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来是:一物一原因、妄想如尘埃

 上帝的萤火虫tr 2023-07-09 发布于河北

佛学中“一树一菩提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几乎人人背诵各个传播,但真正含义却几乎没有人明白。

最大或者最多人理解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围绕着我而存在,我的消失万物皆消失”。所以“世界本无物,人们也不用为身外之物争执,保持一个清净的心就好”。

这些人不是被人蛊惑,就是佛祖的叛徒。因为佛祖为了寻找治国之道,分担父王责任,出家18年,很辛苦的寻找真理,并且在“金刚经”中记载,佛祖为了整个团队吃饭问题,还要去乞讨化缘。

他都不敢说“世界为我而存在,空无一物”,而是说世界有“三千界”。

作为佛祖徒子徒孙却敢说“世界上啥也没有”。这要多么叛逆才敢胡说八道?

真的是他们“胆大妄为,心生叛逆”吗?非也!愚钝而不明古人语境使然也。

首先佛学也是哲学,所以才能演变出“佛教”,否则一定是一个邪教。

而哲学是对所有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阐述。而这个过程均是“由因而起,由果而终”。所以,这种事物运动变化涉及范畴太广阔,根本不是一个“人界”可以阐述,或者“人地天”三界可以包容的。

佛学“三千界”。意思是“不要盯着人周边那点事,要放眼比人那点事多千倍的时空当中”。这也是佛学能够在古代传输给世人的基本理念。即,不要局限于身边琐事,要放眼星辰大海。

可,佛教基本就是阐述“身边琐事”。这就是佛学中“尘埃”的定义。即,尘埃=不关注星辰大海而关注一些鸡毛蒜皮琐事中的“小事”。

佛祖指出,相对于哲学思想思索问题的宽度,告诫世人不要沉湎于琐事不能自拔。

再说,古人总感觉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有些“虚无缥缈,空空如也,阴阴沉沉”,所以古人常用“无、空、阴”表达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用“有、色、阳”表达事物运动变化的动果。

即,因=无、空、阴;果=有、色、阳。

佛学中,因=空;果=色。有些人还是能够理解,但几乎99.9%的人不清楚“无=因”,他们第一时间会理解成“没有、不存在”。

所以,“无一物”就成了“没有一物”。真的如此吗?

内容图片

让我们分析这段完整的话语:一树一菩提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用现代语言表达就是:一树一颗种子(用菩提子代表所有种子→原因),镜子的目的不是为了装修房子(它是为了映照而存在→原因、目的,把镜子装饰进梳妆台并非镜子的原因)。本来就是一个事物的运动变化有一个原因存在(无=因,即一因对应一个事物运动变化),何必把精力放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尘埃),而应该思考星辰大海的哲学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佛学。

其中,从开始的论点:“一树一菩提=一棵树来源于一颗种子”,再到论据:镜子的目的(制造起因)是“映照”而不是为了装饰,最后结论:一个事物运动变化对应一个起因(无),把精力放在对事物运动变化起因的探索发现上,不要对那些鸡毛蒜皮琐事上心。

这才符合逻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