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入门:肝在人体中有哪些重要的功能

 咸鱼片 2023-07-07 发布于广东
今天鱼儿重点说一说这个脏器。
首先,中医的肝和西医的肝不论是生理功能还是结构形态都存在区别。这是因为中西医理论的不同所导致的。
中医学所说的肝,比西医所说的概念更广更复杂一些,它不仅是指解剖学上的肝脏,更重要的是一个功能活动系统,是一较抽象的概念,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等都涉及中医肝的功能范围。肝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肝脏:将军之官
古代医学家将肝比喻为“将军之官”,肝在人体中处于将军位置,捍卫周身,保护君主(藏血养心),平叛诸乱(解毒);对人的思维也起重要作用,人的谋虑正误取决于肝。
《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脏的阴阳属性

肝在人体五脏中主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肝脏的位置在人体的右上腹部,横膈之下,右肋之内。肝的阴阳属性为“阴中之阳”,在五行中属木,与春气相通,为阴中之阳,又称厥阴。
在中医学中,“阴”“阳”是表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性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畴。人体中规定凡是部位在上(胸中)者为阳,部位在下(腹中)者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肝位于人体内部,居于腹中,属阴脏。
另外根据脏腑阴阳的功能特性划分阴阳的强弱多少。凡具有升发之性者属阳,而具有下降之性的属阴;其性质强大的便为“太”,相对较弱的便为“少”。
肝主升发之性属阳,但其上升之势弱于心,故为少阳,所以说,肝为阴中之少阳。
肝“体阴而用阳”,“体”指肝的本体;“用”指肝的功能属性。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是肝脏中具有滋润、下降、宁静、收藏等功能的物质,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具有温煦、上升、运动、宣散等功能,故肝用为阳。

肝具有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特性,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华爪、开窍于目,与胆要表里。

肝的生理作用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升发、主疏泄,主藏血,肝与六腑中的肝胆为表里。其在体为筋,其华为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神为魂,在志为怒,在方位主东方,与自然界春气相互通应。

肝主升发

肝在五行属木,在季节为春,肝就像春天的树木一样,具有充满生机、升发生长的特性。万物都会在这样自由的气氛茁壮成长。
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具体体现在脏腑经络的各种功能活动中,其中肝脏对气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发、疏通的作用。肝的升发作用正常,则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消化、调畅情志、调节血量等功能也正常。若肝的升发太过,则易化火、上逆、亢动、生风而导致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病理变化,就像将军发怒了一样,临床往往可见急躁易怒、头痛目赤、眩晕震颤等表现。
这些都说明肝脏具有刚强躁急的特性,故前人有“肝主升、主动、为刚脏”之说,临床治疗常从柔润和缓或清降潜镇立法以收其升发之性。

肝主疏泄:动力的源泉

肝主疏泄,主要是通过调畅气机来实现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开发。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的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如果把人体比作繁华复杂的交通马路,那么肝就是这条大马路上的指挥官——“交警”,指挥着各个车辆(脏腑器官)的运行,使这条大马路畅通无阻。所以说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肝脏本身的功能以及其他脏腑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一旦警察下了岗,那么交通即将瘫痪。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促进脾胃运化分泌胆汁、通畅全身气机、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和输布、调畅情志防治抑郁和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为等五个方面: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肝主疏泄是脾胃运化水谷,或者脾升胃降正常的前提,肝主疏泄还能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

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主要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应,平衡协调。
肝主疏泄对脾胃运化的调节,主要表现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和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两方面。
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依赖于胆汁的促进作用,而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依赖肝主疏泄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调畅,则胆汁分泌与排泄正常,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胆汁分泌与排泄失常,可导致胆汁郁滞,而见纳呆腹胀,口苦黄疸,或厌食油腻等症。
若肝失疏泄,肝脾不和,则脾失健运,表现为头晕目眩、泄泻等;肝失疏泄,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嗳气、呃逆、恶心呕吐、或脘腹胀痛,或便秘等;肝失疏泄,营养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则肋下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等。
我们一定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生气或心情不好时会感到没有食欲,也就是“没胃口”,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肝对我们的消化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也许你又要问了,吃饭不是脾胃的事吗?怎么又和肝有关呢?
中医讲究气的运动方向。脾气的运动方向是向上的,因为我们的司令部——心、脑都在最上面,而我们想要把汲取的营养运到司令部,必须要脾气的运输,所以脾气的运动方向是向上的。而胃气则是向下的,这是因为食物从入口到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整个方向是向下的。
虽然脾气和胃气的运动方向相反,但却是相成的。肝调节全身气的运动,“脾气”和“胃气”的运动方向相反,但确是相成的。肝调节全身气的运动,“脾气”和“胃气”的运动同样要靠肝这个指挥官的指导。
换句话说,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发挥,脾胃才可以正常工作。
其实,当脾胃功能正常的时候,是看不出肝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的。但是一旦肝这个领导者失职了,那么带来的负面效果立即现显,整个消化系统的异常反应都会非常明显。临床上除表现为肝气郁结症状之外,既可出现胃气不降的嗳气、恶心、食欲差、脘腹胀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出现脾气不升的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的症状。
另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我们都指导肝脏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胆附于肝,内藏胆汁。
中医认为“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经胆道排泄至小肠内,以助油质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最重要的是其分泌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饮食消化吸收才能正常。如果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则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可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胁痛、口苦、甚至黄疸等。

