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明大事记(9)-明末清初四川人口为何突然大幅度减少?(上)

 省愚杂谈 2023-07-07 发布于四川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41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12分钟)

曾有一位南明时期的兵部职方司郎中,名叫欧阳直,他曾在著作《欧阳氏遗书》中说了如下一段名句: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

四川,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此处特别容易形成割据,又加上远离中原腹地天高皇帝远的客观自然条件下,蜀地的治理便成为一个政权极为关注的重点。

众所周知,清初时期,满清坐稳江山之后,曾展开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湖广填四川”运动。这一场运动,直接影响了今世之四川、重庆、贵州遵义、云南昭通甚至是陕西汉中等地人员的祖籍。

万事皆有因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如此大规模人口迁徙呢?因为,在这场人口迁徙运动之前,蜀地几乎已经被人口屠戮殆尽。今天我们先不讲“湖广填四川”,就简单分析一下,这“屠蜀”事件,到底乃何人所为,今日为上集。

·简而言之

明末清初这次人口锐减的历史现象,被简称为“屠蜀”。

很显然,“屠蜀”二字是为一个动宾短语,既然是动宾短语,那么理所应当地就缺乏一个主语,那么主语是谁呢?别急着说“张献忠”,咱们稍后会详细论述。

“屠蜀”这一历史事实,在我们暂时忽略主语的情况下,可以指:中国明末清初之际大西军领袖张献忠、清军和南明军在四川连年征战造成的四川人口骤减的现象,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大规模减少,是由于多方势力混战所导致。清初四川人张烺撰写的《烬余录》记载:

“今统以十分而论之,其死于献贼(张献忠)之屠戮者三,其死于摇黄之掳掠者二,因乱而相残杀者又二,饥而死者及二,其一则死于病也。”

不少朋友就以《烬余录》里记载的内容来笃定四川人口的锐减是为张献忠所为,然而这里面实际是有逻辑指向性的。张烺的子孙后代可都是清朝时期的官宦,其子张鹏翮可是清朝难得的贤相,参与黄河治理十多年。所以张烺要不这么写,这才有大问题。

一代贤相张鹏翮

根据史料的细节统计,从明崇祯初年起,四川全省陷入无休止的战乱当中,在整个过程中大约有685万人死亡,50万人残存

这才为后来清朝以“湖广填四川”来解决人口巨大缺口的历史事件做下铺垫。

·屠蜀记载

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西进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年号大顺。这一点历史事实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在大西政权初期他获得了相当高的支持。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明朝后期,人心思变,此刻能够站出来统领军民进行乾坤大挪移,自然也必须建立在得到足够多民众支持的基础上。

据当时的传教士利类思(Lodovico Buglio)以及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ães)记述,在张献忠统治初期,他表现出的慷慨和公正收买了不少人心,一度吸引了不少人包括官吏跟随他。

利类思是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本名鲁多维科·布利奥;而安文思是葡萄牙人,本名加布里埃尔·德·马加良斯。两位传教士的记录,从理论上分析,没有撒谎的必要性,所以私以为还是非常具有可信度。

然而由于四川各地效忠明朝的势力反抗强烈,张献忠决定以杀戮报复。

划重点了,此处的双方对抗势力,一方是张献忠势力,另一方是四川本土效忠明朝的势力,此时暂时还没有清朝什么事儿。

据传,顺治二年(1645年)7月,大西宰相汪兆龄对张献忠说:

“蜀民剽悍,屡抚屡叛,是蜀人负皇上,非皇上负蜀人也。”

次日,张献忠下令在成都屠城,先杀男子,后逼妇女投江,被屠戮者不计其数,《纪事略》记载死者“不下四五百万”,然而实际数字不可考,当时两名传教士也已经知道了张献忠的残暴性。

明朝成都府

不久,张献忠又以“特科”的名义,骗四川的乡绅、士子、医卜僧道杂流到成都,后全部屠杀,被杀者万余人。张另一毁蜀民原因是明军多川人,且张与李自成在1640年河南大会,流寇定分兵定所向的亡朝战略,张之恶行是助李攻京

