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园常用教学方法(1)

 莫源秋论幼教 2023-07-08 发布于广西
一、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的定义
方法是完成任务、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是幼儿园为完成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所组织的教育活动中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主要取决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内容、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自身的素质本园的具体情况等。
过去,在旧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幼儿园只注重向幼儿传授知识,不注重创造条件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能力,上课、讲解、作业是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把幼儿置于被动的学习中状态下,严重地阻碍了幼儿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现在,随着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教育观、儿童观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幼儿教育一改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方法,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让幼儿多听、多看、多感知、多操作,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使幼儿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育收到良好效果。可见,教育内容、形式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当前,适应幼儿园新的教学模式所采取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指导法和间接指导法。
(一)直接指导法
直接指导法就是用言语、动作、情感的表达直接作用于幼儿,影响幼儿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言语指导、动作指导和情感指导三种。具体方法有口述法、直观法、观察法、练习法、游戏法和情感指导法。
1. 口述法
口述法也叫做言语指导法,它是用语言进行指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幼儿直接获得知识,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最为经常和最普遍的一种方法。
口述法的最大优点是,它不仅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便于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这种方法如果能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会取得更佳的教育效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bel)认为: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系统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因此,口授法只要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运用,就是一种主要的和基本的教学方法。口述法包括讲述、讲解、谈话、提示等多种形式。
讲述是指用语言叙述教学内容、教材;讲解是解释和说明材料、规定、要求等;谈话是指用提问、答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运用口述法应注意:
⑴教师的讲述和讲解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且要简明扼要、要突出重点,让幼儿听懂。讲述和讲解在教育活动中应用比较广泛,无论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离不开教师适当的讲述和讲解。向幼儿传授知识需要讲述,组织幼儿进行活动需要讲解。讲述和讲解有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⑵谈话必须在幼儿已具备某一方面知识和印象时才能进行。谈话的目的、要求和步骤必须明确。提什么问题要事先设计好,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步步深入的原则。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富有启发性,既要面向全体幼儿,又要照顾个别幼儿的水平。在幼儿回答问题时,应鼓励幼儿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谈话结束时,要对谈话的内容作出小结,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对幼儿在谈话中的优缺点要进行评议,以鼓励幼儿谈话的积极性。例如,在“三八”节主题教育活动中,为了使幼儿知道3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引导幼儿了解妈妈、阿姨等妇女的辛勤劳动与贡献,加强幼儿的情感教育,培养和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除了安排游戏、歌舞表演,庆祝会等系列活动外,可以运用晨间谈话方式,帮助幼儿了解有关“三八”节的知识,并组织幼儿积极参加庆祝“三八”节活动。
⑶教师组织讨论时,要引导幼儿自由发表看法,要围绕中心讨论,结束时由教师小结。
口述法可以是教师利用教具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直观法、游戏法、操作法等配合使用。
2. 直观法
直观法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配合讲述、讲解向幼儿显示实物、教具或者作示范性实验和表演,加以说明和印证所讲授的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幼儿直接获得感性知识,形成清晰的深刻的表象,便于理解和记忆;同时,还有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直观法包括演示、示范、范例等形式。演示是指教师向幼儿出示各种实物、教具、模型或做实验。示范就是通过教师自己的表演为幼儿提供榜样,示范本身也就是一种范例。范例是按教学要求提供给幼儿的一种可模仿的榜样,它是形象的、具体的。运用此方法应注意:
⑴演示和示范等要求正确、清楚,动作不要太快,要让全体幼儿都能看清楚。
⑵使用直观教具必须与语言指导紧密配合,边讲边做。这样既可防止幼儿注意力分散,也可弥补直观的某些不足。一般说,教师在使用演示前,先要加以必要的说明,指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在演示过程中,要及时提出问题,指引观察方向;在演示后要做好小结,引导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升华。例如,教幼儿画“菊花”时就可以采用此方法,并配以恰当的讲解。教师可边引导幼儿观察实物“菊花”,边用语言分析其特征,让幼儿明确菊花的形状、大小、颜色等,为幼儿作画奠定基础。
⑶教师的示范是幼儿掌握技能的主要方法。示范又分为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两种。在向幼儿传授儿歌、歌曲、舞蹈、绘画等内容时,教师应做完整的示范,使幼儿对要掌握的知识、动作、技巧有正确的完整的印象,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发现幼儿有缺点、错误和难点时,教师可再作分解示范,以帮助幼儿纠正错误和解决困难。示范可由教师示范,有时也可以让幼儿示范。示范对幼儿特别有效,它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活动当中,使用十分普遍。
3. 观察法
观察是有预期目的的感知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幼儿的观察是幼儿认识自然和社会、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感知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它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方法。
⑴引导幼儿观察的常用方法有如下六种:
①顺序观察法,是让幼儿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头到尾按步就班地观察某一物体的外形特征。这种有顺序的观察方法能使幼儿全面地、细致地观察物体的每一部分,不会有遗漏的地方。一般在观察动物时,适宜采用此法。比如观察熊猫,先观察头的形状及头上各器官,接着观察身体,四肢、尾巴,最后观察熊猫的习性,使幼儿得到对熊猫的完整印象。