通过以上解释,我们就知道了生气或者心情不好,肝气就会郁结,不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胆汁的排泄,所以就“没胃口”了。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了,生气时吃不下饭不是赌气,而是真的没有食欲了。

通畅全身气机
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活动依靠气升降出入运动。
由于肝气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故能促进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因此,肝的疏泄功能,对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形体、官窍等的功能活动协调一致。
人们常说人活着就是为一口气,也就是说有了“气”人才能活着,而气机就会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可能你又要问了,气在我们身体当中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
气,我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可以这么说,气是无形的,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最基本的物质,它的运动又是有一定规律的。想象一下如果“气”在你的身体乱窜的话,你会舒服吗?
所以就要有个领导者来约束和指挥“气”的运动,而肝就是这个指挥官。它指挥者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机体脏腑、经络、器官等的功能活动正常运行。
如果肝这个领导者病了,那么“气”就会随着自己的意愿到处跑,这样你就会感觉不舒服。一个人经常生闷气,一天到晚心事重重,思虑太过,这就不像领导者了,领导果断的风格被改变,气的运动就会受阻碍,我们就会出现胁肋部、两乳或小腹两侧等处胀痛不适的症状;如果易于发怒,遇到事情总是急于做决定,容易冲动,这也不像一个明智领导者的风格,是膈不稳重的、鲁莽的领导者。
在肝就是功能过于亢盛,我们说肝火旺、肝阳上亢,即肝的疏泄功能太强,气的升发显现过亢,气的下降不及,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头目胀痛、面红耳赤、易怒、口苦咽干等病理表现。重者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称为气厥;甚至于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病理表现。

可以说肝是一个很特殊的脏器,我们平常不能闷闷不乐,这样会“肝气郁结”;更不能经常大发雷霆,这样又会“肝气上逆”。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和输布
一个将军的职责是辅助君主并指挥军队来保卫自己的祖国,而在人体、保卫国家的军队就是人体内的血、津液等物质,肝脏就负责将血、津液运到它们该去的地方。气是血液和津液运行的动力。前面我们肝指挥全身气的运动,气无形主动,血与津液有形主静,血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有赖于气机的调畅。
换言之,肝通过对气的调节,间接的影响了血液的运行和水液的代谢。
血液的运行与心、肺、脾和肝密切相关。其中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这就好比心脏是造血的机器,肺经常带来新鲜的氧气、脾负责血液不溢出血管、肝脏则是储藏血的大池子。而这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气机的调畅。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肺脾肺的生理功能,从而保证血液的正常运行。
肝的疏泄功能可以调畅气机,是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
人体的气血相依相随,运行不息,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布,故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津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
肝主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血运通达,经脉通利,脏腑和调。
若肝失疏泄,则肝气郁结。若气机郁结,也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堵了,那么血的运行就会不通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出现胸肋刺痛,甚至癥积、或肿块,在女子可出现行经不畅、经行疼痛,甚至月经后期、痛经、经闭等。
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晕厥,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
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由肺、脾、肾及三焦等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与肝主疏泄密切相关。其中脾主运化水津、肺主宣发肃降,肾主水、三焦主决渎,就好比脾负责从饮食中提取精华后给肺,肺像喷洒车一样将水津布散周身,肾则负责将垃圾运出体外,三焦则给出了通道。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脾肺肾三焦的生理功能,从而保证津液的正常代谢。
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津液的输布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因此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

气机调畅,升降出入正常,津液得以输布与排泄,即气能行津,肝主疏泄,调节三焦水道,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若肝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会导致津液的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水肿、痰核等病症。

