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皇权覆盖朝政,明朝皇帝的权力到底有多强大?

 茂林之家 2023-07-06 发布于湖南

引言:

在封建社会之中,君主常常是一个国家最高的统治者,拥有最为崇高的生死大权,掌握着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主导权。

而历史中,君主的权力也并不是一直处于强盛阶段的,常常会受到来自不同力量的制约,他们的权利也会被削弱。

于是在时代中君主一直致力于和加强专制权力,以更好地将天下控制在手里。

在明朝,皇帝进一步意识到只有加强君主专制,才能保证皇权屹立不倒,开始花费更多的心力加强君主专制,皇帝对于政治体系的控制也进一步达到了顶峰。

宰相制废除,君主专制加强

宰相制度自从秦始皇开始并已经确立,并且早已经成为封建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多年的朝代更迭中一直保留下来。

而在明代,中书省掌管宰相的职权,却如同历史上很多朝代一样,并不满足于当时的成就,而是一点点扩大手中的权力。

当时的中书省不仅拥有国家政务的决策权,可以对国家重要政治事件发表具有决定性的决策,同时还可以发号施令。

在六部中,中书省常常会直接指挥其中的官员,使其按照自身的想法和意愿行事,相权一时之间膨胀到了极点,甚至“生杀黜陟,不奏径行”。

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感受到了相权的日益扩大甚至对君主的权力产生了威胁,同时朱元璋本身是一位铁血手段的君主,行事果断,性格刚毅,自然不愿意受人控制。

于是,君主和丞相之间的 权力越加尖锐,两者之间的争端也威胁到了朝堂稳定,朱元璋也不得不寻找将丞相权力彻底扼杀的办法,改变原本的政治制度。

朱元璋并没有直接斥责丞相,而是在朝廷中制造流言,将之前朝代的灭亡完全归咎于丞相的权力过大,将矛头直指向中书省。

并且快速利用这一点,将丞相查阅奏章的权力剥夺,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止步于此,因为他心中了然,只有彻底将使丞相消失,之后的皇帝才能更好地掌控朝政。

朱元璋进一步切断了中书省和六部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架空相权,同时御史大夫告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谋反。

趁着这一机会,将胡惟庸处死,并且以此为突破口表示丞相并不能够助力朝政发展,反而会祸乱朝纲,使得国家难以安定。

于是朱元璋发布诏令,彻底废除丞相,从此之后,绵延了几千年的丞相制度彻底废除,丞相所属的所有权力开始归属于皇帝。

在各方力量中,对于皇帝专制威胁最大的便是丞相,使得皇帝在处理朝政时常常难以彻底发挥自身意愿,不得不和丞相斡旋。

而丞相制度的废除,无疑是君主在推进专制主义路途上的一次巨大成功,在封建制度之下,原本丞相的权力开始完全归属于皇帝。

这也就完全实现了皇帝专制主义主导之下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将全国的政务直接控制住。

专制主义扩张,行省制度变革

自从丞相制度废除之后,原本属于丞相所要管辖的事情完全归属于皇帝,这也导致原本以丞相为中心的政治制度开始出现了缺陷。

朱元璋便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将原本各地设置的中书省变为布政使司,并且设置两人管理进行分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使得地方权利膨胀威胁中央。

布政使司的权力范围主要来自于中央的旨意,虽名义上是一个地方最高行政掌管,但是却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完全听命于皇帝。

为了更好地削弱布政使司,皇帝还设立了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刑事和军事,与布政使司权力相当,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

在三个职位共同管理地方时,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格局,权力范围被大大分割,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情况,关系密切的同时也在相互制约。

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央和地方的决策权便完全控制在皇帝手中,君主也可以更好地下达政令,实现君子之命,贯彻天下。

但是也正是该原因,导致皇帝任务繁重,每日处理政务繁多,大大压缩了皇帝的休息时间,使得皇帝力不从心。

君主开始寻找既可以保全专制,又不需要重新设立丞相的办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宦官这个特殊群体开始出现在了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