②典型特征观察法。先引导幼儿观察最明显的特征,再过渡到一般的特征。这种方法能很快地激起幼儿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如让幼儿观察蝴蝶,幼儿首先注意的只是蝴蝶的翅膀和颜色,于是我们可以从这些典型的特征入手,首先观察蝴蝶的翅膀和颜色,再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头,触须、胸、腹和足。使幼儿从开始无意性的观察转向有意性的观察,从而对蝴蝶的总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③分解观察法,即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成几个部分,对各部分进行仔细观察,然后综合起来,了解全貌。这能培养幼儿对复杂事物的综合观察能力。如让幼儿观察客轮,可先看一下客轮的外形,然后将客轮分成船首、船身、船尾、客舱几个部分观察,搞清楚每个部分有些什么,起什么作用,再将所观察清楚的各部分综合起来,就能很好地了解客轮的全貌。
④比较观察法,即让幼儿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比较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培养幼儿辨别、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如区别鸭和鹅的不同点,同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又如种下两颗花籽,一颗在墒土好的盆里,另一颗在土壤干燥的盆里比较哪颗种子先发芽。幼苗长出后,一株肥水适宜,另一株缺少养料和水分,比较哪株长得健壮。诸如此类。使幼儿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的细小差别。
⑤追踪观察法,即让幼儿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如,为了弄清楚青蛙和蝌蚪的关系,可以养些小蝌蚪,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在追踪观察过程中,幼儿搞清了:蝌蚪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什么时候尾巴不见了?黑色的蝌蚪什么时候变成了一跳一跳的小青蛙?等问题。
⑥探索观察法。这是培养幼儿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化、原因、结果的方法;是引导幼儿走向科学的门户。如,探索观察水的三态变化。流动的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上升,在盖子上又结成水滴,水放入冰箱,又会结成冰,冰加热后再融化成水。让幼儿探索水的三态之间的关系和各态的特征以及它们如何转化,需要什么条件,从探究原因开始,直到导出正确的结论。
以上几种观察方法并不是孤立运用的,在指导幼儿观察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将它们配合运用,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⑵引导幼儿观察时,应注意:
①观察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观察的内容,提出观察要求,拟定观察计划;其次,要熟悉观察对象,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创造观察的条件,提供观察的对象。
②观察开始时,教师要向幼儿提出观察的目的,引起幼儿观察兴趣,引导幼儿自始至终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③观察过程中,教师应用语言与手势进行指导,教幼儿按顺序地观察和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同时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有意识地在观察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
④观察结束时,要总结幼儿观察的印象,让幼儿将观察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条理化。同时还应组织幼儿作观察记录,记下他们的感受、体验、发现与认识。记录的方式可采用笔录、磁带、绘画等多种方式进行。
⑤运用观察法时,应强化感官训练,让幼儿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应是这样。
4. 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的帮助、带领下,通过多次重复使幼儿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它是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和习惯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应用比较广泛。幼儿通过反复练习,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此外,在练习活动中,幼儿自然而然地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因此,这一方法能有助于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练习法应当注意:
⑴要有目的地反复练习,每次练习教师都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幼儿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纠幼儿的错误,不要让错误的东西重复,以免多次重复形成错误的习惯难以改正。
⑵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以保持幼儿对学习的兴趣,除了在各科教学中有练习外,可以组织专门的练习课,但重要的还是坚持在平时的各项活动中都进行,尤其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更需要在游戏,劳动,日常生活中,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练习,从而赶上全班的发展水平。
5. 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规则的游戏活动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深受幼儿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应用游戏法进行教学是幼儿园教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容易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在运用游戏法时应注意:
⑴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和创编不同形式的游戏,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对幼儿进行常识教育时,可利用图片开展“配对游戏”,使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认识水果、蔬菜、交通工具、服装等;又如,在小班进行基本动作训练时,可组织幼儿玩“小猫玩球”、“赶小鸡”等游戏,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⑶教师应重点指导幼儿遵守游戏的规则,完成既定的教学要求。
⑷在组织游戏活动时,由于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教师在指导方法上也应有所变化。例如,组织幼儿进行创造性游戏时,教师应事先为幼儿选择好适合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场所,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设备。在幼儿进行探索性活动时,要善于不加干涉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允许幼儿主动自由地探索。组织幼儿进行教学性游戏如由语言游戏、计算游戏、智力游戏、娱乐游戏、体育游戏等时,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选择游戏的形式,并确定游戏的主题、动作和游戏的规则等。在游戏开始时,就向幼儿交代游戏的规则和要求,并以对游戏的极大兴趣,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愿望。游戏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并督促幼儿遵守游戏的规则,发现错误应及时纠正,加强对个别幼儿的指导。游戏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对积极参与游戏的幼儿和有进步的幼儿进行表扬,并对游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要提醒幼儿在下次游戏中改正。组织教学性游戏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示范。
6.情感指导方法
情感指导是教师通过微笑、点头、赞成、反对、表扬、肯定、否定等情感的表达,与幼儿公开地交流情感,使幼儿的自我感觉良好,使他们能够自我肯定,心情愉快;即使是幼儿出现了不良行为,教师也可以采取情感指导的方法,如可以采用故意忽视,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