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兰州家长 2023-07-09 发布于甘肃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但也是中国军民奋起反抗,全民族抗战的开始,那么从事变的发生到全民族抗战的形成,这中间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隐秘细节呢?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1937年7月8日清晨,也就是卢沟桥事变爆发几个小时之后,一封来自北平的特级电报摆在了蒋介石面前,电报是北平市长秦德纯发来的,内容就是汇报卢沟桥事变,而面对突发的事变,在蒋介石当天的日记里用了几串问号,留下了他当时的思虑。“彼将乘我准备未完成之时使我屈服乎?”“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倭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时乎?”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从这几个“乎”字就可以看得出来蒋介石当时的心态很犹疑,因为当时他搞不清楚日军的真正意图,当然同日记中表现出来的犹疑相比,蒋介石在发给部下的电报当中还是保持了该有的镇定。蒋介石给第29军军长宋哲元发去指示:宛平城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此间已随时准备增援。随后蒋介石又给第26路军总指挥孙连仲发去电报,要求他由平汉铁路发两个师向石家庄和保定集结,同时命令第40军和第84师开赴石家庄做好应战准备。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蒋介石做出这样的安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叫“不屈服,不扩大,不求战,必抗战”。但是他的这个对日方针也说明在是否抗战的这个问题上,当时蒋介石是犹豫不决甚至对“七七事变”还抱有和平解决的幻想,然而就在蒋介石犹豫不定的时候,从陕北延安却传来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声疾呼。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延安,中共中央迅速向全国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同时通电以最紧迫的言辞再次向蒋介石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呼吁,不仅如此就在同一天,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我党我军的领导人联名电报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在国民政府领导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同时他们还致电国民党军北平第29军军长宋哲元、天津第38师师长张自忠、张家口第143师师长刘汝明、保定第37师师长冯治安,请他们策鼓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冯治安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刘汝明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张自忠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宋哲元

这是“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正好在延安的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拍下的画面,在他的镜头里延安虽然地处偏僻,但是这里到处张贴着的都是“拥护29军抵抗日本强盗”以及鼓动抗日相关的标语和宣传画,而从延安发出的通电也很快激起了全国的奋起相应。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按说日军既然是蓄意挑起战争,侵占华北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日本人肯定不会轻易放手的,然而事情的发展却看似有点出人意料。7月8日的晚上,就在中国军队积极部署兵力的时候,日方突然扭转态度说“失踪士兵”业已归队,一切都属于误会,希望和平解决。

那么怎么和平解决?7月9日凌晨,中方谈判代表,北平市长秦德纯和日方代表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几经交涉达成了三条口头协议:一、双方立即停止射击。二、各回原房。三、由中国保安队接任宛平城内防务。日本人怎么突然要求停战呢?

话说蒋介石听到汇报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可是“事出反常必有妖”,事情怎么会那么简单呢?在协议达成之后,在7月9日的上午5点,保安队遭遇了围城日军的射击,当场造成一死两伤,当时这个冀北保安队为了息事宁人也没有进行还击,在早晨6时宛平城又遭到日军的炮击。日军的出尔反尔使得本该在早上就完成的接防直到天黑才结束。然而怪事还没完,因为接防出现变故,7月10日谈判继续,而这次日方代表就不再是第一天的那种态度了,他们胡搅蛮缠甚至提出卢沟桥附近、永定河左岸不得驻扎中国军队的无理要求,中方代表寸步不让,结果双方唇枪舌剑谈了半天也达不成协议。而就在这种情况下荒谬的一幕又出现了,日本代表说要出去一下,结果一去就没回来。既然提出谈判的是日方,为什么日方就没有一点诚意呢?

