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缘无故心慌心悸是怎么回事? 心悸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缓解?

 咸鱼片 2023-07-07 发布于广东

很多人运动后会时不时出现胸口发闷、气不够用的现象,许多人都以为肺脏出了毛病,导致气提不上来。其实不然,心慌大都是由心所养造成的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对自己的心脏跳动不会有太明显的感觉,当你总是感觉心跳或心慌,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时,说明你有心悸的症状了。

心悸

心慌即中医所说的“心悸”,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悸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中医上讲这是心火盛、气血亏、元气伤,要照老百姓的说法叫亏心事做多了,走夜路要碰见鬼;要照因果论的说法,这叫自作孽,不可活。

发病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一般起病较急或突然加重,常呈反复性发作,发病时间相对较短,或发作时间短,或偶发,发作起来心率壁平时加快许多,或出现偷停脉,脉律不整,可能会有乏力气短胸闷等症状。

心悸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内经》虽无心悸相关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如:《金匮要略》说:“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宋代严用和首创怔忡之名,《济生方》谓:“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 惊悸:因惊恐而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者,称为惊悸。

  • 怔忡: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者,称为怔忡。

在中医学中,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心悸,中医讲心悸怔忡多属于气血虚耗、心脉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心气虚弱等引起,与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亦与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密切:心气虚而导致心神浮动,而心又主血脉,心主血功能受影响继而导致血脉不通,不通则痛,就会引发胸闷胸痛。

另外,心悸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凡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搏动频率、节奏发生异常、均可导致心悸。中医讲究对症治病,因此我们在进行调养之前一定要弄清自己的病因,找出病之本源,以治其本,才能收敛。

导致心悸的病因有哪些?

心悸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病因主要有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其中情志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体虚劳倦 心失所养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倦过度,气血不足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可致心神失养,肾阴不足,水不济火,虚火扰心;阳气虚弱,不能温养心脉,发为心悸。

情志刺激,损伤心脾

长期忧思,过度,劳伤心脾,心气郁结,阴血暗耗,化火生痰,“痰因火动”,上扰心神、心失所养,而为心悸;或心脾气机郁结,暗耗阴血,气结津聚为痰,痰郁化火,上扰于心,心失所养而为心悸;或心虚胆怯之人,突遇惊恐扰动心神,心神不宁发为心悸。

情绪的波动可以影响多器官的功能,造成内分泌紊乱,体内毒素和代谢废物的堆积,最终产生一系列损害,中医先贤早就提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的理论,认为情志对人体全身之气机的影响是很强的,气不足或气太过,气的升降出入异常,都可以扰动心神,以致心主不安,心神不宁,发为心悸。

感受外邪 损伤心脉

风、寒、湿邪或时行病毒侵袭人体,合而为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痹阻心脉,亦可引起心悸。温病、疫毒灼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陷,扰乱心神,可引起心悸。

药食不当 损害心气

嗜食肥甘厚味、煎炸炙煿,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发为心悸;或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伤及心阴而引起心悸,如中药附子、乌头、麻黄等,西药洋地黄、阿托品、肾上腺素等。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俗话说:”气盛则勇,气弱则恐“,心主神志,心气不足,心神无主,就会心虚易惊。心主血,血养心,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则心虚惊恐之症作矣。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弊端也“。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中医内科学》根据心悸虚实之特性,将其分为心虚胆怯证、心血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瘀阻心脉证和痰火扰心症

1.突受惊吓,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为心胆气虚。

2.心神不安,惊惕不宁,胆怯烦躁,失眠眩晕,呕恶,为胆郁痰扰。

3.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为心气虚。

4.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为心阳虚。

5.心悸,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心血不足。

6.心悸,兼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心阴虚。

7.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为心脉痹阻。

8.心悸,气短,咳喘痰鸣,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肾虚水泛。

9.心悸,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

综上所述,心悸一病,病因繁杂,病机各异,应详审病因,细度病机,注重脾胃,以“中庸”为度。用药当补而勿壅,滋而勿腻,寒而勿凝,热而勿燥,润燥相和,阴阳兼顾,升降同调,贵在“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平和”,通过扶正祛邪,恢复人体的平衡健康状态。

心悸怎么吃?

俗话说“吃什么补什么”,中医称之为“以脏补脏”,现如今,更多人将其称作“脏器疗法”。从古籍记载来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就有“以胃治胃,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皮治皮”的说法。首先,从动物的相应脏器组织来看,属于“血肉有情之品”,其作用主要是培补精血,补益脏器。动物的心脏和人体的心脏具有大体相同的功能,有研究证实,吃动物心脏可安神养心,可治怔忡、神志恍惚、自汗;而吃动物的胃则可补虚损、健脾胃,对食欲下降、消化不良有一定的食疗效果;吃动物肝脏可养肝、明目,可治肝虚夜盲;吃动物肺脏可止咳嗽、补肺气。因此,心悸患者可以多吃一些动物的心脏,如猪心、鸡心、鸭心等。