·张献忠屠蜀记载

明遗民顾山贞所著《蜀记》记载张献忠本无屠蜀之意,后经汪兆龄建议才决定采取焦土政策,将成都平原地区居民屠杀殆尽。

这里就简单介绍下这所谓的“焦土政策”。英语直接表达的意思是毁坏地面上所有的一切,包含农作物、工厂和城市,破坏任何可能对敌人有用的东西。可见,这个所谓的建议很可能是给四川民众带来灭顶之灾的众多原因之一。

兆龄曰:“皇上此言差矣。四川山水最险,人性刁恶;皇上入川未满二年,恩信未结。今舍之而去,彼必啸聚为乱,北拒剑阁、东扼瞿塘,川兵素称慓悍,那时恢复必费手矣。依臣愚见,莫若将城内百姓,无分良贱老幼,尽行剿杀。过此残腊,命内四路、外四路将军都督各统兵马分东西南北,凡府州县城百姓俱杀绝,房屋烧了;复发兵各山各乡,不分日夜,分头剿杀。

立定赏格:凡剁男子手二百余双者,兵加把总,官进一级。剁女子手四百余双者,亦照前列升赏;幼小子女不算功。不如数者,以背叛、怀二心之罪加之。如房屋、榖米烧毁不尽者,其罚如前。如此,将全川成一赤地,土著不能啸聚。即别有觊觎此地者,目击荒烟蔓草,不能久驻。皇上舍之而去,臣等各将兵俱无留恋矣。”

献忠大喜曰:“卿真忠臣也。此计甚善。”

即传令内外八路将领各领兵进城,搜缚在城百姓,俱押出南门,斩入江中,命先缚男子,妇女俱留在后。是时正值九月十五日,月明如昼,众贼申时进城,搜缚百姓。凡男人,两人缚一人,齐出南门外江边,随到随杀。从十五日申时杀起,至十七日申时杀完。江水尽红,尸积如山,水淹至城脚丈余,涌塞不流;献忠命水手撑大船十余只,至下流推尸顺流,方得流通。

儿时的您是否看过此类书籍?

血腥之气,闻数十里。男人杀尽后,将老幼妇女尽赶出城外,每贼一人,引妇女数百,至江边驱令自跳。号哭之声,闻数十里。其城内财宝金帛,堆积无数;各贼不敢私分毫,尽缴献忠,令王尚礼收库。献忠又虑州之东西南北府州县,若骤然发兵去剿,未必无漏网之人;且恐其中有啸聚结伙者,反致劳师。

顺治三年(1646年)年正月,张献忠屠杀大西军中的川籍士兵,除14岁以下的全部尽杀。同年,张献忠派兵分剿成都府属32州县,定例每杀一人,剁两手掌、割两耳及一鼻解验,准一功,妇女四双手准一功,小孩六双准一功,直至五月,各地剿杀部队全部回到成都,剿杀部队为了赏赐,往往在上功疏时夸大数字,甚至宣称屠杀了数千万人。

还有更多详细的记录,在此就不做赘述了,有些许不忍心,

另有文人缺名所著《纪事略》记载:“正月十六日剿杀起,至五月尽回成都,查验功数,男妇不下千余万。”

此后不久,张献忠在彭山江口大败于明军杨展,败退成都。五月,明总兵曾英进军成都,张献忠遂弃成都,向川北转移。

当时目击者沈荀蔚在《蜀难叙略》记载,由于受到进剿追击,张献忠乃毁成都:“王府数殿不能焚,灌以脂膏,乃就烬。盘龙石柱二,孟蜀时物也,裹纱数十层,浸油三日,一火而柱折。”

明朝遗民顾山贞所著的《滟滪囊》记载:

“晓谕远近居民,有不更者诛及一方,语言称谓避献忠二字。误犯者连坐。”

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于《明季南略》记载:

“献忠遂屠重庆,砍手三十余万人,流血有声。”

《蜀龟鉴》:“凡碑碣坊梁有大明、大顺等语,连坐十家,犯者不自知为何罪。”

