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能驾驶的下一个拐点,为什么是“通勤模式”?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3-07-07 发布于上海

如果说2022年智能驾驶卷高速领航辅助,2023年智能驾驶卷城市领航辅助,那么到了2024年,有没有通勤模式,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判断智能驾驶领先与否的重要标准。为什么通勤模式这么重要?因为通勤模式将会直接决定智能驾驶的普及度和认知度,乃至智能驾驶的商业闭环。




不依赖高精地图就做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已经成为了自能驾驶头部厂商的共识。但即便如此,想要在一个城市开通这项功能,仍然需要厂商在这个城市去做适配测试。目前,华为、小鹏、理想分别宣布会在今年内开通45个、50个、100个城市的领航辅助驾驶,事实上已经是非常激进的计划了。



不过,这仍然有两个问题:第一,在已经开通的城市里,是否能确保在包括乡间小路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做到领航辅助驾驶?第二,中国有超过300个地级市,即便开通了其中100个,又要如何说服剩下200个城市的用户,多掏几万块钱去买单高阶智能驾驶呢?

而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就是通勤模式。

这个功能,理想叫做通勤NOA,小鹏叫做AI代驾,大疆车载叫做记忆行车,大体原理就是由汽车记忆一段日常行驶的路线,通过云端参考和车端感知规控的学习,形成点对点的领航辅助驾驶,相当于在特定路段帮助厂商完成了领航辅助驾驶的适配测试。


以前,尝鲜者想要看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大多是通过厂商或是一些自媒体的路试视频,一来感知不强,二来由于自己的城市没有开通,想试驾都没有可能。而大多数的主流消费者,目前对于城市领航辅助驾驶不仅没有刚需,甚至会因为安全性与可靠性的质疑,而产生抵触情绪。

但通勤模式的出现,有可能改变这一现状。这项功能的意义在于,消费者不需要等待高精地图的更新,也不需要等待厂商对某个城市的开通,只需要通过自己短期的手动训练,就能在日常通勤的路线上实现智能驾驶。这种到手即开的体验,会大大提升高阶智能驾驶的使用率,也会像滚雪球一样影响更多人的消费决策。


同时,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了通勤模式,相当于厂商多出了海量的道路测试员和数据反馈。如果每个人训练的路线可以打通,通过云端大模型的分析处理,再下发到其它用户那里,或者在用户之间直接分享,那么智能驾驶的规模、用户普及度、用户认知都将大大提速。

所以,与其说通勤模式是一项技术,它更是一种商业模式。现在能够不依赖高精地图做出城市领航辅助驾驶的厂商,理论上都有能力去做通勤模式,也有十足的动力去做通勤模式。因为只有更多人用智能驾驶,更多人买单智能驾驶,研发、采购、销售、数据反馈的商业闭环才能持续下去。


当然,最后能够决定消费者是否买单的决定性因素,还是车价。小鹏G6已经将搭载满配智能驾驶的车价压到了22.99万元,而即将上市的宝骏云朵,预计售价区间在10-15万元,也会有搭载大疆车载记忆行车系统的版本。技术的普及,一定是有赖于更多主流价格段的车型去搭载,才能让高精尖的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出象牙塔。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欢迎大家到B站关注《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