古人还认为“红色入心”,红为火、为阳,与心相通,故红色食物进入体内后,可入心、入血;尤其是偏于心气不足、心阳虚弱者,经常食用一些红色食品,也有助于增强人的心阳、心气、心血功能。多吃一些赤小豆、红薯、红枣、番茄、胡萝卜、红辣椒、红豆、山楂、草莓等赤红色食物也有助于养心。心血不足的患者,可以多吃一些猪血、鸭血,搭配当归、党参、黄芪等养气补血的药材同食。

但注意,动物中的红色食品,却不宜过多食用,因为像牛、羊、猪等红肉类食品,脂肪多、能量高、长期过多食用很容易导致体内血管硬化,血压增高,血脂和血液粘稠度的异常,最终危及心脏的健康。

以心养心,猪心补心治疗心悸

猪心,从性味归经的角度来看,属于性平、味甘咸的无毒之品,入心经,所以具有补虚、安神定惊、养心补血的功效,能够防治惊悸、自汗、精神恍惚、失眠心虚等症。心悸患者吃猪心可以起到“以心养心”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则说:“补心,治恍惚、惊悸、癫痫、忧恚诸证。”用于心神异常之病变,配合镇心化痰之药应用,效果明显。

据现代营养学分析证明,猪心是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食品,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及烟酸等,这对加强心肌营养、增强心肌收缩力有很大的作用。临床有关资料说明,食用猪心虽不能完全改善心脏器质性病变,但可以增强心肌,营养心肌,有利于功能性或神经性心脏疾病的痊愈。

我们说以脏补脏,千万要注意“过犹不及”,否则,动物内脏不仅不能成为治病的灵丹妙药,还会引起副作用。人体脏器的健康不是单一的,而需要多种营养物质的支持,并不能仅靠某一种食物所提供的某些营养物质或特殊成分,因此饮食一定要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以防止人为形成的营养不平衡。

党参黄芪猪心汤

原料:

党参、黄芪各10克,猪心200克,盐适量。

做法:

先将猪心剖开两半,切去筋膜,用清水洗去血污,切成片状,备用;

党参、黄芪分别切成片状,用清水洗干净。

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烧至水沸,然后放入以上全部材料,改用中火继续煲3小时左右,加入盐调味即可,食用时注意将黄氏拣出,只吃猪心、人参和喝猪心汤即可。

赤入心,红薯健脾胃补虚乏,安抚心悸

据《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文献记载,红薯除了具有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外,还具有很好的补虚乏、益气力的功效,可以使人长寿少疾,同时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元素和亚油酸等,营养价值高,每100克鲜红薯仅含0.2克脂肪,可产生414千焦(99千卡)热量,约为大米的1/3,是很好的低脂肪、低热能食品,还能减肥、健美,被营养学家称为营养均衡的保健食品。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红薯虽好,但不能过量食用,否则就会出现腹胀、胃灼热感、嗝气、泛酸、排气等不适,一般不主张生吃,体质差者,最好是蒸透或煮熟后再吃。

莲子养心神补气血,是治疗心悸的良药

中医认为,莲子有养心神、益肾气、健脾胃、涩大肠的功效,主治夜寐多梦、失眠、健忘、心烦、口渴等病症。经常食用莲子或用莲心泡茶饮用,有助于补中益气、安神养心、增智安神,可作为心悸患者的食疗品。

黄芪粥补益心气,可治疗贫血型心悸

黄芪里含有黄芪总黄酮成分,这种物质可以防治心律失常,还可以增加心肌营养,起到强心效果,比如贫血引起的心悸心慌,其实就是损伤了心气,可以用黄芪来补气养心。

心悸的两种按摩理疗法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按摩相关穴位来防治心悸,具体方法如下:

心悸通用按摩方

第一种按摩方法很简单,中医所说的心包,是心外的一层膜,它包裹并护卫着心脏。先用拇指指腹依次按压内关穴、神门穴、阴郄穴(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0.5寸处)、郄门穴(在前臂掌侧,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5寸处)、心俞穴、神堂穴、三阴交穴,刺激心经和心包经上的穴位,可以保护心脏,缓解心悸症状。

按压内关、神门、阴郄、郄门

用拇指指腹依次按压神门、阴郄、内关、郄门,每个穴位大约按摩5分钟,有助于补益心气、安定心神。

按压心俞、神堂

心俞、神堂是背部穴位,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分别按揉穴位,每个穴位大约按摩5分钟。以有酸、麻、胀的感觉为宜,可理气宣肺、宁心安神。
除了自己按摩外,也可以在这些穴位上贴个菜籽或绿豆,隔12~14小时换1次。这种按摩疗法可以改善适合任何心悸患者。

心血不足者,加按膈俞、血海等穴

如果是心血不足的患者,还可以在前面穴位的基础上,加按膈俞、血海,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如果心悸有规律的话,在发作前半小时进行按摩;没有规律的话,症状出现时及时进行按摩,可缓解症状。
按压膈俞
膈俞是八会穴之血会,用拇指按揉膈俞3~5分钟,每天坚持,可养血生血、健脾补心、活血通脉。
按压血海
血海为血所汇之处,其血之多犹如海,因以为名。用拇指或食指按揉血海3~5分钟,每天1次,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的功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