特殊年代的特殊记载

所以综上所述,是为张献忠屠戮四川先民的历史事实确信无疑?您先别急,让我们换个角度继续思考。

·清军屠蜀记载

有一件历史背景知识为,顺治四年(1647年)春,清军和残存的农民军在蜀中相互攻杀,出现了“成都空,残民无主,强者为盗,聚众掠男女屠为脯。继以大疫,人又死,是后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凡五、六年乃定。”的局面。

清兵在败退至简州时“不分昼夜搜寻要粮,将人吊烧,有粮即放,无粮烧死……鞑子将彭玉峰烧得叫唤,竟烧死。”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对垒双方变成了满清军队与四川残存的农民军。

清军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还大量地以人为粮,顺治四年(1647年)十二月,清军总兵马化豹在《塘报》中说“战守叙府(宜宾)已八个月,叙属府县止傕(催)稻谷四十八石、粗米九石,何以聊生?嗷嗷待哺。所部官兵俱将骡马宰吃,日逐禀泣,难堪度日。凡捉获贼徒,未奉职令正法,三军即争剐相食。本职若敢妄言,难泯官兵之口。”

写下上述字句之时,省愚顿觉无言以对。

根据史料的记录,顺治六年(1649年),刑科给事中陈调元揭汇报入川清军将领乱杀无辜的情况:“不得已而动大兵剿之,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全城俱歼,或杀男留妇。”

顺治十六年(1659年)八月,高民瞻攻占成都,农民军南撤,清军“追至新津河,阵斩及溺死无算”。

吴三桂率军进驻川南后“骄横日甚,而部下尤淫杀不法”。至此清军才占领四川大部分地区。

在平定三藩时,清军也曾在四川、云南和江西屠杀平民:“剿洗,玉石难分,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白骨遍野,民无噍类。”

·西方记载

除了民间之于张献忠与清军都有可能先后是“屠蜀”这一动宾短语的主语之时,让我们看看西方传教士的著作,如何记录此事件。

西方传教士著作《圣教入川记》中记载张献忠“性情暴虐,每日均杀人。大西的官员本有900人,张献忠离开成都时还有700人,到他临死时只有25人”。当中亦有一些张献忠屠杀当地人的记载:

“计是日所杀妇女之数,按玛尔定历史家记载,已有四十万人之多!”

“残杀之后,成都为之一空。除少数官员外,别无居民。荒凉惨象,不忍瞩目。献忠剿灭成都后,命令各乡镇村民移居成都。”

“献贼之心,禽兽不如,闻如是哀求之言,不独无哀怜之意,反而厉声痛骂百姓私通敌人。随即纵马跃入人中,任马乱跳乱蹄……无人居住。一片荒凉惨象,非笔舌所能形容。

《圣教入川记》亦记载了在张献忠死后,传教士在逃跑途中被不通汉语的满族清军抢劫、攻击以及差点被杀死之事:

如今还能找到这本书籍

“……不幸已落入满兵之手。满兵见二位司铎虽著中国衣冠,然见其面目长髯,确系泰西之人,遂将二司铎之护发帽揭去,欲引往营棚。正行间,突来满兵二人,抽刀欲杀司铎。幸后又来一满兵操满洲语阻之,惟不知所言。 ……欲害司铎之二兵甫去,又来别一满兵,身着破服,一见司铎,即上前夺取司铎之服以为己有。二位司铎被逼,遂用华语向之曰:“我们不是中国人,是西国人,来此传教。未带军器,尔不必加害”云云。此满兵不通华语,以为司铎之言是辱骂之语,遂用箭刺利司铎之头,伤安司铎之臂,……二位司铎受伤后,幸被一兵引去见马队之军官。”

·阶段性小结

阅读完上面的字句后,各位对于“屠蜀”的主语是否有了自我的认知呢?

我们先不急着马上给出结论,让我们先仔细阅读一番省愚得来不易的上述史料,到底谁更有可能是“屠蜀”的元凶,我们下一辑继续为您讲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