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赶潮老兵 2023-07-07 发布于福建

对于思念,《诗经》中,它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寤寐思服。

而在陕北民歌中,“它是一碗碗那谷子儿两碗米,面对面睡下还想那你呀”。

二者无分高下,只是前一个更像求而不得的辗转反侧,另一个则是心有所偿,将思念化为了日常。

它有点像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那句情话:“醒来觉得甚是爱你”。但是陕北的汉子更为直接,他们将这一切感情唱在了歌里。

而那些因为种种缘故,来到了陕北的人,即便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多年后再次回想起这片常人眼中苍茫甚至有些荒凉,辽阔但但有些萧索的土地,回想起这片土地上那些所经历的人和事,多年过后依然是五味杂陈,泪眼婆娑。

“走不尽的黄土地,喝不够的是高粱酒,忘不了的是家乡话,唱不够的是信天游”。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插队到陕北

1969年1月,高中毕业的王文轩,从北京出发,踏上了前往陕北地区延川县的井家沟大队,开始进行插队落户。

这场行程对于对于所有人来讲,就像是一个未知的冒险,他们对于下乡插队这种事,既心怀忐忑又充满了期待。

彼时的王文轩,还不知道他要面对的究竟是什么。

历经四天三夜的路途,这个一行十几人的插队团队,终于来到了延川县的水井家沟大队,到了之后,便是例行的分配安排。

五名女知青,被临时安排在了当时的五队队长井绪武,家中的一孔土窑中。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可能如今很多人,对于土窑这样的居住方式已经变得很陌生,但其实它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养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生于斯长于斯,是黄土高原地区许多地方居民的最为常见一种居住方式。

当时的陕北,很多人都是住在土窑里,土窑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的半地下式建筑,有一个小小的门洞和一个烟囱。

其保暖性非常好,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上日常生活,在当时谁家的孩子要结婚,家中就会给 子女起一方土窑一座婚房使用,门口两侧贴上红对联,院中盘起一方炉灶,下着当地的特色美食荞麦面饸饹.....吹吹打打,别提多热闹了。

而当时的井队长,就是将他们安置在了自家的土窑中,可以说对于这些女知青们是相当照顾的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事实上这是当时很多在陕北地区,知青们的常规待遇,他们一般都是居住在老乡家中的闲窑里或者住在知青点的集体窑洞中。

有时候甚至还要和老乡及其他知青,共用一个窑洞共同在一张土炕上生活。

王文轩他们几名男知青的状况,就是如此,当时他们几人被安排在了牛棚牛棚旁边略显有些破旧的窑洞中,当然年久失修,自然是显得有些通风不良和卫生条件差。

几名从大城市而来的年轻人,在当时看到这一幕,显然是有些错愕。他们想过条件差,但没想过条件这么差。

然而这样的居住环境只是第一步,他们要面对的还有很多。

就这样,在这个窑洞中,迷迷糊糊半梦半醒的熬过了夜晚,第二天这群知青,迎来了他们自己的吃饭问题。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真的是糠咽菜

对于我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一部民族复兴自我意识觉醒的抗争史,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便是战争的产生。

一次次的战争,摧毁了我国很多地区城市的基础建设。人们的生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法安定下来,当时的人们对于能够吃饱饭,真的是一种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渴望。

而陕北地区,并非人们印象中的粮食大省,鱼米之乡,粮食产量很低,人们的主食以玉米面高梁面小米等粗粮为主,有时还掺杂着萝卜缨子、米糠等替代品。

至于蔬菜就更别提了,当时的生产力以及交通环境,更别说什么新鲜的蔬菜,基本上都是 土豆、胡萝卜和酸菜、咸菜等作为蔬菜食用,只有逢年过节才能闻到一些荤腥。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王文轩他们几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第一顿饭。

