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山文学世相(十八)郭沫若与泰山

 刘传录说水浒 2023-07-08 发布于山东

郭沫若是我国现当代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考古学家。他一生到泰安数次,有着深深的泰山情结。他留下的泰山诗文熠熠生辉,对“风月无边”石刻的解读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19615月,69岁的郭沫若徒步登上泰山,并为泰山赋诗六首。走进岱庙,他写下了《在岱庙望泰山》:“磴道七千级,泰山不算高。只缘天下小,遂使仲尼骄。实事唯求是,登临岂惮劳。人功方峻极,绿化到山椒。”游览泰山脚下的普照寺,来到冯玉祥当年曾居住过的“菊林旧隐”时,郭沫若吟道:“前门关闭后门通,庭院植有大青松。一品大夫中间坐,惟有粗枝面朝东。”

从冯玉祥旧居出来,后院筛月亭旁,两株古老松树旁逸斜出,引起郭沫若的极大兴趣。据说这株松树是六朝时期栽种的,至今仍枝叶繁茂,充满青春的活力。郭沫若吟咏道:“六朝遗植尚憧憧,一品大夫应属公。吐出虬龙思后士,招来鸾凤诉苍穹。四山有石泉声绝,万里无云日照融。化作甘露均九域,千秋长愿颂年丰。”《咏普照寺六朝松》赋予了古松鲜活的生命和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

下山途中,郭沫若又转道游览了被历代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经石峪。经石峪上刻着“金刚经文”,虽经千年的风蚀雨剥,现仍存千余字,每字大50厘米,故称“经石峪大字”。郭沫若看着这巨石上遍布的大字,根据“世”字少一画的情况,初步推断这些大字是唐朝时期所书。他回京后几经考证,他认为北齐人所书的可能性较大,于是他写诗一首“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只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邮给泰安有关人员。后人考证,这样的判断是极为正确的。

郭沫若与泰山的渊源,最著名的当属解读“虫二”刻石。“虫二”刻石位于斗母宫附近的路边上。它是1899(光绪二十五年),济南的一位才子刘廷桂题刻的,目前是泰山72个著名景点之一。据说,刘廷桂邀请杭州的朋友去参观泰山时,朋友们谈起了杭州西湖边的“风月无边”亭的故事,受此启发,看到此处泰山风光秀丽、流水潺潺,刘廷桂写下了“虫二”二字,并令人刻在泰山上。1961年,中日文学专家参观泰山,饱览泰山无限风光。经过“虫二”石刻前,大家都对这两个字很感兴趣,但没人知道这两个字的内涵。正在这时,郭沫若站出来,微笑道:“此乃风月无边。”大家恍然大悟,连声称赞刻字绝妙。

郭沫若的泰山情结,让他对泰山文化的定位有了深入思考。19623,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东方主生,帝出乎震,于是泰山便威灵赫赫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封禅,也就是对泰山朝拜,比帝王都还要高一等,因而谁也不敢藐视泰山了……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