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 手,纸船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7-08 发布于河南

月在天上,船在海上,

他两只手捧住面孔,躲在摆舵的黑暗地方。

他怕见月儿眨眼,

海儿掀浪,

引他看水天接处的故乡。但他却想到了

石榴花开得鲜明的井旁,那人儿正架竹子,晒她的青布衣裳。

【作意】

写水手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作法】

首节前两行写景物,后两行写人物,是实写。通过美景和躲在黑暗中的水手构成一个引人思索的画面。次节前三行写水手的思乡之情,末四行融情入景,虽是想象中的景,却是明朗美丽的画面。

【鉴赏】

月夜是美的,海上的月夜更美,何况还有浮游在海上的船呢,这本身就是一幅引人入胜的图画。作者用笔极简炼,只用“月在天上,船在海上”,写出了远景和近景。

而船上的人却对美景无动于衷,不但有意躲在黑暗之处,而且还用手捧住面孔,不愿看月,也不愿看海,和美景造成强烈的反差。

原来他是月光和海浪把他的目光引到水天相接之处,那儿是他的故乡。他怕看故乡,哪怕在遥远的海上也怕看上一眼。但他又禁不住要想故乡。双手可以捧住面孔,却掩盖不了思乡之情。

故乡的一切都是值得怀念的,但作者只选取最有特征的景:“石榴花开得鮮明的井旁”;最令人思念的人:在竹竿上晒青布衣裳的“那人儿”。这是一副多么明丽而又朴素,多么有乡土味和生活气息的图画。这想象中的鮮明的图画和现实中的在暗处沉思的黯淡的图画又构成强烈的反差,从中传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本诗用有韵的自由体,韵律自然而不呆滞,遣辞自由而不散漫,着重抒情又注意诗的形象化,层次分明又不显得单调。

【补充说明】

刘延陵是中国第一本新诗刊物《诗》的主要编辑之一,本诗最初就发表在该刊一卷一期上(1922年1月)。后收入《雪朝》时有两处改动:“海儿掀浪”原作“海儿微笑”,“却想到了”原作“却终归想到”。后来流传的都是改定稿。但细加比较,“掀浪”在音韵的协调上比“微笑”好,但就内容说,“微笑”与前一行“眨眼”更相配。“想到了”更有白话味儿,“终归想到”却暗示想得很多很多。可见改诗也不易,常常是有得有失的。

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作意】

写对母亲的爱和离别的悲哀。

【作法】

首节从爱惜纸写到叠纸船,一只一只纸船被抛下海去。次节写纸船经不住风吹浪打,但诗人仍每天不灰心的叠着。末节点明诗人的希望,能有一只小船载着女儿的至爱进入母亲的梦中。

【鉴赏】

作者于1923年赴美国威尔斯利大学读书,本诗作于太平洋旅次。

一张纸是至轻之物,而首句却以“从不肯妄弃一张纸”这一认识的反差来引起悬念。为什么呢?原来是用它来叠成纸船。船是能在海上航行的,纸船呢?纸船当然是不行的,风一吹就卷走了,浪一打就湿了。

而诗人却“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希望能有一只去到诗人所思念的地方。明明是不可能的事,仍然要执着地去做,这是感情的执着,爱的执着。

原来,诗人希望有一只纸船能进入母亲的梦境,不写女儿入梦,而写女儿含泪叠的纸船入梦,能更深刻地写出女儿时时刻刻、在每一件小事上都怀念着母亲,更形象地写出“至爱”的感情。而且,梦中的小白船,也是一个很美的形象。

女儿离家已万水千山了,仍希望归去,希望纸船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于无可奈何之中寄寓着对亲人的深情。

【补充说明】

冰心以《繁星》和《春水》中那些晶莹纯净、清新隽永的小诗,为新诗初期的小诗运动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她自述当时并未“立意做诗”,但真情的自然流露,天然音韵的不经意把握在女性的柔婉中包含着时代的意蕴,正是她的诗的特色,从本诗中也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