调畅情志,防治抑郁
情志,包括七情与五志,包括人的情感、情绪、认知等,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
我们这里说的情志活动,指人的感情、情绪的变化、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很多人会质疑:我心情好不好是心的问题,和肝脏哪来的关系?古人有“肝主谋滤”之说,心是一个国家的君主,肝就是为其出谋划策和冲锋陷阵的将军,即肝具有辅助心神进行思维和情感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即情志活动分属五脏,由心主宰,与肝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的情志活动以五脏功能为基础,而五脏的功能,又有赖于气机的调畅和血的正常的运行。
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则人的心情就会舒畅;若肝的疏泄功能不及,则情志活动异常,则情志活动异常。一方面,疏泄不及,则为肝郁,表现为郁郁寡欢、性情抑郁不乐,多忧善疑,沉默寡言、胸闷,善太息等,类似现在的抑郁症;另一方面,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肝阳上亢,常急躁易怒,易于激动,类似于甲亢、高血压等一类疾病的表现。
反之,情志活动异常,亦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中医在养生中有一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就是说当自己的心情处于在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的时候,你的气血就会正常的运行。这种正常的气血运行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反之,你的情绪出现变化时,气血的运行就会紊乱,你就会生病。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为
肝脏和男女生殖休戚相关。这其中包括男子的排精及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等生理现象。
大家公认的是“肾主生殖”。其实,男子的排精,女子排卵是肾主闭藏和肝主疏泄二脏协同作用的结果。
精的闭藏在肾,疏泄在肝,二者藏泄相关,相反相成。无论是精子的排泄还是卵子都需要肝气的疏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精液、卵子排泄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排精、排乱不畅或紊乱。而这些问题也是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的部分因素。
女子的行经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需依赖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之间,相反相成的协调作用。气机畅达又是女子经血排泄能否通畅有度的重要条件。
疏肝泄功能正常,则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若肝疏泄功能不及,则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痛经。
有人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很多女人爱生气,尤其是在月经前后。
这是为什么?
女子以血为用,以肝为先天。肝的疏泄功能,有调畅气机、促进血行津布、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等多方面的生理作用,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调降气机。因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是维持气血津液正常运行和脏腑功能协调的基本条件。而且,肝调畅情志,都以调畅气机为前提。
当月经来的时候,血大部分往下走,而气浮于上,气血就不平衡,气有余便化火,就爱发脾气了,所以女子在这个时候应该注意调理自己的情绪,既不要过怒,也不要郁闷,这些都不符合我们正常的生理状况,时间久了,就会生病,例如月经不调。(治理月经不调,中医常以疏肝为第一要法)。

主藏血——血液的调度

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肝有贮藏血液的功能,故有“血之府库“之称。

贮藏血液
肝能备大量的血液,一方面供给机体各脏腑组织;另一方面,则可濡养肝脏本身,保持肝体柔和,维持肝的疏泄功能,又可以防止出血。
古人云:肝为血海,血作为人最基本的生命物质,储存在肝脏中,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液大部分是运行不息的,人不同状态下血液的分配情况是不同的,当你思考时,大部分的血液分配在大脑;当你吃饭时,大部分血液分配在脾胃;当你运动时,大部分的血液分配在四肢;而休息的时候,大部分血液会回归到肝脏,而这个血液流量的变化也是由肝脏完成的。

如果肝的藏血功能减弱,不仅可出现血虚不足,无以濡养脏腑组织的表现,还可以导致出血症状。

调节血量
肝气能根据生理需要,将肝中所贮之血,重新调节分配。
人体各部分所需血量,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改变、气候的变化等因素进行自我调节的。
如当机体剧烈活动、情绪激动时,或外界气候温度变化时,需求血量相应增加,肝能把贮藏之血通过肝气的疏泄作用,输布至相应的部位,以保证机体活动所需。
肝脏非常能够吃苦耐劳,就像老黄牛一样无怨无悔地替人做工,却天天受到伤害。
也许你会说,我平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肝的事情,每天吃护肝食物,每天都在运动……的确,你做的这些都可以养肝,但是有一个伤肝的行为你没注意到——那就是为了学习、工作、经常熬夜加班,这是现代人的通病。
这样做很不好,非常伤肝。
人只有休息时,肝脏才会藏有足够的血,这样才会养好肝。《素问·五脏生成》说“人卧则血归于肝”,熬夜加班不但不能养好肝,还消耗营养、破坏人的好心情。当人休息或情绪稳定时,全身活动量小,外周需血量就减少,于是大量血液储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人体各部需血量就增加,肝就将所藏的血液向外周输布,供应机体活动需要。“人动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在半夜1点到3点的丑时还不休息的话,血液就要继续不停地“运于诸经”,无法归于肝并进而养肝,这就好像银行的存款,如果你一直不存,却天天支出,早晚有一天会变成空头。
我们的肝脏就是人体的血液银行,需要随时存入,如果天天透支,还要处理一大堆垃圾(因为所有的污染物质到了人体内,第一个要应付它的就是肝脏),那么我们的肝脏在超负荷运转下难免会有闪失。所以要强调的是,丑时一定要睡觉,而且必须要“在这段时间内睡着”。
如此,你一定要想方设法在子时前就寝,此时肝胆都需要养护,如果你这段时间没睡好,第二天你肯定会顶个黑眼圈,因为肝脏没有休息好,不能很好地担负自己的责任(排出身体内的毒素)。另外,如果你在前一天晚上睡眠不好,就一定要在第二天找时间适当休息一会儿,这样才有助于强化肝脏。
肝调节血量,是在肝主藏血和肝主疏泄功能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肝血充足,机体脏腑组织得养,而血得输送又依赖肝的疏泄功能,只有疏泄有度,气机调畅,血才能正常出入,使之“归于肝脏”或“运于诸经”有效地调节血量。

