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陷三大不确定 跨越生死门槛四类企业四种命

 德培论道 2023-07-06 发布于上海

01


微观的三大不确定

在《宏观过得去,微观过不去,反差是怎么来的?》一文中,我们分析了宏观经济依然保持增长但微观层面日子难熬的底层原因。毫无疑问,在这种形势下,微观的不确定性明显高于宏观的不确定性,且与日俱增。

首先,产业发展面临不确定。

去产能的过程,既是原有发展空间萎缩、大洗牌的过程,也是新的发展空间滋长、新的发展机遇萌生的过程。洗牌到什么程度、谁将被洗牌出局、新的发展空间在哪里不会立竿见影浮现,而将是一段较为漫长的煎熬阶段。

其次,企业发展面临不确定。

原本适应社会发展的企业模式不管用了,经济转型引致的企业模式自然升级过程,还不幸地遭遇了市场经济与技术革命的双重“清洗”,金融危机洗牌把单纯靠投入扩张的产能过剩企业清洗掉一大批,科技发展大洗牌又把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企业清洗掉一大批。从金融危机洗牌到科技发展洗牌,多年摸爬滚打沉淀下来的企业模式何去何从,已经难以确定。

最后,商业模式面临不确定。

某种意义上商业模式的极限便是企业的极限,不同商业模式决定着企业能长多大。在新旧经济浪潮彼此冲撞时,通吃一切、普适的商业模式难觅踪影。因此,碎片化、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将是过渡期的不二选择。这至少带来两大不确定性:既有模式与过渡模式对接;过渡模式最终的转型方向。

福 卡 智 库

 02


不同企业各有各命

在这种不确定的挤兑下,企业原来赖以生存的稳定环境早已支离破碎。

跨越形势变化的洗礼,不同企业各有各的“命”:

第一,对头部型企业来说,站在经济发展的大局观上,才能胜出。

面对市场垄断、技术垄断、自然垄断、国家垄断间的重组,中国头部型企业的价值标准从对财富与商业的崇拜,转向对整体社会价值的关注。

那么,被从就业岗位挤出来的面大量广的劳动者怎么办?必须走第三条道路,即为百姓通过劳动来获得必须报酬开辟新的空间,这就需要通过国家补贴等措施获得存续、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所以转型类似社会企业的形态,用更为全面的社会价值指标体系,来代替相对狭隘的商业价值体系,是其持续发展的一条道路。

第二,对大型企业来说,要汇聚尽可能多的有效要素以做大做强。

如今国际经济大环境萎靡,危险不断,历史机遇稍纵即逝。占据先手的骨干型企业,若要实现从80到100的开拓与创造、更安全地走向大而不倒,必须主动扫描天花板可能出现的位置,并以契合国家战略的眼光和判断力去创造蓝海。

第三,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

被狮子追逐时,只需要跑得比其他人快”,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利用压力快速打造核心竞争力,确保行业内的特色,在三链中形成难以替代的重要节点。尤其面对成本、技术、政策等多方面的冲击,昔日老旧的商业模式江河日下,企业不进则退,合并重组形成核心竞争力,进而突破困局。

第四,对一般中小企业来说,首要任务是“活下去”。

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坚持最长的时间。这也是以时间换空间的生存策略。企业越困难,越要稳住基本盘,建立广泛的合作联盟,做活边缘地带。而且,做活边缘地带,虽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摸索和尝试,但也可能由此开辟了新的主航道。

变局时代,企业的发展前景光明与否,不在于当下的利润多寡,而在于对未来能否清晰把握,“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