在原本的朝代中,宦官往往是难以接触到政治领域相关事宜的,但是由于一小部分宦官和皇帝关系密切,于是皇帝便格外信任他们。

皇帝在处理政务之时,宦官便跟在其身边,帮助皇帝处理一些琐事,在一些皇帝力不从心的情况时,宦官便开始自然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之中。

但是这些宦官大多没有什么深厚的文化素养,难以发表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常常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国家大事进行评价和处理,大大干预了皇帝对于政治的判断。

同时,朝堂势力复杂,很多官员常年无法和皇帝会面,而宦官在这时便成为了联系皇帝的枢纽,甚至一些官员要讨好宦官才得以面见皇帝。

这种情况导致了皇宫内部的腐败,宦官参与进皇权的分配中,并且占据着有利形势,发挥着巨大作用直接影响到明朝的整体发展。

随着宦官势力范围的扩大,皇帝对于政务处理产生了懈怠的念头,一些政务甚至直接交给宦官处理,使其参与到了政治权力的核心中。

但是无论宦官在朝廷中掌握了多大的权力,其本质仍旧是皇帝的权力被分配而形成的,是皇帝主动交予的权力,仍旧是君主专制主义的产物。

只需要皇帝愿意,这些在宦官身上施加的权力便会被立刻收回,宦官只是假借皇帝权力而行驶事务的“傀儡”,无法真正参与到权力中心。

随着时代发展,明朝的宦官参政问题也更加严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代表了皇权的进一步扩大和膨胀,君主专制加强。

内阁的设立,君主专制的拓展

随着明代的发展,皇帝也渐渐意识到宦官对于朝政的危害,开始着手处理该问题,但是政务的繁琐使其不得不另寻方法减少压力。

于是,皇帝设立内阁。内阁实质上并没有任何权力,只是帮助皇帝处理政治事物的决策机构。

另外内阁中的大臣常常官位不高,但是学识渊博,帮助皇帝的同时并不会对朝堂局势产生较大的影响,保证君主专制的发展。

当皇帝无心处理政务之时,这些内阁中的官员并会通过群体的讨论得出最为恰当的决定,然后交由皇帝选择,最终实现对国家的管理。

在这一过程中,皇帝是毋庸置疑的决策者,只有经过皇帝的同意,内阁首辅提出的种种意见才有实施的可能,否则内阁的决定根本无法实际运用。

为了更加方便处理政务,皇帝还给予内阁了票拟权,减轻自身重担的同时保证皇权始终控制内阁的发展。

而使内阁不会扩张从而发展成为相权,也对其权力进行了限制,“不为置僚属,亡后治”,“不得专制诸司”使其始终作为皇帝的决策机构而存在,真正的皇权被君主牢牢掌握在手中。

在明朝后期,内阁、宦官、外戚之间的斗争成为影响政局稳定的重要因素,三者常常为争取权力掀起种种事端,相互倾轧。

皇帝为了保证朝廷稳定,只能平衡相关势力,将三者之间的权力相互制衡,使其不会一家独大,真正对皇权造成影响。

但是究其根本,内阁仅仅是君主专制高度集中的产物,是附庸皇权的新产物,也是封建时代之下皇权产生的新变革,发挥着辅助皇帝的作用。

无论朝廷内部的势力相互之间产生何种矛盾,明朝的君主专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皇帝处理政务之时没有了相权的干扰,可以直接专断地实施自身想法。

皇帝权力始终集中在自身身上的同时,也导致专断决策的情况产生,使皇帝对于国家政务的处理无法经过多次权衡,一旦出现误判,便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结语:

明朝时期,朱元璋在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之中,决心改变相权对于皇权发展的阻碍,于是延续了千年的相权在明代彻底结束,皇帝得以完全掌握朝政。

为了更好地处理朝政,皇帝开始将一些事物交由身边的宦官进行处理,使明朝宦官问题严重,还设立了专门帮助皇帝决策的内阁,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明朝君主专制的快速发展是皇权的一次变革,也给予历史一个新的转机,使得中央格局第一次出现了变化和转机,提供了新思路和途径。


参考资料:

《史记》

《资治通鉴》

《明史》

《张居正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