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辨别草莓细菌性叶斑病

 沐源农夫 2023-07-09 发布于河南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为黄单孢杆菌属细菌性草莓黄单孢杆菌,这种病菌一般在种苗,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该病菌能通过繁殖材料、种苗、土壤、病残体等传播。对于草莓来说,如果母株感病,子苗也很有可能带菌,田间有发病病株的情况下,病菌会通过雨水,灌溉,伤口侵染等方式来传染。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属高温、高湿病害,发病温度15-30℃,发病最佳适温度28℃。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分为两种类型。作为细菌性病害,草莓细菌性叶斑病也具有细菌性病害的典型症状,即发病迅速透光明显,有菌脓。Ⅰ类急性型,一般气温高、湿度大的7-8月份发生较多,一般叶片感染,叶片有规则性红褐色病斑,不侵染髓部。

Ⅰ类急性型,多数发生在雨水较多的6-8月份,发病快,传播能力强,易辨别,治疗及时,能治愈,对生产苗影响不大,

         ▲Ⅱ 慢性型草莓细菌性叶斑病4月份起初侵染叶片

Ⅱ类慢性型,发病早,一般在草莓定植后4-7月份都会发生,初叶片、叶柄感染有褐色摩擦性病斑。多发生在大风过后,多感染长势旺的,叶片薄的种苗。多数莓友认为“风刮的”。

               ▲Ⅱ慢性型草莓细菌性叶斑病侵染叶柄后5月份症状

▲Ⅱ慢性型草莓细菌性叶斑病侵染髓部,不发新根莓友误认为“黄萎病”▲慢性型细菌性叶斑病侵染叶柄、髓部引起叶柄发红褐色,局部开始 打蔫

▲Ⅱ慢性型草莓细菌性叶斑病侵染髓部,造成维管束阻塞症状“俗称断头病”

      草莓Ⅱ慢性型细菌性叶斑病发病早,隐蔽性强,初感染,多数发生在大风天气后,被误认为“大风刮的”。中期出现叶柄发红,心叶生长缓慢,由于营养、水分供应受阻,造成心叶叶片缩,大小不均匀,又多数被误认为“草莓黄萎病”。后期死亡后,根部发黑,维束管发红,又被误认为“草莓根腐病”。多数治疗不对症,延误治疗最佳时期,造成整块田发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慢性型草莓细菌性叶斑病侵染髓部,影响下代子苗,对生产苗影响大,带菌的子苗定植大田后,成活后到10月份开始发病,引起整株萎蔫死亡,不可治愈,对草莓产业影响大,严重的引起整棚死亡,一定要引起关注。

      详细介绍今年草莓细菌性叶斑病发病整个过程,也给草莓细菌性叶斑病根据发病过程和侵染途径,给草莓细菌性叶斑病进行分类,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类型,希望能给识别草莓细菌性叶斑病,提供便捷的方式,提高辨别草莓病害的准确率,减轻因草莓细菌性叶斑病危害,给草莓产业的损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