对于这群来自北京的知青们,井队长他们也是颇为照顾的,虽说昨晚上他们所住的窑洞在牛棚旁边,显得有些破烂。

但是队长他们已经竭尽全力在做好,在知青们到来之前,就已经把屋子打扫过一次重新,盘了炕、重新搭了灶台,重新去供销社买了一个大铁锅,要不然的话,这些知青也没法开始正常生活。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但做饭这种事,毕竟不是老爷们儿所擅长的,井队长就把这一切交给了自己的媳妇和侄女当时15岁的井巧英(井绪武大哥家的次女)来操持。

虽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15岁的年纪好像似乎是正是初高中上学的年纪,让她去管这么多人的伙食问题,似乎显得有些强人所难。

但是在当时,农村里十几岁的姑娘,完全可以将这一份工作做到游刃有余。为了招待这群远道而来的知青,井巧英也是拿出了自己锤炼多年的厨艺。

晚饭开始,新鲜出炉的玉米面馍馍,半盆炖土豆、半盆水萝卜炖豆腐, 还有半碗咸菜、半碗辣酱,整整一锅的菜汤。

有菜有汤,这样的招待对于当时的陕北农村来讲,可以说是相当用心了。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井队长他们在旁边,一个劲的劝知青们多吃多喝,自己等人却不动筷子,还略带歉意地说:“咱们这边条件苦,也不知道饭菜好不好,大家多吃点”。

而在这一场“晚宴”中担任主厨的景巧莹,此时又客串了服务员,谁的碗中没有了汤,井巧英就立刻热情地去给他添上,时间就这样缓慢地逝去。

王文轩看着那个在灶台饭桌间忙来忙去的身影,不由得多看了几眼,缘分似乎就在此刻结下了。

多年后,王文轩仿佛还能再次回想起那晚饭菜的味道,明明是粗粝的食物,明明只是几个玉米面馍馍,他却吃的那么开心,整整吃了三个馍,两大碗菜汤。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终究是相互的,尽管北京知青有着国家共有的粮食和票证,但是他们也不愿意享受这特殊待遇。

在当时,他们很多人认为,自己是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自己是热爱祖国的,他们来到乡下,是来接受锻炼的,因此有的时候知青会有一些糖果或者糕点甚至猪肉,这些在当时的大队中可真正的是俏货。

但知青们也不藏着掖着,而是和当地的老乡们一起分享。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在这儿简单的物质分享之间,慢慢的变得深刻了起来。

但是考验还没有停止,接下来这群来自北京的知青们,他们不是来享受生活,不止要吃得住苦,而是真正来做事情的。

如何学会干活,就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劳作

农业是我国的根本大业,对于当时的陕北而言,春耕秋收是每一个农人最为关注的重点。而我国当时的农业技术,相当落后,根本没法提什么机械化、科学化。

全靠人力和畜力,人力就是指种的时候,一颗颗种,收的时候一把把割;畜力就是骡子、牛驴等牲口,这些家畜的重要性,在当时,某种程度上比人都金贵。

而这些北京知青到了陕北,同样需要参加各种的农活,比如拉犁、耕地、播种、除草、收割搬运等等这些,都是他们接下来的岁月中所融入日常的一些工作。

而且他们也不好总让井队长这一家来照顾他们的日常饮食,因此做饭也是他们要学的东西。

在这一个过程中,王文轩跟井巧英开始了越来越多的接触。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他请教这个自小生活在乡村中的姑娘,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烧水、做饭蒸馒头,还要跟着井队长去山中拾柴火,做农活、跟牲口打交道等等。

这些不寻常的体验,以往在城市中、在课堂上那些所见所闻,很多时候并不能帮上他, 因此很多时候都会碰壁,身体也会受到一些伤害;比如晒伤、刺伤、冻伤等伤害。

有一次,王文轩在跟着井队长上山砍柴的时候,不小心从山坡上滑了下去,这可把当时的井队长吓了个半死,王文轩自己更是摔了个鼻青脸肿,脸上都划了好多道口子。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当几人扶着受伤的回到家中的时候,看到这一切都井巧英莫名的感到了一种心疼。

