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课精彩回顾 | 禅师的吃饭睡觉和平常人的吃饭睡觉有什么区别?

 培训班文摘 2023-07-06 发布于山西


图片

饥和饿两个字,在汉代是同义词,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解释饥,饿也;解释饿,饥也。

这两个虽是同义词,但略有一点区别,「饥」是指食物不足,比如闹饥荒,是指谷物不成熟,收获少出现食物不足的状况。一般来讲「饥」不会要命,是生活水平比较低吃不饱,而「饿」是要命的,在灾荒的时候饿死了,是极度的缺乏,所以他们在程度上有点区别,饿的程度要比稍微深一些。这两个字且都与「饱」相对,不饱就是饥,也是饿。

古书中有一些例子可以佐证,比如《韩非子》: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就是家里有一个常年维持生计的营生,虽然可能吃不饱,但不会饿死。

《淮南子》:宁一月饥,无一旬饿。宁可一月吃不饱,也不要连着10天挨饿, 10天就饿死了。这些就是证明这两个字代表程度的区别。

有人说「饿」是我要吃,这是由我的欲望形成的,这个没有太大的根据。从字来看,饣字旁一个几,「」是声旁。饿的声旁是「」,在浙江金华那边,有一些方言里面肚子饿,这个饿就是发「」这个音。

那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字呢?我想最初可能跟格律有关,有些地方用平声,有些地方用仄声,可能同一个意思用两个字来表示,以适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前面讲的程度不同,或者代表范围的不同,饥就是饥荒,饥荒指大范围的缺少食物的状态,饿基本上是一个人缺乏食物的程度比较深。一个是从广度上看,一个是从深度上看,从这两个方向看这两个字的基本用途主要还是一样的,就是吃不饱。

咱们看一下公案: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大珠慧海禅师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餐饭,困来即眠」

曰:「一切人总是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餐饭时,不肯餐饭,百般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律师杜口。

图片

有一个僧人去问大珠慧海禅师,说你已经到这个成就了,还在用功吗?禅师就说用功,饥来餐饭,困来即眠。有源就说: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那他们都跟你一样用功吗?这个问题是灵魂拷问。

大珠禅师说不同,别人在吃饭的时候不肯吃饭,百般思索,这个东西好不好吃?我不太想吃,我想吃的为什么没有……要睡的时候又不肯睡,千般计较,睡的地方舒不舒服,被子够不够厚,褥子够不够暖和,所以睡也不是好好睡,吃饭有障碍,睡觉也有障碍,人是散漫的,这其实是常人的状态

而大珠慧海禅师和常人的区别是什么?是饥来餐饭,困来即眠。饥来餐饭就是不管是什么,有什么吃什么,不挑食,什么都吃;困来即眠,困了就睡,不管是什么状况都能睡,这就是功夫,这就在用功。

大家自己细细体会一下这个区别。律师就住口不说了,反省自己,因为他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提这个问题。

高僧大德常说修行就在日常生活里,这个日常生活怎么体现?谁都要吃饭,谁都要睡觉,但又都是不 同的,谁都做不到跟他一样。

*分享本文内容须遵守以下知识共享协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传承传统文化

太极点亮心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