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治水这么大工程,为何鲜有遗址痕迹?俄专家:治的不是黄河

 紫霞照我 2023-07-06 发布于陕西

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其中有不少至今依然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比如女蜗造人、女娲补天以及夸父追日等就是典型。

这些传说中大部分是虚构的,但也有一些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大禹治水”的传说就得到很多史学家认可,不少人都相信历史上确有其事。

可以说,大禹治水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华夏儿女的一种特质,那就是面对自然灾害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过,有关“大禹治水”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文章图片1

比如西方很多历史学家对其真实性就一直很有微词。其中最常被提到的一个疑点就是,如果大禹治水真的存在,为什么如今在中国找不到相关的遗址痕迹?为此,俄罗斯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

大禹治水是否存在

可以肯定的是,从很早时候开始,西方的不少历史学家就非常双标,他们无视了己方历史中堆砌的神话传说,反而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证非常苛刻。

稍微有一点不足就拿出来大书特书。当然,这些人也不是无脑反对,他们在明面上是有清晰逻辑的。西方学者认为历史的印证需要两个方面。

文章图片2

一个是文字材料的相关记述;另一个则是考古过程中的遗址发现。很长时间以来,他们借口中国没有相关的遗址发现,因此一直坚决否认夏商的存在。

好在伴随着殷墟遗址的出土以及大量的甲骨文残片,商朝的存在已经板上钉钉,对它的所有质疑逐渐消弭。

但时至今日,西方不少学者对夏朝还是颇有微词。一方面是有关它的史书记录确实不多,即便后来通过考古发现找到了《竹书纪年》,但只有文字记录还是不够的。

而让人无奈的是,新中国很长时间的考古发现都没有明确的夏朝遗址。中国历史学家在襄汾县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尧帝时代的文物,但偏偏它之后的夏朝偏偏一直不见眉目。

文章图片3

好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改变了这种情况,它的存在证明我国从公元前1800年开始,就实现了从多元化的邦国文明到统一的王朝文明的转变。

唯一令人遗憾的是,二里头遗址中没有找到能够证明它是夏朝的文物,而且其存在时间也和史书记载的夏朝有不小差别。

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历史学家能证明商朝之前我国确实还有一个朝代,但它到底是不是夏朝就无法清晰印证了。

既然夏朝本身的存在被打上了问号,那“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自然也会被质疑。不过,我国史学界大部分人都认可“大禹治水”是存在的。

文章图片4

首先,它有着丰富的史书资料,夏朝被质疑,是因为《史记》中有关它的内容并不多,整整几百年只有4000字。但有关大禹的内容却很丰富,超过3300字,足以证明其真实性。

其次,“大禹治水”还有很多间接的文物证明,比如保存在博物馆中的西周遂公盨、春秋秦公簋、齐侯镈等文物上都清晰记载了“天命禹敷土,堕山濬川”的文字。

足以证明,在春秋时期的官方记载中,大禹治水并不是传说故事,而是确有其事。而且历史学家联合气象、地质等专业的学者探寻后发现。

文章图片5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确实出现过大规模的洪水,其影响范围极大。可见当时的先民确实有治水的客观需求。

只要再找到相关的遗址痕迹,就完全可以证明“大禹治水”的真实性。可偏偏就在这一步,我国历史学家被彻底卡住了,他们苦苦寻找多年都没有觅得任何蛛丝马迹。

他们在史书中提到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几个地方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几乎翻遍了黄河中下游的每一处地域。但始终找不到任何契合大禹所处时期的水利工程遗迹。

文章图片6

俄专家提出全新猜想

就在中国历史学家对这个问题苦苦思索,陷入迷茫的时候,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历史学家Olga Gorodetskaya却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猜想,给我国学者打开了思路。

这位俄罗斯历史学家是专门研究古代文明的,尤其对古代中国很感兴趣,她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做郭静云。

郭静云虽然是俄罗斯人,但她对华夏文明有着很深的研究,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代的历史典籍。而且她不是中国人,可以跳出一些固有的窠臼,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

当郭静云得知“大禹治水”遗址痕迹迟迟无法被发现的时候,对这个课题产生了兴趣。她耗费了大量时间去查询古籍,在认真比对不同史书的记载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文章图片7

郭静云认为,根据史书的记载,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黄河上游还是郁郁葱葱之地,那时的黄河水比现在要清澈很多。

这意味着黄河当时的水患并不严重,其周边的部落未必有很强的治水能力。反而长江的水文情况古往今来一直没有太大变化,这意味着在四千多年前,长江中下游的水患和后世一样。

都很严重。她判断或许大禹治水的区域不在黄河流域,而是在长江流域。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国历史学家在黄河中下游苦苦找寻多年,却始终未曾发现大禹治水的遗址痕迹。

不仅如此,郭静云还提出了很多其他佐证。比如根据考古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很早就掌握了治水能力,距今5300年的浙江良渚古城遗址中就发现了大型的水利系统。

文章图片8

其次,郭静云认为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北方进入王朝文明的时间是要比南方晚一些的。据悉,公元前2500年的龙山文化晚期依然是典型的部落酋邦文明。

一直到公元前1800年的二里头遗址里才出现了王朝文明,而分散的文明是不具备治水能力的。相反,南方的长江中游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和龙山文化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时期。

但它的整合性就明显提升了很多,已经出现了松散的部落联合,具备了王朝的雏形。结合这些因素来分析的话,“大禹治水”出现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文章图片9

我国史学家的分析

不得不说,郭云静专家提出的这个说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听上去还真有几分道理,确实值得尝试。但我国历史学家认真思考后,还是认为它有好几个不妥之处。

首先,不少历史典籍中都提过,大禹活跃的地点是晋南豫西地域,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而它们明显属于黄河中下游区域,考虑到大禹治水主要是为了帮助部落的百姓。

因此洪水发生的地方和他活跃的地点应该是一致的。其次,如果郭云静的说法成立,那么石家河文化大概率就是大禹所在的部落了。

文章图片10

但是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2100年左右,石家河文化的先民曾经发生过迁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和龙山文化的先民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双方大打一场。

最后龙山文化的先民取得了胜利。而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历史典籍中,大禹最后都成为了九州共主。因此,他极大概率是获胜那一方的。

所以大禹所在的部落更大可能还是位于龙山文化遗址中。最后,历史学家认为石家河文化虽然具备了王朝的雏形,但是对周边部落的影响很小,与传说中的九州共主差别很大。

反而是二里头文化形成之后,迅速成为中原地区的核心。因此,我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如果夏朝文明存在的话,它大概率位于二里头文化遗址。

文章图片11

而这个遗址在河南省洛阳市的偃师县,处于黄河流域的范围内。综合这几个因素来看的话,大禹治水的地点还是更倾向于发生在在黄河流域。

至于迟迟无法发现治水的遗址痕迹,历史学家也提出了很多假设,比如有人认为大禹治理的是伊河在龙门形成的堰塞湖,本身就很难有痕迹残留。

也有人认为真正的遗迹或许已经因为各种因素被损毁,导致现代人无法发现。

文章图片12

结语

总的来说,俄罗斯专家郭云静提出的假设不失为一种考虑问题的全新角度。虽然综合来看可能性不大,但对这个思路的考察和分析,有助于历史学家从迷雾重重的历史中找到真相。

至于“大禹治水”的遗址痕迹到底能不能找到,其实现阶段也不用太急,单单是二里头遗址中就还有很多内容未被考古学家吃透。

或许有一天,它也会像曾经被西方质疑的商朝一样,在某个遗址找到一锤定音的关键性证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