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里的“寒气”指什么?怎么分辨自己是不是寒气重?邪、伤寒、恶寒、中寒、畏寒、外寒、内寒各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表现?

 咸鱼片 2023-07-08 发布于广东
经常胃不舒服,一直有腹胀的感觉,感觉饿,却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勉强吃一点儿就感觉腹胀,觉得有气胀在里面,无法通气;还常常手脚冰凉,畏寒怕冷?一旦气温下降就会出现关节疼痛?面色看起来比较暗,甚至发青.......
如果符合以上情况,那么很可能你的身体有寒气了!
那么什么是寒呢
首先,寒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在中医里,寒是指寒气,具有寒冷的主气,跟冬季有关,冬季气候寒冷,阳气潜藏,阴气最盛,在五行中属水,与人体的肾脏对应,所以中医有“寒气通于肾”之说,也称冬季为寒水当令的季节。故以寒水并称。
寒水也是冬季的主要致病因素,所以冬季多寒病。《说文》说“寒者,冷也”。寒的甲骨文字形尚未发现,下图这个图片是寒的金文字形,描述的是人蜷曲在室内,脚底下踩着冰,四周以草避寒,形象地描述了冷的状态。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这个字行来表达寒的意思。
中医认为,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因素,寒就是六气之一,是一种自然气候。
六气的正常运行,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这种气候本身不会致病,对人造成坏的影响;若六气太过或不及,气候异常,急剧变化,超出人体协调能力,即气候学上所言之灾害性天气,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简而言之,寒是正常气候因素,寒邪则是一种病因病机,多发于冬季。
但是,如果其他季节,由于气温骤降,防寒保温不够,人体也会受到寒邪入侵而生病。现在夏天尤其多,比如吹空调。
在中医里,寒邪分为伤寒与中寒,一般如果体表被寒邪伤到,叫伤寒;如果您咕咚咕咚喝了几瓶冰啤酒,直接把脏腑给冰住了,这叫中寒。
而且,感受寒邪的途径也很多,比如淋雨、下水着凉、衣服单薄、露宿、吹空调、饮食冷等。
那么,寒邪都有哪些特点呢?
寒气对人体的损害主要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下面分别来看一下。
● 寒易伤阳,身体寒象明显
寒气是一种阴邪,最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何谓阳气?《黄帝内经》中的解释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可以理解为:人体的阳气,就好比自然界中的太阳一样重要。(关于阳气的话题,前面我们有专门探讨。)
太阳给地球万物提供热量,是万物生长的动力来源,而阳气则是人体细胞生长、代谢、繁殖、工作的能量来源。人作为生命体之一,也需要阳气的温煦,人正常的生命活动都需要阳气的推动。
寒气入侵人体后,体内的阳气就会奋起抵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如果寒气亢盛,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气,反而被寒气损伤,就会造成温煦的能量不足,人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恶寒怕冷、怕风,风一吹就打喷嚏、打寒战,这在中医里称为“伤寒”,是寒邪束表导致的。如果寒气透过体表,直接损伤了脾、胃、肺、心、肾等脏腑的阳气,那么,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就会减退,使身体局部出现明显的寒象,比如脘腹冷痛、腹泻、精神萎靡、手脚冰、脉微细等,在中医里称为“中寒”。所以,那些一到冬天就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的朋友们,基本上都是阳气不足造成的。这种阳气因消耗或受损而导致不足的情况,中医称之为“阳虚”
阳虚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我们先来看看自然界“阳虚”会发生什么。
自然界的阳虚,就是冬天。冬天的最大特点就是,日照时间变短,气温下降,草木凋零,万物潜藏。
人体阳虚也是一样。
由于热能不足,所以各细胞的生长、代谢、工作都处于迟缓甚至停滞状态。细胞一“冬眠”,脏腑就无法完成其应有的生理功能。[插图]所以,人体阳虚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各脏腑功能低下。具体的症状有:畏寒怕冷、神疲乏力、抵抗力低下、食欲减退、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小便频数、大便稀溏、精神不振、头晕健忘、声低懒言、面色苍白、脉象细弱等等。
注意啦!中医里的畏寒和恶寒是有区别的:如果你感到怕冷,但多加件衣服,多盖床被子,或者加个电热毯就能有所缓解,那就是畏寒,说明你可能阳气亏虚了;如果这些措施都不见效,加了衣物还是冷,还伴有发热、寒战,那就是恶寒,多是外来邪气侵袭人体,邪气在表的反映。
●  寒性凝滞,身体出现肿、痛、堵