实际上肝脏贮藏一定量的血液,对肝脏本身和全身均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一方面肝必须贮藏一定的血液濡养自身,以收摄住肝脏的阳气,防其“造反”。从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使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另一方面就全身而言,肝的藏血功能既可以防止出血,又可以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

防止出血
肝藏血还有收摄、约束血液,防止血逸出脉外的作用。防止出血的作用是指肝藏血有助于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溢于脉外而发生出血。这一作用属血液正常循行的固摄力。调节血量是指肝藏血能根据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活动量变化而调节循环血量,保证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
如果肝不藏血,则会有吐血、衄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表现,或者两目干涩昏花、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不同程度的血虚表现。
此外,古人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肝藏血,女子最重要的就是血,最典型的就是月经,而妊娠、分娩,哺乳也无不涉及于血。
女子在每个月的那几天总会心情不好,烦躁不安,易怒。
这是因为月经期间,肝血失得太多,不能使肝的阴阳趋于平衡,肝阳过于亢盛,所以发脾气、烦躁,这都是情有可原的。
最后,前面我们说血液像银行的存款,那么肝脏可以说是个大银行了,如果一个国家银行里没有钱或者钱少的话,我们不难想象会发生什么混乱的局面!同样,肝脏存的血少了,那么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病变,可引起血虚,从而出现机体各部分特别是外周因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而导致各种功能减退的病变。
若肝体失于血阳,失其柔和之性,阴不制阳则肝阳上亢,可见急躁易怒、眩晕耳鸣等证;如目失血养,则两目干涩昏花,或夜盲;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四肢屈伸不利;妇女冲任血亏不充,则可见月经量少,甚至经闭,不孕等证。
另外,肝藏血功能失职,还易导致各种出血,其原因主要:
肝火虚弱,收摄无力;肝火旺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临床上均可出现吐、衄、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征象。

肝的系统联系

肝的系统联系,包括肝与胆,胆与行窍志液等的关系。

肝阳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医学认为胆附于肝叶之间,有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主通降,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之所以能正常排泄,全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肝失疏泄,则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肝的疏泄正常,则胆汁的生成、贮存、排泄也正常;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肝胆共同作用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贮藏于胆的胆汁在肝的疏泄作用下,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肝胆的功能失常,胆汁不能正常排泄,就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另外,在精神情志方面,肝主谋虑,胆主决断,都与人之勇怯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在现实生活中,就相当于法制系统,比如包公这一类人物,他们非常中正(主要强调“中”和“正”两个字)。如果这个正确的、正气的法制系统存在,那么人的决断力就能够生发出来。
谋虑,即思维筹划、比较鉴别、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但潜发末萌,不能付诸实施,只有通过决断,才能对上述思维过程做出行为的决定,决断处于胆。也就是说,肝这个将军出谋划策,胆这个“中正之官”看这个计策可不可行,决定是不是实行。肝胆相互配合,遇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
病理上,肝胆相互影响。肝疏泄失职,则胆汁分泌异常,表现为口苦、黄疸等;胆汁分泌受阻,则肝疏泄失职,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等;肝胆可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等。
因此,肝与胆是“同具相火”的关系。
相火是与心之君火相对而言的。肝肾同居下焦,内寄相火,相火源于命门。一般认为,相火源于命门,寄于肝、肾、胆和三焦等。
心火为君火,肝肾之火为相火。在生理状态下,君火、相火均为少火,即人身之阳气,蒸腾全身、温煦脏腑,为生命活动之动力。肝肾所寄相火,为肝肾之动力,推动肝与肾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相火之源在名门,何梦瑶曰:“肾水为命门之气所蒸化上升,肝先受其益”。但相火内寄于肝肾,发挥其动力之功能全赖肝肾阴血的滋涵。由于肝肾同具相火,所以称“肝肾同源”。
临床上很多肝病胆病形影相随。这是由于肝与胆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存在着相互依存、协调的关系。一旦肝胆任何一方有病,都可累及对方。前面我们提到肝脏具有解毒功能,肝有病了,它的解毒功能就会下降,如果进入肝的细菌病毒未被消灭,就可能经胆汁“顺流而下”侵入胆囊,成为胆囊感染的重要来源。患有肝病的人,尤其是患有严重肝病的患者胆汁酸分泌减少,这会导致胆固醇和游离胆红素在胆汁中沉淀下来,进而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所以,有肝病的人更容易患上胆结石。
另一方面,胆结石、胆道蛔虫或肿瘤,也会使细菌“逆流而上”,引起肝脏乃至全身的感染。可以说肝与胆是一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战友,用“肝胆相照”来形容关系密切、荣辱与共的朋友是再恰当不过了。

