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的却是那狗

 登记去 2023-07-06 发布于湖北

书友们都已经复盘了七月,我不敢,想都不敢想,更别谈复盘了,因为七月我只读了毛姆的《面纱》,故事情节倒是不复杂,也知道作者想讲述什么,但,我却被“死的却是那狗”给困住了;

故事是这样的:

女主角吉蒂年轻的时候,不能用漂亮形容,用她母亲的话说就是一个美人儿;

父亲是一名律师,社会地位不太高,她的母亲就把进入上流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吉蒂的身上;

当年她的追求者非常多,多到让她很享受地看着追求者们之间的争风吃醋;

青春易逝,一晃,年纪大了,母亲便没有了好脸色,于是,为了躲避母亲,她没有过多的相处了解便嫁给了一位向她求婚的在中国香港工作的细菌学家;

没有爱,但是必须嫁;

婚后,她来到香港,并且在香港有了外遇。

她的丈夫为了惩罚她,便带着她一起去了正被霍乱肆虐的湄潭府;

结果这位细菌学家不幸在救治病人时染上霍乱,死在那里。

临终时,他对吉蒂说:死的却是那狗。

吉蒂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我也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吉蒂外遇,他表面上看好像没有说什么,就像吉蒂以为的,在众多的追求者对她众星捧月的时候,他无动于衷,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吉蒂一度以为他是一个愚蠢的人。

当他带着她去霍乱地的时候解开了谜底,细菌学家比她想象的要聪明,因为追求者当中,论地位,家庭环境,他都配不上她,只有当她挑花了眼,挑大了年纪的时候,他再求婚,才能成;

他自己也知道,这个女人并不爱他;

她对他的这些心思害怕极了,也对霍乱害怕极了,恐惧笼罩着她。

后来在慢慢接触中,她发现自己才是愚蠢的人,这个男人,她以为的愚蠢的男人在湄潭府是多么受人尊敬。

正当她慢慢爱上这个愚蠢的细菌学家的时候,他却死了,并且说了一句她不明白的一句话。

细菌学家的朋友说,戈德.史密斯《挽歌》中最后一句,大意是:一个好心人把狗领回家,起先相处融洽,后来狗却发疯了,将人咬伤,但人活过来了,死的却是狗。

我的确不懂,可能自己的悟性不够。

我又去看了电影《面纱》。

七月底,我又复看《面纱》;

直到看到霍桑的《牧师的黑面纱》,才明白了:每个人都有隐藏起来的罪恶,只有正视它,勇敢地洗清自己的罪孽,才能获得精神的救赎和道德的升华。

细想《面纱》里面的吉蒂潜在的罪恶是浪漫的情欲,细菌学家潜在的罪恶是对妻子背叛行为的自杀性报复。

在霍乱地湄潭府,夫妻二人经历了炼狱一般的考验,瘟疫的横行和随时随地可能降临的死亡让他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在这里,肉欲和仇恨是没有位置的;

忙于治病的细菌学家和在修道院帮忙的吉蒂看到了彼此的可贵之处,他们的爱情置之死地而后生,面纱渐渐消失,他们发现了生命和情感的可贵;

面对生命的威胁,夫妻二人的内心激荡着感恩之心,宽容之心。

细菌学家的死,带给吉蒂巨大的震撼,她终于发现,他虽然表面默默无闻,实际上品行高尚,是细菌学家带她走上赎罪之路,她才得到精神上的重生。

结尾是她回到了嫌弃她的父亲身边,也算是一个自省和回归的终点。

“死的却是那狗”,我的理解是,细菌学家原谅了吉蒂,也对自己的报复行为忏悔,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