寒气有凝滞的特点,“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之气血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阳气的温煦和推动。寒邪具有凝结、阻滞不通的特性,就像寒冬时节水遇冷会结冰一样,人体的经脉气血在受到寒气的侵袭时,也会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侵犯人体往往会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从而出现头痛、肩颈痛、心胸痛、胃痛、胁肋痛、腹痛、腰腿痛等各种疼痛症状,以及客肺、心脉受阻、寒凝胞宫等证。而且这些疼痛遇到温热会减弱,遇到寒冷会加重。
寒气引起气血瘀滞过久,还会形成有形的肿块。所以,以堵塞、疼痛、肿为主症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寒气引起的,比如颈椎病、肩周炎、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各类肿瘤、冠心病、中风、风湿病、水肿,以及女性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等,大多都与寒气有关。
痹症中的寒痹,寒邪偏胜,故关节疼痛剧烈,因而又称为“痛痹”。寒邪侵犯中焦、下焦,则可见脘腹冷痛,甚或绞痛。这类疼痛的特点是遇寒加重,得热减轻。可见寒邪致病多有疼痛的症状,《素问·痹论》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  寒性收引,毛窍闭塞、筋脉收缩拘急
寒气有收引的特性,“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缩、牵引的特性,故寒邪侵袭人体可表现为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的致病特点。《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即是经络、血脉收引之意。当寒气侵袭人体的时候,人体的气机就会收敛,皮肤毛孔、腠理闭塞,卫阳被遏不得宣泄,人体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恶寒发热、怕冷、无汗,中医上称为“风寒束表”,像风寒感冒就属于这种情况。
寒气侵袭经络筋脉,使其收缩而挛急,比如有些女性腿脚受凉了,腿或脚趾就会抽筋,或者发生静脉曲张,这就是寒气的收引特性导致的。
寒气侵袭经络筋脉,使其收缩而挛急,比如有些女性腿脚受凉了,腿或脚趾就会抽筋,或者发生静脉曲张,这就是寒气的收引特性导致的。
寒气侵袭人体的经络关节,会使关节处的筋脉收缩拘急,出现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身体僵硬,不能自主行动等症状,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腰椎病等疾病,都与寒气密切相关。
人一旦受了寒邪,就容易造成拘挛(指筋骨拘急挛缩,肢节屈伸不利)。对于寒邪的调理,就是寒则温之。在这个领域,中医的火神派理论(以注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很有建树。
外寒和内寒如何鉴别
由于引起寒证的病因、病机不同,临床上有外寒和内寒之分,所以辨寒证时,必须注意外寒和内寒的鉴别。关于外寒,前面已经讲过了,有伤寒和中寒之分,这里不再重复,重点介绍一下内寒,以及内寒与外寒的区别和联系。

什么是内寒,其临床特征是什么

内寒其实就是指寒从中生,多是由于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而导致的,主要是心、脾、肾阳气衰微,其中又以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因此,脾肾阳气虚衰,则温煦失职,人体就容易出现虚寒之象。
综上所述,内寒的临床特点可总结为冷、白、稀、静、润,其中“冷”为最基本的特征。
冷:畏寒、四肢不温、手脚冰凉等。
白:面色苍白、舌淡苔白。
稀: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清稀,如痰液稀白、小便清长、大便稀薄等。
静:精神不振,喜静,喜卧,萎靡懒动等。
润:舌润,口不渴。
外寒和内寒的区别和联系
寒气侵犯人体,虽然有表里内外、经络脏腑的差异,但其临床表现都有明显的寒象,所以,外寒和内寒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外寒与内寒的区别在于:外寒以寒为主,且多与风邪、湿邪等合并为病,或可因寒邪伤阳而伴有虚象,但仍以寒为主;内寒的特点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也就是说虚象比寒象更为显著。
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阳虚内寒的人,容易感受外寒,而外受寒邪侵体,积久不散,又能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内寒。
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把寒当小事,要防寒防冷,做好保护工作。因为寒气是许多疾病产生的根源。如果寒气久存于体内,耗伤阳气,对于男性,会引起阳痿、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障碍;对于女性,会影响月经甚至生育,更年期后还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等疾病。
那么,人体的“寒气”是怎么来的呢?