肝在体和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和韧带,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主管关节运动的组织,主司运动和保护内脏等功能。故“足得血而健步”
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才能强健有力,活动自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称肝为“罢极之本”,是说肢体关节运动的能量来源,全赖于肝藏血充足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即肝是耐受疲劳的根本。
故肝血充足,筋膜得养,则筋力强健,柔韧有力,运动灵活,并能耐受疲劳,迅速消除疲劳。
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筋膜拘紧,关节屈伸不利,运动力弱,活动不灵,易于疲劳。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爪甲枯槁等。
肝脏之气失和,肝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则筋力衰疲、懈怠、不耐疲劳,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手足拘挛。《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指出男人56岁左右,其肝脏之气虚衰,筋失充养,肢节活动受限。肝血不足,血不养筋,还可出现手足震颤、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等表现,临床上统称为“肝风”,前者叫“血虚生风”,后者叫“热极生风”。
电脑、电视、汽车让人久坐不动,令许多人关节肌腱韧带僵硬,失去柔韧灵活性,使肝疏泄条达不畅。所以,我们经常会觉得,越是坐着,越是不运动,人就会越是郁闷、迟钝。
肝其华在爪,是指爪甲的色泽形态能反映肝血盛衰,华,指表现于外的色泽;爪,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伸到体外的部分,
人类五脏的变化,会相应地反映到指甲上来。爪甲是筋骨的延续并且裸露在外,故称“爪为筋之余”“掌得血而能握,指得血而能摄”之说。即爪甲也靠肝血的濡养。
故说肝的表现在爪,通过爪甲的荣枯变化可以了解肝脏功能的盛衰。肝血充足,爪甲得到血的濡养,则爪甲坚韧,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萎软而薄,色白干枯,而见薄脆易折,枯槁无泽,甚则变形。因“肝藏血”,血液到手上,手才能握起拳,即“掌得血而能握”;血液到指尖,才能完成一些精细的动作,即“指得血而能摄”。

临床上观察爪甲色泽形态的变化,对于推断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指甲出现横向白色条纹表示可能有肝病;指甲下大部分皮肤呈白色,指尖部正常的粉红色区域减少而呈带状,这种指甲可能表明有肝硬化;如果指甲白得像毛玻璃一样,则是肝硬化的特征;指甲远端为红褐色,甲板近端为玻璃白色,界限分明,常见于肝硬化氮质血症。

在窍为目——五轮学说,一眼将你看穿

目为视觉器官,具有视物功能,故又称“精明”。目之功能于五脏均有联系,胆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是因为肝与目有经络直接连属,足厥阴肝经上连目系;二是目之所以具有视物功能,是其依赖于肝血之滋养和肝气之疏泄,肝所藏的精血由经脉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
肝气调和,肝血充足,肝藏血功能正常,目才能正常发挥其视物辨色的功能。若肝血不足,两目失于血的濡养,则会导致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夜盲、目眩、目眶疼痛等症;肝火上炎则两目红肿热痛;肝火内动则目睛上吊、两目斜视;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火动痰生,蒙阻清窍,可致两目昏蒙、视物不清。

目与五脏六腑均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为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肉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看眼睛可以看出你心里想什么,眼睛也可以反映你的身体状况。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分别滋养目的各个组织。《灵枢·大惑》上记载:“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认为眼睛和人体精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又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鸟窠为眼”,也说明了眼的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医还生动地比喻:天之精气宿于星月,人之精气在于两目。反映了眼睛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眼泪是一种弱酸性的透明的无色液体,俄罗斯家庭心理医生纳杰日达·舒尔曼说,眼泪,证实是缓解精神负面最有效的“良方”。常言道,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即便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也难免会有痛哭流涕或者潸然泪下的时候。而且,人们不仅悲哀时会流泪,高兴时、激动时也会流泪。要探究流泪的具体原因,或者是“英雄有泪不轻弹”,或者是“花前泪下,月下伤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极大的。
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为肝之液。泪有濡养、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
生理上,肝之精气上通于目,则视觉灵敏、视物清晰。
病理上,肝之阴血不足,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血不足,则出现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实质是泪液分泌不足;如果一个人发怒了或者上火了,肝火就会旺(上炎),就会两目红赤,肿痛;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肝风内动,则两眼斜视或上呆;等等。

肝在时为春:与春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主春。肝与春气相通应,是因为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
肝在时为春,是指肝气与四时之春相通应。
春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转暖而风气偏胜,万物勃发,欣欣向荣;人体的肝气也会旺盛,肝气升发太过就容易生病,这是因为肝主疏泄,性喜条而恶抑郁,为“阴中之少阳”,故与春气相通。就是春季里许多人易发怒、头晕、腹泻的原因了。
春天本来肝气就旺盛,如果你平时就是一个容易动怒发脾气的人,那么在春季你更会因为一些小事大动干戈,甚至让人认为你不可理喻。如果你就脾胃虚弱,时常不爱吃饭、腹泻、那么在春季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了,这就是肝木太过则克脾土,抑制了脾胃的功能的缘故。故肝气偏旺、肝阳偏亢或脾胃虚弱之人,在春季易致复发或加重。
所以说,春节我们要学会控制好我们的脾气,对己对人都好。
人们常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养生要从春天开始。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要顺应春天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如果要保持情志舒畅,就不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肝火或者郁闷不已。
可以踏青登山,陶治情操,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早睡早起,做一些适当的晨练,例如打打太极、跑跑步,以助阳气之升发。春季养生要吃一些柔肝、益肝和中的食品。

