹。于是,我也写出一些游记,与大家分享旅游的乐趣和感悟。 回顾我以往的出差,或是现今的旅游,总要努力做到这样几条: 首先,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有道是:不打无准备的仗。我每到一个新地方前,根据出差或旅游团的行程,千方百计搜集那里景点或民俗的有关资料,做到有的放矢地游览观光。比如到凤凰古城,因为这是我一直仰慕的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故乡,便重温他的名著《边城》和湘西题材的散文,所以我参观沈从文故居时就格外认真,脑海不断浮现他著作中的一些细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艺术宝库,那里有文艺大师米开朗基罗的故居以及他创作的著名雕塑《大卫》,还有“走自已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伟大诗人但丁故居。我来后,就有幸亲眼观瞻,并真切感受到佛罗伦萨整个城市保留着文艺复兴时的风貌,仍弥漫着文艺复兴的气氛,堪称是那个伟大时代留给今天的独一无二的标本。 意大利百花大教堂 二是要关注细节。我认为,这也旅游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重庆是众所周知的山城,我到后就专门去寻觅那些大台阶上的民居,还有帮人搬抬沉重物件的挑夫——当地叫“棒棒”。我随旅游团抵达德国法兰克福,清晨在罗马广场发现有座教堂在维修,外面围着挡板。我便好奇扒开细看,里面有辆墨绿色的水泥搅拌车,外观铮明瓦亮,一尘不染,可从地下的水泥来看,明显是昨天刚卸下,我忙用手机拍下搅拌车,从内心对他们这种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点赞。 再就是要想方设法与当地人接触交流。在北京,我就喜欢到老城区向那些年逾古稀的“老北京”讨教,他们一张口就是最典型的京腔京韵,让我知道许多老北京的典故。在泰国,我从泰籍华人导游和宾馆大堂经理那里,了解到泰国“以人为本”的医疗和教育制度。 总之,旅游能给我们带来享受性、知识性和意志性。 2016-5-15 青岛“夹缝斋” |
|
来自: 新用户7011Snfr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