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与京剧之缘

 新用户7011Snfr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青岛与京剧之缘

吕铭康

(选自:吕铭康著《青岛与京剧》青岛出版社出版)

中国戏曲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昆(曲)弋(阳腔)繁荣到四大徽班进京;从京剧诞生到成为“国粹”走进黄金时代,200多年的京剧史里产生了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大师。以“富连成”为代表的众多戏曲科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演员,支撑着近百年京剧艺术殿堂。星罗棋布的戏楼剧场提供了京剧繁荣的舞台,精良独特的器乐、道具、戏装行业为京剧演出增色生辉。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适逢清高宗(弘历)八旬寿辰,徽伶高朗亭等率“三庆徽”戏班进京贺寿演出,演毕立足京城。此后许多徽班相继来京,其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最负盛名,时称“四大徽班”。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从秦腔、汉调、昆曲、京腔等剧种汲取营养,经数十年演变,形成京剧。

京剧表演融合了唱、念、、打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辅以五彩缤纷的服装道具以及化妆。具有生、旦、净、丑等行当。

京剧艺术具有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三大特征。故而能够达到精彩绝伦、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受到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正由于京剧具有博大精深和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因而很快就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是,当时除京城外,最为开放的上海滩,还有与京剧起源有关的汉剧发源地——武汉、徽剧发源地——安徽、昆曲发源地——昆山及其周边地区,以及天津、烟台、青岛等商埠,京剧已经成了这里的“大戏”(地方戏则称为:“小戏”),其影响是与日俱增。

青岛,是驰名中外的海滨旅游城市。蔚蓝的大海,青翠的山峦,湿润宜人海洋性气候环境,使青岛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海滨城市。青岛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古代文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近代城市,又使青岛充满着迷人的文化神韵。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青岛,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虽然是在1891年才建置,但她所辖的地区却有着远久的历史。

追溯历史,早在 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1891614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221210日,中国收回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62日,青岛解放。

青岛素以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而遐迩闻名。尤其是引人注目的是,这100多年来,青岛已经涌现出大量的文化艺术人才,当然也就包含许多从青岛走出去的京剧名家,以及广大优秀的京剧票友与戏迷。

青岛三面靠海,作为沿海军事防御要地,很快就成为了中外交涉的特殊地域,并发展成为北方重要的海港商埠。自20世纪20年代后,京剧也就引起青岛人民的热切关注,并逐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在其后的年代,京剧票友和戏迷与日俱增,一些京剧人才相继脱颖而出。

由于京剧的逐渐繁荣,当年就有青岛梨园公会,设在市北区李村路8号。梨园行有团结互助的传统,他们曾在广州路开办过一所梨园小学,但时间很短,每年还要举行义演来救济梨园界的贫困同行。岛上京剧名伶、麒派老生周麟昆曾任青岛梨园公会会长,他还负责管理平度路的永安大戏院和台东的光陆戏院。后来他去了我国宝岛台湾,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在他病逝后,曾经在《人民日报》撰文悼念,感谢周麟昆在她当年落难青岛而给予的帮助。

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青岛人一般是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很自然产生了浓郁的感情。

再就是当时青岛周边的烟台、黄县、蓬莱、莱州这一带,历史上就有许多人擅长经商、金融、进出口等行业,于是其中就有人来到近邻城市——青岛发展。而烟台恰是京剧之乡,自1898年京剧首次进入烟台,到20世纪初,这座开埠小城便成为北方重要京剧码头,各地名角汇集烟台,展演各自流派的神韵。而那时烟台及其周边地区的京剧票友人数众多,在国内很有影响。许多京城或沪上等地的京剧名角都深知烟台是个京剧大码头,要想在这里唱响唱红是非常不易。不少京剧大师到烟台唱戏,同烟台的京剧票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还有当时在青岛一些在中纺、卷烟行业的职工,就有来自山东青州一带的满族人,其中不少人就特别喜欢京剧。正鉴于此,以上这些人对青岛的京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是由于青岛是移民城市,很自然就荟萃了许多来自各地高文化水平的各界人士。这些人的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乃是文化底蕴使然。

通常认为,18世纪末是京剧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期。当时,不仅民间戏曲演出很繁盛,皇宫内戏曲演出也很多。因为皇家贵族们都喜爱京剧,宫廷内优越的物质条件为京剧的表演、穿戴规制、脸谱化妆、舞台布景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宫廷与民间的戏曲相互影响,使京剧获得空前发展。上个世纪2040年代,是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繁荣的标志是诸多流派的产生,其中有“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周信芳、唐韵笙、 “武生泰斗”杨小楼和花脸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等京剧大师。40年代后,青岛的陈永玲、许翰英入选“后四小名旦”,还有名旦杨荣环、童芷苓、戴绮霞等也纷至沓来演出。其间,名旦吴素秋曾为日寇所迫而一度息影舞台,客居青岛7年。

四大名旦

马连良

谭富英、裘盛戎《将相和》

青岛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筹备成立了青岛市京剧团。50年代,萧长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裘盛戎、李多奎等京剧大师都先后光临青岛献艺;还有李万春、李宗义、白玉昆、吴松岩、王玉蓉、李如春、周云亮、徐东明、徐东来等京剧名家,也都来过青岛演出。

上世纪50年代初,青岛市京剧团筹备成立时,许翰英、刘雪涛等名家就加盟,后来是言少朋、张少楼、张春秋、董春伯等名家都成了青岛市京剧团的领衔主演,言少朋、张少楼还于1959年恢复演出与舞台阔别多年的《卧龙吊孝》、《让徐州》等言派名剧,一时间“言归正传”风靡大江南北。“文革”前夕,又成功排演现代京剧《红嫂》,受到毛泽东等主要领导好评。还有“文革”中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中的主演编剧李师斌和主演宋玉庆、邢玉民、谢同喜等,都与青岛有缘。现在陕西省京剧团的著名小生王筠蘅,也本是出自青岛的光陆戏院。

1950年,现在的著名花脸表演艺术家、首位中国“梅花大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10岁时在青岛拜师陈富瑞,从此步入他的京剧艺术生涯;荀派名旦、著名戏曲教育家孙毓敏,是解放初期在青岛启蒙。

现代京剧《杜鹃山》中的杜妈妈、温其久的扮演者刘桂欣、王忠信,都是1959年从青岛考取中国戏曲学校从艺的;现在是言派名家的任德川,原本是青岛的小票友;著名梅派琴师李门、李超昆仲,本是生长在青岛;还有耿巧云、杜鹏、董德光、杨姐一、杨凤一、李军等新一代京剧名家,都是出自青岛。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李和曾、李世济、方荣翔、尚长荣、李炳淑、宋长荣、王则昭、李崇善、李玉芙、于魁智、张建国、李军、薛亚萍、杨乃彭、康万生、孟广禄、邓沐玮、杨赤、辛宝达、李胜素、张火丁、杨建中(小麟童)等京剧名家都纷纷来青演出。1986年,著名架子花脸袁世海也来青讲过课。这些年来,青岛市京剧院成功推出新编现代京剧《生死峡谷》《北斗星》和《方志敏》,前两出获得国家 “五个一工程”奖,后者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就青岛的京剧票友活动而言,曾经是票房林立。早期就涌现出像是有“青岛梅兰芳”美誉的季砚农、梅派名票琴师李奘图、吹拉弹唱全能的于振之、荀派名票郑倩文、程派名票袁立干等人;解放后,著名言派老生任德川、著名琴师李门和李超、优秀琴师王仁武、梅派名票孙元木等,也是出自青岛的京剧票房。

综上所述,青岛与京剧确实是有着不解之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