肝在神为魂:魂飞则魄散

魂,是指伴随心神活动而做出的思维意思活动,包括梦寐、恍惚及梦游等。
正统道教有“三魂七魄”之说,三魂,即胎光、爽灵、幽精。又称为“天魂、地魂(或意魂)、人魂”。如《灵枢·本神》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肝通过调畅气机,调节血量,贮藏血液,涵养肝魂,参与思维、思考、谋虑等精神活动,辅心完成主神功能。
若肝血不足,则出现入眠困难,睡眠多梦,或睡后易醒,或见梦游等魂不守舍之症。

肝在志为怒:大动“肝”戈,既伤己又伤人

前面我们提到肝属木而应春令,可以想一下,春天时不管什么树木都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向外向上生长,都是随着自己的意愿生长,不会受到其他环境的影响,肝像树木枝条一样柔和、舒展、畅达,所以说肝性喜条达
人们常说,养生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这句话非常重要。你想,我们在任何情况下,甚至走在马路上,都可能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你不碰他,他碰你。
如果你总纠结在其中,永远也不会享受到生活的乐趣。《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各从其俗,高下不相慕。”说的是知足者常乐。心情舒畅,不为七情所伤是养生的重要因素。
那么中医所说的七情指的是什么呢?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如果这些情志长期或过度的兴奋或抑制,就会损害人体而发生疾病,称“七情内伤”。
大家一定都听过范进中举的故事吧,由于过度的高兴最终疯了。生活中,你经常会遇到这些事儿,过喜了,过哀了,过悲了,这全不成,不能让这些不良情绪所伤,遇见你喜欢的事,高兴高兴就得了,没事欢喜个没完可不行;遇见悲哀的事,你哭个没完也不行。为了不让七情所伤,切忌大喜大悲。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的说法,肝与怒的情绪反应最密切,“暴怒伤肝,怒则气上”。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一种本能的情志活动,对于机体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人体气血上逆,阳气升泄。
生理上,肝气亢升太过(肝火旺)或者肝阴血不足、肝阳上亢,则表现为急躁易怒;暴怒又会导致肝气上逆,出现头痛、吐血、中风等症状。郁怒不解,则肝气郁结,表现为心情抑郁,闷闷不乐。
事实上,脾气急躁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
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肝火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憋出病来。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
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病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怒则气上”,气上亦称气逆,包括气机上逆和横逆两个方面。由于肝主疏泄,主阳气升发,调节人体的气机和血液的运行。当人受到不良精神刺激发怒时,就可导致肝的气机逆乱,阳气升发太过,此为上逆。血随气逆,可见面红耳赤,胸中气满、呼吸急促、或见呕血,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称为“气厥”。反之,肝的阳气亢盛或阴血不足,阳气升发太多,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
横逆,指因怒而使肝气横逆,影响脾胃,可见腹胀、泄泻或恶心、吞酸、呕吐等症。
怒,在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使肝之气机得以疏泄,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有重要意义。但大怒、暴怒,或郁怒不解,对于机体则是一种不良刺激,可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升,而见头痛头晕,甚至中风晕厥,中医有“肝为刚脏,肝主升发”之说。
郁怒则使肝气郁结,进而引起血和津液运行障碍,导致痰饮瘀血等症。

换言之,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的特性,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肝气冲和条达,则血脉也通畅。若肝之阴血不足或肝失疏泄均会导致肝失其柔和条达之性而致肝郁。若肝郁不和,易郁而化火,产生气逆、生风、动血诸症。
总之,现代人生活、学习、工作竞争激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常会有诸多肝系列症状,如胸肋少腹胀痛、窜痛,烦躁易怒,头晕胀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以及目疾,月经不调,脉多见弦、弦数、弦细、弦细数等。
肝的阴阳、气血失调,可以发展为如下的证候:
肝气郁结,表现为胸肋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善太息,烦躁易怒,月经不调等。肝火上炎,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肋肋灼痛、便秘尿黄,或耳内流脓,或吐血衄血。肝阴不足,表现为眩晕耳鸣、肋痛目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或手足蠕动。肝血虚,表现为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夜盲,或肢体麻木、关节抅急、屈伸不利、手足震颤、肌肉睏动,月经量少、色淡、甚至经闭。肝阳上亢,表现为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头目胀痛、面红耳赤、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足轻。肝风内动,表现为肢体震颤、手足抽搐。

肝在方位主东方

肝在方位为东方。东方地区,滨海傍水,又日出东方,万物生长,故与肝气升发之象类似。故常以东方、春天之象,类比说明肝主升发、主疏泄,调畅气机,通畅气血通畅之功能。

肝与五脏的关系

人体是以五脏(肝、肾、心、肺、脾)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口鼻耳眼眉)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脏一体观。