保暖不够,让寒气有机可乘
寒为冬季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防寒保暖不够,人体常易感受寒邪。另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没有采取保暖措施,人体也会感受寒邪。现代人不良的生活习惯也让寒气有了可乘之机,如夏季从室外高温处突然进入室内有空调的低温环境,会马上感觉发冷,一天数次冷热骤变会引起暑天受寒,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阴暑病。
还有一些女性爱美,为了性感,穿的少,不恰当,也会导致寒气入侵。
短裙,露脐装,露背装……确实够性感,但是也冻人,而且露的几个部位都是女性身体最容易受寒的位置。肩关节、膝关节就不用说了,这都是人体薄弱之处,最受不得风寒。更重要的是颈背和腰腹,小腹为元气的中心,身之重地,腰为肾之府,颈背属于一身阳经之总管——督脉的位置,这些地方露着,寒气容易找上你。所以,女性穿衣要适当,既要大方得体,又要保暖,尤其要把腰腹颈背保护好。
●  过食寒凉会损伤人的阳气
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体的新陈代谢也要依靠阳气。阳气不足几乎成了现代人的通病,这不仅有上面说到的生活习惯等原因,还有平时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过食生冷、寒凉食物,如冰激凌、海鲜、冰镇凉菜、冰镇水果等;或在寒冷的冬天吃西瓜、喝冰镇饮料等,更有甚者早上起来也是一大杯冰水。很多人一进家门,就冲到冰箱面前,拿出冰西瓜、冰饮料、冰水,灌上一大口,才觉得凉快、痛快。但是,在那一时的痛快之中,吃进身体的每一口冰凉都是直接伤胃的。有些人喝了冰凉的饮料后,会立即胃痛、腹痛,甚至拉肚子,就是寒邪伤了肠胃导致的。如果长期饮用冰冷的饮料或者吃寒凉的食物,寒气积聚在身体里,损伤阳气,此消彼长,导致脾胃虚寒,一吃凉的东西就不舒服,各种肠胃病就会纷至沓来。
另外,有一些食物,本身的温度并不像冰块、冷饮一样低,但却是凉性的,比如螃蟹、梨、西瓜等,吃多了,同样会引起脾胃虚寒。总之,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痛快,丢掉了一生的健康。
●  身体犯懒,寒气自生
动为阳,静为阴,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常运动,气血才能不瘀不堵,身体各方面运转正常,当然就不会生寒了。而很多女性最缺的就是这个“动”,在家歇着,奉行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的原则,让自己好好养着;出门更是能骑车绝不走路,能坐车绝不骑车,上下楼也要尽量坐电梯;上班一坐坐一天,总不动,气血运行就弱,体力就会下降,内脏功能减弱,则寒从内生。
因此,建议朋友们都动起来,即使没有专门的时间做运动,也应每隔1~2小时从座位上站起来,活动一下,让周身的气血运行起来,气血充足,从而避免寒邪的侵犯。
●  外寒内寒相互影响
寒有外寒和内寒之分。外寒分为两种:寒邪外袭,伤于肌表,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失去温煦的病理反映。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染外寒,而外来寒邪侵入机体,积久不散,又常能损及人体阳气,导致内寒。因此,人体为病多见内外寒邪相合致病,治病亦当内补体内阳气不足,外祛在表之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