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伤脾胃,脾跟胃娇嫩最容易受伤,脾胃一旦受伤,五脏跟着没有活力了

 咸鱼片 2023-07-07 发布于广东
生活中经常听到老一辈人说:“不伤脾胃,脾胃不好身体素质差”,从字面上解释,指的是脾胃很重要,脾胃一旦受伤,人体免疫力跟着就会下降,免疫力不好身体抵抗力差,容易生病。
“不伤脾胃”原指无光紧要的事,最早出自矛盾《子夜》:“骂几句不伤脾胃”。词语分开解释,脾胃,比喻脾气、习性,脾脏之气。中医认为人体有五脏,五脏有气,五脏之气一旦缺损,五脏之间运行失常,就生各种疾病。
脾气就是五气中的一种,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情,比如,日本插画师Kagijouurushivi笔下的水濑,两只小吃货脾胃相投,一生的所求就是,吃吃吃吃吃。

这对水獭夫妇,每天不是吃就是睡,过得无比惬意。

一起愉快地吃火锅

一个在进食,另外一个还在捣乱,感觉再也不能愉快地大吃大喝了。
插画讲的内容是:两个人在一起,脾气相投很重要,胃口相投更重要。
那脾和胃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中医认为,脾为五脏之一,属阳,胃为六腑之一,属阴,二者通过经脉络属而构成阴阳表里关系,胃负责接收腐熟食物,脾负责运化食物,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中医便将脾胃放在一起,统称脾胃。
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关系很为密切,从解剖上来看:
脾位于腹腔上部,隔膜下面,在左肋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与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等器官相邻。

“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经络上脾胃通过各自隶属的络脉相互联络,构成表里关系,脾经又贯通于胃经。

在生理功能上,胃受纳水谷、为脏腑气血之源,然而需要通过脾的运化,才能把水谷精气输布到四肢百骸及全身脏腑组织,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太阴阳明论》

在中医里,脾胃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概念,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并且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运动等系统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与西医所说的脾和胃是不同的。

西医的脾胃

先说西医里脾脏的作用: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是人体的血库,脾在正常情况下,只出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但在病态及大失血后可以制造各种血细胞。脾主要的功能是造血、贮存血液和参与免疫反应,它能增加人体的免疫能力,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细菌和异物,产生淋巴细胞,贮存血液。

胎盘时期可造血,出生后能产生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中、西医对胃的认识基本相通,都认为其与人体的饮食消化、营养吸收、废料排出等有密切关系,是人体最主要的消化系统。
中医的脾胃
中医是非常重视脾胃的,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本”是什么?“本”的本意是树的根子,只有根子扎得牢固了,大树才能变得枝繁叶茂。
参天古木之所以长得高大,并屹立于世间千年不倒,主要在于它的根子扎得深,吸收的营养充足。正如一位网友说的:“世人往往只看到树,而看不见树根。树根让树站起来,长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材。树根的贡献,是默默的。”
同参天大树的树根一样,脾胃就是人体的“树根”,只有根深蒂固,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脾胃就是人体的“树根”,只有根深蒂固,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它就像是“树根”一样,默默地为人身体输送着营养。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这样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大家都知道,人是以水谷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
水谷,即吃到和喝到肚子里的东西。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活着得吃东西,不吃东西人活不下去。
《黄帝内经》记载:”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的功能是受纳与腐熟食物,生成脏腑及其他人体组织所需的水谷之气,是五脏六腑的“营养粮仓”;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推动水谷之气滋养五脏六腑,保证充足的营养维持人体脏腑功能,维持人体健康。
胃主受纳与腐熟食物
"受纳”有接受、容纳之意;“腐熟”就是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后形成食糜。
人通过嘴吃进食物后,经过食管,容纳于胃,在胃中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成为更易于转运吸收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吃饭一定要细嚼慢咽的原因。
在这里,胃的受纳功能,不仅是包括接受、容纳之意,它还有主动摄入的意思,中医里也叫“摄纳”。

胃在胃气的作用下能主动摄纳食物,胃气以降为顺,使饮食往下走,这样我们的胃才会腾出地方来,为后续食物做继续的受纳工作。为什么人饿了后会产生食欲、想吃东西?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脾主运化
“运”有运输、布散之意;“化”有变化、消化、化生之意。
脾主运化就是指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加工,然后进入小肠,清浊分离,各走各的道儿,再由脾输送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

脾主运化,主要有二:

  • 运化水谷,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 运化水湿,就是运化人体内的水液。

脾的运化功能靠什么来完成的呢?
主要依靠脾气的作用。
脾主升清,以升为顺,脾气应该是上升的,这样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运输到全身发挥其营养功能。
反之,如果脾失健运,脾气该升却不升反而下降,人就会出现不爱吃东西,吃点就腹胀、便溏,浑身无力等消化不良症状;而且还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常,进而产生多种水湿停滞的病变,如浮肿、痰饮等症。
这就好比是一家工厂,虽然买进了很多的原材料,但是厂子里的机器设备(脾)不行,加工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合格。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过程,水谷便在脾胃的共同作用下在体内完成了旅行的第一步——消化和运化。没有这开始的第一步,以后的道路再顺畅也是毫无意义的。
现代医学认为蛋白质是生命物质的基础。人体的蛋白质虽由于人体自身合成,但其原料来源全赖胃肠道功能正常运行,即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
人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想要打好一场仗,先得保证粮草充足,否则再强壮的军队,没有粮草供应,也不会支撑太久的。
脾胃有接受和消化食物的功能,它们是主管粮食的官儿,相当于现代的后勤部长,食物中的营养,都是由脾胃接收、消化、加工并且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在身体里发挥作用的。一个人脾胃功能的强与弱,直接关系着他的生命盛衰。

