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的灭亡归咎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事实真的如此吗?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07-07 发布于北京

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克北京,明朝末代崇祯自缢于煤山,明王朝宣告灭亡。

明朝进入天启崇祯时期,山海关外的后金步步紧逼,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不断通过加派赋税, 如剿饷、辽饷、练饷等,来搜刮财富充实军资,维持摇摇欲坠的王朝统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土地高度集中,政府横征暴敛,农民生活极端贫困。陕西地区荒旱连年,延绥边兵饷银积年不发,纷起暴动,陕西驿卒因裁减而失业。饥民、逃兵、驿卒为起义准备了基本队伍。

从1627年天启七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率领的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转战陕晋豫川及湖广等地区,最终推翻了明朝。

对明朝灭亡原因,历来史家争论不休。历史课本把明朝的灭亡归咎于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做了七年皇帝的天启朱由校去世,按照“帝无子嗣、兄终弟及”的祖制,由其弟弟朱由检即皇帝位,这就是明朝第十六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帝的崇祯。崇祯生母早逝,由天启帝被称为“西李”的妃子抚养。后娘“西李”刻薄、冷漠,崇祯受尽了白眼和凌辱,后来转由敦厚的“东李”抚养,算是得到一些温存和爱护,但不久“东李”被“西李”害死,又成为孤家寡人。17岁被封为信王,转到宫外藩邸居住,为躲避被阉党害死,天天装疯卖傻。天启病危时急召崇祯进宫觐见,怕被暗害,自带干粮和水,不敢吃宫内的食物,晚上更是秉烛而坐,不敢入睡。崇祯不仅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坎坷的生活经历、险恶的生存环境养成了他刚愎、暴戾、猜疑、滥杀的品行。

到了明朝末期,内部党争愈益激烈,相互争斗不已。自内阁首辅以下历任辅臣,以及大小官员,贪污纳贿之风日盛,不可遏止。崇祯对臣下猜忌多疑,责罚极严,一遇失误,非杀即贬,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尤其是其刚愎自用,辅臣及文武百官只求避祸,唯皇帝之命是从,不敢如实奏报或提出与皇帝相左的意见或建议。崇祯所呼唤的能臣,只不过是顺承己意的“良臣”,明朝中枢日渐离析,以至处于崩溃边缘。边关武将更是人人自危,重足而立,无心也无力备边御敌。偶与后金兵交战,或败或逃又难免受朝廷责罚。后期的将领却很难与袁崇焕、孙承宗相匹敌。因此。在与清军的交战中。明朝已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崇祯的猜忌、多疑、刚愎自用使明朝失去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支持, 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分崩离析。农民起义屡抚屡叛,屡剿屡起,不能不说与各地镇守总兵官巡抚事权不一、互相推诿有直接关系。当起义军围攻北京城时,有的太监甚至给起义军通风报信,欲另谋明主。当时奉命戴罪守城的太监曹化淳竟暗地里串通其他太监来日开门投降,导致最后,各守城太监及将领纷纷开门迎降。

自万历十九年 (公元1591年) 至崇祯九年 (公元1636年) ,明朝一直未能拿出有效的措施控制满清的发展,直到萨尔浒之战前,明王朝才开始重视起来,而此时后金取得萨尔浒战役的胜利后,又连下开原、铁岭, 灭掉叶赫,牢牢掌握了对明作战的主动权。明此时再想轻易反攻女真已非易事了。辽沈、广宁之战后,后金更是占领了大片汉族人居住的农业地区,实力大增,奠定了进取中原的坚实基础。

此时的明朝内部,东林党大受迫害,阉党横行,宁远、宁锦大战虽暂时抵挡住了后金的进攻,但入口之战,袁崇焕贸然诛杀毛文龙,不但清除了后金侧背的牵制力量,而且使孔有德等毛文龙旧将投奔后金,提高了后金的作战装备和战斗力。从此,大明固若金汤的北部防线彻底崩溃,明王朝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坚固的对峙后金的防线。而松锦决战中明军损失精兵五万余人,洪承畴等率万余人投降,明主力丧失殆尽,松山、锦州、杏山、塔山等关外四城丧失,此后明廷再无力与清对抗。

崇祯三年 (公元1629年) 十月,皇太极亲统五万后金军第一次打入关内,拿下迁安、滦州、永平、遵化四城。后金军的这次入关对农民军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为了解救京城危机,各地督抚火速调动官军,这些官军大都是明军的精锐,撤出了镇压农民军的战场,使明军围剿农民军的计划实施困难,大大减弱了农民军的压力。起义军也利用这个机会壮大了队伍,在陕西的大批起义军趁机跨过了黄河,向山西方面推进。

此时后金力量的强大,逐渐对明构成威胁,日薄西山的明廷为镇压清军的进攻,加强了对农民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加派三饷,而那些被解散回乡的衙役、士兵因生活所迫也加入了农民起义的行列之中。特别是明朝为镇压清军所做的军事布防也给了农民军趁机发展壮大,进而进军北京的机会。

除了崇祯的猜忌、急躁、刚愎自用的性格,除了农民起义军的烽烟四起,除了后金的步步蚕食,明朝的灭亡还与自然灾害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万历年间至崇祯年间,年年都有一种或几种自然灾害,仅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 就发生了水灾、旱灾、雪灾、蝗灾,一些地区还发生地震。每一次的灾害都造成大量饥民,特别是旱灾,往往与其他的自然灾害并发, 比如, 崇祯十年的旱灾和蝗灾并发。由于明末政治腐败,地方官员中饱私囊、赈灾不力,加上当时要抵抗后金,所以朝廷无法腾出足够的精力去应付这些流民,由此导致民心不稳,社会动荡不安,以致明王朝内忧外患。

回溯历史,从1620年7月万历皇帝驾崩,到1644年3月崇祯跑到煤山上吊自杀,在短短24年时间里,经过四位皇帝的惨淡经营,276年的大明江山最终难逃厄运,毁于一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