她手忙脚乱的给王文轩擦拭着脸上的伤口,还将那落下山沟中勾碎的衣服抱回家,让母亲去缝补。

这个自小在山村中长大,大大咧咧的姑娘在当时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神情慌乱。

两人都没有意识到,在当时对方的心中都已经有了彼此的影子。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转机

日子就这样在平淡中度过,然而在1971年,王文轩却又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对于参军入伍,保家卫国,人们一直以来还有着极高的热情,当时的王文轩也不例外。他顺利地通过了征兵的体检,然而却因为家世背景问题,父母遭到了审查,自己也没有通过政审。

这一切在当时闹的人心惶惶,很多人都不敢跟王文轩靠的太近,怕被牵连。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王文轩都是一个人,形单影只,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去劳作, 身旁自动空开好大的一个圈子,仿佛是瘟疫一样。

在当时王文轩心里也有些自暴自弃,对于当工人、考大学这样的事情更是不敢去奢望。

当知青们过年回京探亲时,他也没有回去,一个人呆在窑洞里,准备就这样一个人过年,当时的环境,颇有种“天地独我一人”的萧索感。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这时候井巧英又一次出现在了他的生命中。

她经常带一些吃食去看望王文轩,大年三十一大早,王文轩就被井巧英母女二人,连拖带拽拉到家一起过年,吃年夜饭。

王文轩回到家没多久,井队长也带着炸油糕来看望他.....

在北方的朋友应该有所知晓,炸油糕这样的食物,即便在今天,象征地也是节日喜庆,婚丧宴席上几乎都会出现。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谁家都不富裕,家里的孩子基本都指望这年底混个好吃的。这样的一碗油糕估计占了井队长一家大半“储备”了...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而且井家人对于王文轩的照顾,远不止于此。1974年,王文轩的祖父离世,他去北京奔丧,井巧英的父亲,更是将自己舍不得穿的羊皮坎肩交给王文轩,临行前夕,井家母女更是提前为他准备好了去北京一路上的干粮。

面对着井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王文轩将这一切默默记在了心里,这一路走来所感受到的善意如何敢忘,如何能忘?

从北京回来后,王文轩变得愈发沉默寡言,身边一起来的知青这些年也都离开了不少。

但井家人却不在乎这些,也不关心王文轩的背景身份有何问题,井队长开始找到王文轩说媒,当听到女方是井巧英时,王文轩欣然应允。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1976年,这对相识多年,知根知底的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婚后的生活,更加甜蜜,在井巧英的用心操持下,小日子更加甜蜜。

然而很快,一件事就这简单的幸福打破了。

1978年,王文轩父母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王文轩本人也考上了大学。父母年纪越来越大,逐渐老迈,而自己的前途和梦想,也都在北京,但要离开井家沟也是万分不舍。

但终究,理智战胜了感情,王文轩还是决定离开。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在决定去往北京的那天,老丈人拉着他的手,忍不住流泪。老丈人边哭边说,表示:“我也盼着你能有出息,有出息了,巧英也能过上好日子,可我就怕,就怕你有出息了,不要我家巧英了.....”

一席话,听的周遭众人,心里也是有些难受。

王文轩跪倒在地,也是垂泪,表示巧英是他一辈子的婆姨,一辈子的事,绝不会改变。

事实也是如此,后来王文轩在读大学的第三年将巧英接到了北京,两人此后一直生活。毕业后的王文轩留校工作。

76年北京知青娶上陕北媳妇,2年后考上大学,岳父流泪:怕你出息

此后的岁月间,王文轩多次回到井家沟看望乡亲们,2021年,王文轩回乡给巧英的父母和老队长上坟,并给村里的低保户每人两千块钱的资助。

井家沟也成为了王文轩的第二故乡,那段知青岁月,让其遇到了井家那些善良的人们和一生所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