脾胃功能好的人,气血旺盛,中气十足,说话有力气,身体也结实;脾胃虚弱的人,说话无力,身体羸弱,疾病丛生,影响健康和寿命。
由此我们也看出,想要生命之树常青,先要养护好脾胃。否则,脾胃受损了,人的健康就失去了基础,生命之树就会枯萎。

脾胃是气血生发的源泉

水谷之精,又称谷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胃为水谷之海,人摄取饮食物之后,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生为能被人体利用的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滋养脏腑,化生气血,为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就像土壤一样滋养着万物。
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无不由气血供给,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而脏腑必须获得气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功能。
我们常说“人活一口气”“人就活个精气神儿”“气息奄奄”“血肉之躯”“血气方刚”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气血的重要性——气是生命的本质体现,血是生命最有力的支撑,气和血构成了人体健康的能量和物质基础,是人的“命根子”。
我们经常把生命比喻成一棵树,也就是生命之树,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
无论它生长在何处,它对生长的需求是一样的,就是空气、阳光和水,而气血就是滋养生命之树的阳光雨露。一旦气血不足,将导致人体功能全面性溃败。

如《黄帝内经》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才是生命的根本,其他的东西都是围绕着气血而运行的。

没有了气血就没有生命,就像汽车没有汽油一样,人失去了气血将寸步难行。

人体之气,由肾中精气、脾胃消化吸收而得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三部分结合而成,充盈全身,不断运动而产生推动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动力。
气的活动能力强,人就会生机勃勃。人体脏腑与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一系列生理活动,都是气推动和激发的结果,由此而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人体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都是气的温煦作用。气具护卫肌表的作用,防御外邪入侵。血在脉管内正常循环而不会溢出脉外,是气的控制、固摄作用之果。

人体之血主要来源于脾胃消化吸收所产生的水谷精微。
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化生营养和津液等精微营养能量物质成分,上输心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转化为血,再注之于脉,运行到全身。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无不由气血供给,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一切都说明,血与人体关系紧密相连。
气和血的关系
气和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景岳全书·血证》说:
“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
气与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对言之,则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
故《难经·二十二难》说:
“气主呴之,血主濡之。”
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人的气血生成后,通过三焦而流行分布于全身各处,内至五脏六腑,外到腠理肌肤,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
因此,气血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脏腑、经络、四肢九窍等组织,激发并维持它们的生理功能。
一个人气血充足,才会健康、不易生病;反之,一个人的气血受到损伤,就容易生病。
内伤脾胃,气血失和,百病乃生

气和血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有了脾胃的“辛勤工作”,人的气血才会充足。如果一个人的脾胃功能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这就好比是鲜花得不到土壤和水的滋润一样,会慢慢地枯萎。

如果一个人平时不注意调节饮食,饮食过量,或过食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就会使脾胃受伤,这样饮食水谷精微不能运送于全身,人体的气血就会衰弱。

气血一衰,往往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抵抗力下降,我们的身体自然就不能很好地抵御外邪了,各种疾病就会随之而来,引起早衰。

气血不足的临床表现非常广泛,气虚和血虚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出现。

气虚则人体阳气的温煦及推动作用不足,表现为畏寒肢冷、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发育迟缓等。

血虚则器官缺乏濡养,可见面色萎黄无华、皮肤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视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梦、健忘心悸、精神恍惚等。

脾胃内伤的原因

脾胃是气血的生化之源,气血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脾胃就相当于我们身体的仓库,脾胃这个粮仓一旦问题,,就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系列问题。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
造成脾胃致病的因素主要有三:
1.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就会引起我们的气血生化不足。一个少气缺血的人,身体怎么会好得了呢?
2. 脾胃受损,运化失职,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输布全身,人身体得不到充分濡养而使卫气虚弱,卫外功能受损(通俗点儿讲就是免疫功能低下),这时外邪会乘虚而入,使我们生病。
3. 脾胃升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如果胃气不降反升,或脾气不升反降,中焦气机紊乱,必会影响其他各脏腑的气机及功能,各种病症便随之而来。
造成脾胃内伤的原因主要有4大方面:饮食失调、过度劳累、情志不畅、感受外邪
食疾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体质也由昔日的营养不良虚弱性体质为主,转变为能量代谢不畅瘀滞性体质为主。很多人每天都离不开鸡、鸭、鱼、肉、蛋、奶等不易消化的高脂肪、高蛋白等酸性食物,久而久之加重了胃肠的分解吸收负担和肝的消化、解毒功能和肾的排泄功能,使五脏六腑的元气下降,吃出了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现代文明病。

情志不畅

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竞争的压力像山一样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每天超负荷地工作,不停地思虑。中医认为,久思伤脾,脾主运化,脾统血,脾伤则会影响血的生成,因此,就会造成气血亏虚。久怒伤肝,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主排毒,由于人们情志失衡,很容易造成肝郁气滞,影响体内排毒,就会造成气血的瘀滞。

外邪

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总喜欢海鲜、冷饮、凉啤酒、空调、电风扇,为了美甚至在冬天也喜欢穿单薄的衣服,由于寒凉内伤脾胃肾,外伤筋骨肉,导致现在得风湿症、关节炎、月经不调、肾炎等的人越来越多,主要症状是体力不支、浑身无力。因为气不足,血难行,造成气血瘀滞,女性患子宫肌瘤的人也在增多,都是寒凝血瘀、寒凝气滞等原因所致。
因此,要想百病不生就必须调理好脾胃。
声明:本图文为作者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进行转载属侵权行为,本人将予以投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