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仅存活十年的共和大舞台

 新用户7011Snfr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仅存活十年的共和大舞台

吕铭康

早在1922年,繁华中山路(当时的山东路)附近的北京路,名饭馆顺兴楼的西侧建起了一座戏院,同年11月出版的《青岛要览》介绍:“庆春新舞台,北京町”,这个庆春新舞台就是共和大舞台的前身,是我们中国人自主经营的专演京剧的戏院。年底,是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正式更名为:共和大舞台。其实,这个戏院面积不大,只有300多个座位。1928年中旬,曾因清理账目暂停演出了一段时间后,914日易手他人接办,继续经营。

据鲁海先生介绍:“青岛之前的戏楼均属露天,在北京路上建了庆泰新舞台后,恰好1912年大批逊清官吏客寓青岛,他们有看京剧的习惯,戏院业务很好,后改叫共和舞台。到1922年,因本来建筑简易,已成危房。当时,票价是池座5角,边座2角,包厢则要5元,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1930年(民国19年)1220日和1931年(民国20年)419日的《大青岛报》,都刊登了共和大舞台的演出广告,其中内容分别是:曹锡良的《八义图》、云金兰的《黑风洞》、赵艳琴的《祭长江》、小迎春的《力杀四门》、马最良的《宝莲灯》、马春樵的《铁笼山》、马最良和周凤琴的全本《临江驿》;还有白天演的日戏《南阳关》《血手印》《乌龙院》《九莲灯》,以及夜戏马最良、马如良、马秀英主演的全部《桃花女》。应当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当年才十七八岁马最良(19131984),后来成了著名京剧老生。他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堂弟,生于上海,自幼聪明,8岁登台,13岁唱正戏,少年即崭露头角,与李万春、蓝月春、王少楼并称为“童伶四杰”。曾在纪念马连良先生诞辰85周年的文章中曾写道:“我原名马叔良,后在北京和李万春同班时连良兄的上海友人、著名书法家步林屋赠他'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横幅,因此连良兄给我改名最良。” 在京剧界,有“南麒(麟童)北马(连良)关外唐(韵笙),西北有个马最良”的雅称。马最良晚年曾在开封京剧团工作数年,并定居开封。由此可见,这是当年共和大舞台最为辉煌的一笔。

马最良《借东风》

五起楼

由于共和舞台本来就建得非常简陋,时间一长便成了危房。精于建筑的青岛富商李涟溪看好这块地皮,便于1932年将存活了仅仅十年的共和大舞台被拆除,在原址建起了洪泰商场。因当时正处在“楼高不得超过”的年代 ,这座楼则建成了五层,大家便称之为“五起楼”,成了那时的青岛乃至山东第一高楼。原来的共和大舞台,已成了过眼云烟,只能永远留在老青岛人的记忆之中了。而这“五起楼”楼下,解放后就成了北京路菜店。记得1961年我正在读高二放寒假时,因父母双亡,为了生计就经熟人介绍到北京路菜店做临时工,主要是排着长队卖凭票证供应春节的豆腐和香油,每天工资是1.25元,天天都是人满为患,非常忙碌,就这样手忙脚乱了十来天,除夕就完工了。我那时哪里想到这里曾经是演过京剧的共和大舞台的原址呢?

2018-5-8 北京 夹缝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