这些脏器在人体中各司其职,彼此相互配合,维持身体健康和生命的正常活动。
清代张志聪《侣山堂类辩·草木不凋论》中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如果将身体比作工厂中的机器的话,那么五脏六腑便是零部件,其中任何一个功能出现问题,均会影响到其他零部件的运转,进而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心、肺、肾、肝、脾五脏虽然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变化,但脏与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脏腑之间的精气是相通的,为此必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中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均会出现连锁不良反应。为此,肝若是出现了健康问题,自然也会波及其他脏腑。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肝木克脾土”。如果肝的生理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脾胃失和。肝与肾的关系则更为密切。中医里面有“肝肾同源”的理论,其中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可以相互化生、相互为用。若肝血亏虚、肝失疏泄,会影响到肾藏精的功能。此外,肝的生理状况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心、肺。

肝与脾:磕磕绊绊,大局为重。

我们一定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过度紧张,压力较大时,例如某个考试前后,你会吃不好或者频频拉肚子,这是因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生血统血。因此,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藏血与统血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上。
肝与脾的关系具体体现在消化和血液两个方面:
  • 消化

肝主疏泄,通畅气机,疏利胆汁,促进脾胃对饮食的运化功能,并有助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协调。自然界中肥沃的土地可提供足够的营养使树木赖以生存,而树木的生长不断地吸收着土地的营养,使土壤可以加速营养物质的更替,吸取新鲜的物质,使树木更能茂盛的生长。肝属木,脾属土,这种循环同样存在于肝脾的关系之中。脾运化水谷,必须通过肝的疏泄。所以,脾得肝之疏泄,则升降协调,运化功能健旺。水谷精微充足化为精血不断地输送和滋养于肝。肝体得以濡养而有利于疏泄,不至于土衰木萎。病理上肝脾病变亦相互影响。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易导致脾失健运,形成精神抑郁,胸闷太息,纳呆腹胀,肠鸣泄泻等肝脾不调之候,这就是为什么情绪紧张时,会吃不下饭或拉肚子的原因了。
  • 血液

血液的循行,虽由心所主持,但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脾胃通过消化吸收吃进的食物为化生血液提供了物质基础,脾气健旺,才能有足够的精微物质化生血液,使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血量正常调节,才能使所化生的血液输送到各身各部。如果脾虚不健,对血的生产加工失去作用,肝所藏之血也就会不足,全身各部也不会得到充足血液的濡养,就可能会出现贫血、血压低、头晕、面色白等症状。
张仲景提出'治肝先治脾’。这是因为,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肝对脾发挥着调节、制约的作用。我们知道,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气血,为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就像土壤一样滋养着万物。但脾属阴,其性呆滞,滞则易郁,必须依赖肝的活泼、升散疏泄之性,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如果肝患了疾病,就不能正常发挥对脾的调节作用了。如果肝病患者常常生闷气或者发脾气,肝则会过度制约脾的功能,或对脾不能正常行使升散疏泄的作用,这样就会伤害到脾,导致脾病,这就是所说的“知肝传脾”。

因为脾病,不能正常运化所食之物,不能将它化生为营养物质,我们就经常看到患有肝病的患者通常面黄肌瘦、食欲不好、没有力气。
时间久了,脾不能正常提供精微物质,气血生化之源匮乏,就会出现贫血,面色萎黄。更有甚者,脾不能正常运化体内的水湿,水湿内停,积留在腹,就可以见到肝病的患者大腹便便,腹水鼓胀。这些都是肝对脾的克伐太过造成的。
所以,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见解是有依据的。因而对于肝病患者,在患病初期就要特别重视健脾、护脾的工作。

肝与肺:升升降降,互帮互助

大家一定都看过《红楼梦》吧,黛玉每至春分时节屡发咳嗽、咯血之疾。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肺五行为金,居隔上,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有肃杀之性,为此肺气是往下降的。往下降的肺气可协助其他脏腑完成相应的生理活动。肝属木,位居下,主疏泄,具有升发之性,调畅气机,助脾气升清,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疏泄于心脉,其经脉由下而上,贯膈注于肺,其气升发而上。为此肝气是向上升发的,
这样一来,肝肺就可以相互配合,使一身之气有升有降,各司其职,有助于调畅一身之气,维持身心健康。
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的升发;一旦肝失疏泄、肝气郁结的话,自然会影响到气机上下循行,这也就不利于肺主宣发和肃降功能的发挥,由此导致肺虚。
所以肺与肝两者关系到人体的气机升降运动。肝和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方面。
  • 气机升降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肺居膈上,其气肃降;肝居膈下,其气升华。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左右者阳明之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从左升为阳道,肺从右降为阴道,肝升才能肺降,肺降才能肝升,升降得宜,出入交替,则气机舒展;人体精气血液津液运行以肝肺为枢转,肝升肺降,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动。
  • 血气运行