答案是日本人从来就没有诚意。原来“卢沟桥事变”爆发之时在北平驻防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旗下有步兵师、骑兵师、特务旅、保安旅外加直属教导团和几个保安队,总兵力达到了十万人,而日本当时在北平一带的“中国驻屯军”只有5700多人,在兵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日本人当然不敢贸然把事态扩大。然而中方代表不知道就在所谓的和谈的过程中,大批的增援日军携带着坦克、火炮正从天津、通州、古北口等地火速向北平开来。和谈只是日军放出的烟雾弹,扰乱接防,谈判当中胡搅蛮缠只不过是他们在为部队增援拖延时间,这就是日本人的狡猾之处。而让人痛心的是华北上空已是战云密布,国民党当局却还是浑然不知。

而远在陕北延安的毛泽东却早已是看穿了日本人的伎俩,7月13日毛泽东在一份关于抗战总方针的题词中写道“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保卫全国,同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打到底,一切动摇游移和消极不努力都是要不得的。”两天后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将一份《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了国民党。这份宣言提出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眼光和胸襟。面对敌人的狡猾没有丝毫的犹疑,民族危亡时刻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感召之下,抗日救亡的声音迅速响彻全国。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那些天各大报刊纷纷刊出激昂的爱国言论,大量的后援会、慰问团被有力的组织起来,文化宣传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这里咱们重点说一首著名歌曲《大刀进行曲》,这首歌曲是我党的优秀战士麦新写的,当时麦新还只是上海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他在看到第29军大刀队英勇抗日的新闻之后,心潮澎湃夜不能寐,奋笔写下了这首经典的时代强音,很快这首歌曲一经问世便因为爆发出了中国人久被压抑的愤怒迅速唱遍全国。

当时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唱着这首歌参军入伍,奔向抗日前线。当时在共产党的号召之下,在国民党内部抗日力量的持续推动之下,全国民众的抗日呼声是日益高涨。而让人欣喜的是这种呼声迅速凝结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开始让国民党高层对抗日的态度有了转变。

这个时候蒋介石的抗日态度是越来越坚定,从开始比较暧昧、软弱退让到逐渐明确抗日。1937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再次发表宣言,向全国发出呼吁,大家紧密的联合起来、紧急动员起来,拼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去求得我们民族的最后胜利。至此,全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抗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然而就在全民族联合抗日的大势刚刚形成的时候,古都北平却陷入了极度的危机之中,前面说了日本人假意和谈是为了增兵拖延时间,而因为对和谈抱有幻想以及对日本的一味退让,中国守军竟然眼睁睁地错过了北平反击的大好良机,到了7月20日,当日本调集的增援部队在预定的进攻地点完成集结,后面的情况不用想都知道了。7月26日日军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之下击溃中国守军,攻占廊坊车站。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日军占领了廊坊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随时随地向华北派兵,同一天日军以演习部队回城的名义大举增兵北平城,至此,地处北平南郊的南苑兵营成为了北平的最后防线。7月27日,北平守将29军军长宋哲元预感不妙,临时将军部从南苑移到了北平城内,他亲自坐镇北平然后将南苑交给了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由他们率领7000多官兵在那里驻守。佟麟阁,西北军出身,当年冯玉祥最喜爱的部下之一,也是宋哲元最信任的副手,长城抗战喜峰口大捷他功不可没。赵登禹,宋哲元最喜爱的虎将,喜峰口战役的时候身为旅长的赵登禹亲率大刀队夜袭敌营,成就了一段传奇。让他们俩一同驻守南苑宋哲元是压上了守护北平的全部希望。

7月28日凌晨六点,日军果然对南苑动手了,只不过宋哲元只算到了大概的时间却没有算到日军动手的方式。日军从天津机场起飞了40多架战机先对南苑兵营进行了轮番轰炸,而南苑是建在平原上的军营,无险可守,虽然构筑了防御工事,但是在飞机猛烈地轰炸中很快就被夷为了平地,随后在飞机和炮火的支援之下,日军出动了3000人的地面部队开始向南苑核心区域轮番冲锋,从拂晓到午后,仅仅半天时间南苑守军便伤亡过半。副军长佟麟阁也腿部受伤,当时身边的人要把他送回北平城,可是他坚决不走,他说如果我要走,我早就走了。的确,战斗开始前佟麟阁原本可以和主力部队一起退守城内,但是他主动选择了驻守南苑,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天他给夫人写了一封家信,信中写道:大敌当前,此移孝作忠之时我不能亲奉汤药,请代供子职,孝敬双亲。在南苑战役中,佟麟阁沉着指挥,几次击退日军的疯狂进攻,然而不料想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日军飞机丢下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佟麟阁壮烈牺牲。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佟麟阁

