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在模仿你对待生活的方式——假日小队

 外面都有啥 2023-07-06 发布于四川
经常听见家长对孩子讲(也极可能是喊叫):
你要这样、这样、这样……;那样、那样、那样……,俨然一副对世界真理了如指掌的样子。
不喊的时候呢,给孩子安排上这样、这样、这样……;那样、那样、那样……。认为这些当然是孩子走的最佳路径了。
那么反观自己呢,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自己以前做不到,所以,现在要孩子去做到;当然了,自己现在同样也不会这样做,所以,就更要让孩子这么做了。
听说,自己的理想自己无法实现的时候,当然要寄希望于孩子了。或者自己连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式,也要让孩子去拼命试试。
嘿嘿,要知道,孩子在无力反抗的时候,就只能够憋着劲,或者委屈的执行。其实内心呢,他是在模仿你以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和方式,长大了,或者讲当他能够反抗你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他就成为了你。这就是所谓原生家庭的影响吧。

去大唐芙蓉园的路上,因为我们前面去逛了大慈恩寺,还去登了大雁塔(大慈恩寺塔),接着大白天去逛了大唐不夜城,走到这里,同伴们的脚有一些酸了,我也希望眯一会儿再走。这样,我们就进入了这个咖啡厅。
坐下来,很快睡着了,当20来分钟醒来的时候,就看到了这一幕。我静静的看着。妈妈,安静的翻书,孩子也安静的翻书,妈妈喝一些咖啡接着向下看,孩子一会儿也喝点什么,回头接着看……
刚才,京杭伸头过来,说,我美化了这个场景,这个孩子其实还看手机来着。确实,在我睡觉前,依稀是记得那个孩子手里拿的是手机来着。那么,这有碍于这个场景吗,手机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工具,孩子当然也是可以用来获取自己希望得到的信息的。
我只想说,把手机换成书,在这里是相当的和谐,没有妈妈的吼叫与强力的阻止。

京杭在这一道还是蛮不错的,短短几天,利用出行的空档。看了盐野七生写的《罗马人的故事》之9、10、11、12四本,现在正在看第13本,这皇皇15的巨著,在出行的这段时间里确定是会看完的。

记得一年前,我们一起坐地铁的时候,我让他拿出一本书来看,他非常不愿意,最后也没有拿出来看,虽然那段路花的时间比较长,也还有座位,他也只是坐在座位上东看看西望望。
他为什么不看呢,虽然背上的包里,其实是有书的,那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这些书,不是他自己喜欢看的书,是一些课本什么的。第二,他挻着脖子说,别人都在看手机,就他一个人傻乎乎的看书。
现在呢,也就两三站地儿,还是人挤人的,没有坐位的地铁上,也可以看得这么认真。

我常和孩子们讲,永远不要让自己处于等待之中,随时背个包包,里面放着自己喜欢看的书,或者愿意学的内容,只要有一有时间处于等待,那么就掏出来看看。

在西安的鼓楼下,周围的人,熙熙攘攘,他却同样可以安静的看一会书,等待着扬老师从楼上下来。

这套书,我推荐给了好几个朋友,弯弯看了五本,就停下来了,忙别的事情去了,还有一个孩子不知道看了多少,不过以我的观察来看,应该看得不多,因为兴趣没有京杭大。
京杭之所以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第一是我让他对这套书产生了兴趣。第二,妈妈在他小时候一直给她读书,一直读到上小学之后。第三,才是我也喜欢看书。

我意识到,人其实会随时会处于等待之中的,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准备就会无所事事,特别是我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平板电脑,也不容易随时得到有兴趣的内容的书,所以,真的会等得百无聊赖。
真的好羡慕现在孩子们的条件。

他们有机会去到世界各处,我直到上大学才有机会出省。

当京杭成年之后,回看自己这一段旅程,应该是美好的记忆。

回到前面的画面,在母子的对面,京杭一直在看《罗马人的故事》!

明天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