肝肺的气机升降,实际上也是气血的升降。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肺主气,治理调节一身之气。肺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又需要得到血濡养,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推动。
肝为刚脏,易于横逆侵犯他脏;肺是娇脏,易受他脏的侵袭。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循经上行,灼肺伤津,影响肺之宣肃,形成“肝火犯肺”之证,出现咳嗽咽干,咳引胁痛,甚至咯血等。
《红楼梦》中的黛玉每至春分时节屡发咳嗽、咯血之疾,就是黛玉多愁善感,自幼犯有肺痨宿疾之故。
时值春天升发之际。加上情怀郁结,造成肝气郁结,横逆犯肺,引起咯血。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灼伤肝肾之阴,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同时,还可以出现胸胁引痛、胀痛、头晕、头痛、面红耳赤等症。如温热病的秋燥、燥热伤肺,肺热阴伤,清肃无权,导致肝失疏泄,则在干咳无痰,咽喉干燥的同时,又伴有胸满胁痛之症;甚至造成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或虚风内动。
总之,全身气血的运行,虽赖心所主,但又须肺主治节及肝主疏泄和藏血作用的制约,故两脏对气血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肝与心:君臣同心,国泰民安

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将军要为国王出谋划策和冲锋陷阵,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要靠国王和将军的共同努力,如果二者不和,相互猜忌,国家必然会灭亡。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心与肝就是人体的国王和将军,二者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协调、促进助长。倘若二者关系异常,机体就会产生一些病理现象。
所以,心与肝的关系,主要是主血和藏血,主神明与调节精神情志之间的相互关系。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神志两个方面。
  • 血液

心主血,心是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脏腑。可以说,心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容纳血液的容器,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血充足,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随人体动静的不同进行血量的调节,也有利于心主行血功能的正常运行。

如果机器坏了,不能生产血液,那么容器也无血可藏了。所以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常同时出现。心血不足,可影响肝的调节,引起失眠、眩晕等症,肝血不足亦可影响心的功能,出现心悸、怔忡等症。此外,心血淤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也可累及心,最终导致心肝血瘀。
  • 神志

心主神志,以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肝主疏泄,以维护精神情志的调畅。虽然主要由心主宰,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平,精神愉快。
肝血旺盛,制约肝阳,使之勿亢,则疏泄正常,使气血运行无阻,心血亦能充盛,心得血养,神志活动正常。由于心于肝均依赖血液的濡养滋润,阴血充足,两者功能协调,才能精神饱满,情志舒畅。
大家一定都看过古代的一些影视剧,在朝堂之上,大臣官员都是看皇上的眼色行事,如果国家发生了大事,如天灾、战乱、忧心忡忡,将军也会绞尽脑汁帮皇上想办法;如果有举国同庆的好事,皇上高兴,将军也会高兴。
故病理上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常并存,出现精神恍惚、情绪抑郁等症;心火亢盛与肝火偏旺亦同时出现,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症。

肝与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我们都知道将军智勇双全,但是出手时还得三思,要看后备军和敌军怎么样。而肝这个将军的后背军是肾,肾属水,水生木。若肾水后备军还没准备好,就去打仗,那岂不是找输吗?
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避藏。肝肾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有肝肾同源之称,又称乙癸同源。
在自然界中,水源好的地方,都有茂盛的树木;而树木茂盛的地方,必然也水源丰富。所以说肝与肾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两者就是“穿一条裤子的好兄弟”,其中一方遇到困难的时候,另一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但是能力不是无穷不尽的,终会有被掏空的一天,二者都变成了“穷光蛋”,这种说话主要体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
  • 阴液互养

肝在五行属木,肾在五行属水,水能生木,树木都是依靠水生长的,由于肾水的滋养,肝木才能正常成长。肝气由肝精肝血所化所养,可分为肝阴与肝阳;肾气由肾精化生,可分为肾阴与肾阳。不仅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同源互化的关系,肝肾阴阳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滋养和相互制约的联系。肾阴充盛则滋养肝阴,肝阴充足亦能滋养肾阴,肝肾之阴阳相互滋养。阴能制阳,肝肾之阴充盈,不仅能相互滋生,而且能制约肝阳不使其偏亢,从而保持肝肾阴阳的协调平衡。在肝阴和肾阴之间,肾阴是主要的,只有肾阴充足,才能维持肝阴和肝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就五行学说而言,水为母,母为子,这种母子相生的关系,称为“水能涵木”。
  • 精血互生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都是由水谷精微化生的,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肾精可以化为肝血也需依赖的滋养而保持充足。肾精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相关。在正常生理下,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精能生血,血能生精,且均来源于运化的水谷精微,故肝肾同源,亦称“精血同源”。
病理上,肝血不足与肾精亏损多可相互影响,以致出现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两亏之证。
声明:本图文为作者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进行转载属侵权行为,本人将予以投诉!



时装创意 | 互联网自媒体| 品牌策划


在这些地方也能找到我
微博:@咸鱼私房菜
小红薯 :咸鱼爱美丽
抖音:咸鱼爱美丽
      商务合作:xianyupianbab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