南苑阵地失守之后,132师师长赵登禹接到指令率部后撤,当时他和撤退的将士一共搭乘三辆汽车,却不料因为汉奸叛徒的出卖,他们途径大红门附近的田螺庄时遭遇了日军的埋伏。话说当时生死关头,赵登禹决定搏一把率领三辆汽车排成“品”字形冲向日军阵地,然而车在行驶当中轧到了一匹战死的马,根据日方记录,赵登禹牺牲时前额和胸部有多处弹孔,后来人们在高粱地里找到了他的遗体,但是为了防止敌人汉奸的破坏,没敢把他的灵柩下葬而是藏在寺庙之中,直到抗战胜利之后赵登禹的灵柩才被迁至卢沟桥安葬,就这样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最终留在了他为之奋斗的地方,守护者他挚爱的国家。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南苑失利之后,北平失守已经毫无悬念了。1937年7月28日晚,眼见寡不敌众,宋哲元只好率领第29军残部向保定方向撤离,至此北平门户洞开。第二天日军对天津发动猛攻,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天津市区很快被炸成了废墟,驻守天津的第29军第38师伤亡过半不得不撤出天津,天津沦陷。而8月8日那天随着日军开进北平,华北平津两座重镇全部落入日本人之手。消息传出,举国震惊,所有的中华儿女心头不免蒙上一层阴影。很多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沦陷下去还有什么力量可以挽救中国之危亡呢?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其实当时中国人不知道关于这个问题,日本人早有研究,1936年在“西安事变”之前,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做的一份秘密报告,名叫《日本松室少将最近对关东军的秘密情报》,情报里专门有一部分内容是针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别看共产党和红军现在不占优势,此种红军实力雄厚,战斗力强大,其苦干精神为近代军队所难能,其思想极能浸澈民心。没想到1936年处在偏远延安的红军竟然引起了这个日本特务的注意,而且他还能看得出来红军和其他军阀那些部队不一样,不得不说此人的眼光实在老辣,更让人意外的是在情报当中这个日本特务还特别强调了一点,要严防国民政府实力军阀与这支军队联合,只是这个日本特务的想法只不过是痴心妄想而已。

因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没有谁能够撼动我们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的决心。众所周知,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设立总指挥部,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也就在同一天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为中国抗战带来了新的局面,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被迅速点燃,学生、工人以及全国各界纷纷组建抗日救亡团体,海外华侨也积极地捐款捐物,组建战地服务团、决死队、救护队投身抗日行列。当然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怎么样才能够在战场上打败他们更是八路军首要面临的考验。1937年9月中旬的一天,日军将领板垣征四郎正率领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辎重联队以及第21旅团主力向位于山西繁峙、灵丘交界处的平型关进发。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坂垣征四郎

平型关是山西北部和中部一个连接的过渡地带,如果越过了平型关、越过了内长城,那么整个山西中部和南部就失去了屏障,无险可守,大半个中国就被日军从侧翼包围了,所以山西战场非常重要。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为此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派重兵把守关口,坚决阻止日军向内长城的进攻。为配合作战,朱德、彭德怀于9月23日致电八路军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的敌人,115师的装备主要是步枪、手榴弹,机枪都很少而且子弹也很少,这样的劣势装备要对付日军必须要选择优势地理地形。

当时八路军115师就选在了老爷庙这个地方,提前设好了埋伏。9月25日清晨,嚣张的日本鬼子进入了埋伏圈,一声号令战斗打响,当时八路军利用有利地形对日军发起猛烈进攻同时对陷入混乱的日军采用分割包围的战术,等日军判明形势试图争夺高地的时候,双方随即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白刃战,当时115师的战士们浴血拼搏,排长牺牲了班长顶替,班长牺牲了战士接上,就这样前赴后继,奋勇杀敌,直到获取胜利。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战役之后,根据洛川会议的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着重向敌后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不久八路军在五台山、晋西北、大青山、山东、华中等地陆续开辟出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民兵等群众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了,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救治伤员、掩护部队,成为了人民军队抗日的坚强后盾,而正是在全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精诚团结之下,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深度解析七七事变(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