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规则与伦理-网络舆论的表达边界

 一中大语文 2023-07-08 发布于福建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成为舆论表达的新平台。网络舆论为公众更直接地参与社会事务、政府决策提供了可能性,是民主协商的重要渠道。然而,目前的网络舆论表达中存在着浓厚的宣泄色彩、语言暴力、网络谣言、极端观点等诸多表达失范现象。这些失范的网络舆论表达伤害了网络舆论环境,破坏了理性网络舆论的生成,更为严重的是或许会导致现实社会的舆论危机。

当前针对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的管理主要是技术性底线管理,常采用删除、屏蔽、设置敏感词等管理办法对超越底线的内容进行控制和封堵。技术性管理明确规定了网络舆论表达底线,为网络舆论表达设置了警戒线和雷区。然而,技术性底线管理并无力改变大多数的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现状。基于网络公共空间的特征,确立网络舆论的表达边界,是从根本上遏制网络舆论表达失范、形成有序和理性的虚拟公共空间的必由之路。

要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规则秩序。现实公共空间的表达行为较大程度上受到舆论压力和道德评价的制约,表达主体对自身的表达行为有所规制,伦理与道德是规范表达主体表达行为的最主要因素。网络空间是虚拟公共空间,身体不在场的舆论表达主体很难感知舆论压力和直面的道德评价,伦理与道德很难起到原有的作用。一是现存的伦理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律型的舆论压力为主,匿名性的网络舆论表达使得个体摆脱了在场的舆论压力和道德说教,个人的自我约束会降低;二是网络空间的时空分离性使得表达者身体处于私人空间,交往与互动产生于公共空间,这种分离性模糊了表达者的公共意识,表达主体很容易将其理解为私人空间的私人表达而非公共空间的公共表达。网络公共空间的舆论表达行为仅仅依靠伦理与道德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依靠规则来规范网络舆论主体的表达行为,形成有序的空间。

首先,制订网络舆论的表达规则。在保证网络舆论主体自由表达观点的同时,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不危害公共利益,遏制失范的表达行为,需要构建一种与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相对应的表达规则,保证网络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其次,建立网络舆论表达道德评价规则与监督机制。运用相关的网络技术对网络舆论表达主体的表达行为进行道德监督和道德评价,促使网络舆论表达主体选择社会价值观所能接受的表达行为,增强网络舆论表达主体遵守规则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订完备的网络舆论表达法规体系,对严重失范的网络舆论表达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要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伦理秩序。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和行为秩序。伦理在网民的舆论表达行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伦理的规制作用在于内化的伦理边界的形成。伦理边界形成普遍的约束力,就会成为网络舆论表达秩序向好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网络舆论表达伦理中,传统的伦理的作用消失殆尽,新的表达伦理尚未形成,网络公共空间就不可能是有序而理性的空间,网络舆论表达就沦为失范的表达。构建与网络空间相对应的网络伦理规范,形成伦理边界,才能保障网络公共空间的有序发展。

首先,形成网络舆论表达伦理规范。根据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的现实境况,制订专项的网络舆论表达伦理规范,例如网络文明表达规范等等。其次,促进内化的网络舆论表达伦理的形成。要倡导并促进以“慎独”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机制的形成,以此来形成网络舆论表达主体的自律框架,形成自律意识,进而使公众理性地表达并自觉抵制失范的舆论表达行为。传统的公共空间也注重“慎独”的作用,但更为起作用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和舆论压力。网络空间的匿名性、时空分离性使得直面的道德评价难以进行,使得在传统公共空间中居于次要位置的“慎独”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居于主导地位。以“慎独”为核心树立网络舆论表达主体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操,形成道德自律来维系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环境,使网络舆论表达主体在匿名表达和时空分离的无人监督情境下做到理性的表达。也要建立以“省己”“修己”为辅助的道德自律。在“省己”和“修己”的道德指引下,网络舆论表达主体能够不断地反省自我、修正自我。“省己”和“修己”对于网络舆论表达主体也具有普适性意义,对于不同程度的表达失范都具有规避意义。

网络舆论表达在舆论表达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表达方式、社会效果和影响范围上都有重大的突破。网络舆论表达在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失范的舆论表达使网络沦为失范的无序而没有理性的空间,消解了优势。当下需要尽快确立的是规则边界,即表达规则、道德评价规则与监督机制及相对应的法律机制,以此来形成有序的网络表达秩序。从长期来看更为重要的则是伦理边界的形成,即表达伦理与表达伦理规范的形成,以内化的边界来指引表达行为,将会使有序表达走向自觉。

(摘编自秦雪冰《规则与伦理:网络舆论的表达边界》)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舆论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又存在诸多表达失范现象;失范的网络舆论表达可能会导致现实社会的舆论危机。

B.技术性底线管理虽然能控制和封堵超越底线的网络舆论表达内容,规定网络舆论表达底线,但仍不能改变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现状。

C.伦理在网民舆论表达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形成内化的伦理边界产生普遍约束力,这也是网络舆论表达秩序向好的重要因素。

D.当下需尽快确立规则边界,形成有序的网络表达秩序;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形成伦理边界,以指引表达行为从有序走向自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特征和舆论表达主体身体不在场的特点,使伦理与道德很难在网络公共空间发挥原有的规范作用。

B.一种能保证网络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网络舆论表达规则,要既能保证网络舆论主体自由表达观点,又不危害公共利益。

C.制定网络舆论表达道德评价规则、监督机制和完备的法规体系,可以对严重失范的网络舆论表达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D.即使失范的舆论表达使网络沦为无序而没有理性的空间,也不能否定网络舆论表达在舆论表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心理学家帕特里夏·华莱士曾言:“一旦人们相信自己的行为不会被追到个人头上,他们就会变得不那么受社会习俗和戒律的约束。”

B.思想家洛克曾说:“真理不是靠法律教诲的,也不需要强力将它带入人们的心灵里。而谬误倒的确是借助于外力的支持和救助传播开来的。”

C.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D.新闻学家诺埃勒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会积极参与受到赞同的观点,某一观点无人或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

4.作者在论证“要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规则秩序”的观点时,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简要分析。(4分)

5.网络舆论表达常出现“负面偏好”现象,表达主体不管事件真相,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负面评价乃至恶评,甚至作出无视法律法规的网络表达。网络舆论表达主体应如何规避这种现象?请结合文本提出合理建议。(6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但仍不能改变网络舆论表达失范现状”错。

2.C [解析]“网络舆论表达道德评价规则、监督机制”不能进行法律制裁。

3.A [解析]B 项说的是真理和谬误,C项强调的是道德标准,D 项说的是积极参与受到赞同的观点,都不能证明第三段观点。

4.①先从两个方面论证了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规则秩序的原因(必要性);②然后论述确立以边界为导向的规则秩序的三种方法。

【评分标准】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5.①网络舆论表达主体要遵守以边界为导向的规则秩序和伦理秩序;②网络舆论 表达主体要以“慎独”为核心树立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操,形成道德自律,做到理性表达;

③网络舆论表达主体要通过“省己”和“修己”不断反省自我、修正自我。

【评分标准】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