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德镇百年瓷号“焦启丰恒”的故事

 焦留政 2023-07-09 发布于河南

图片
【“焦万丰造”瓷器底款】

图片
【“焦启丰造”瓷器底款】

    焦健懿的先人,是安徽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人,是哪年到景德镇从事陶瓷的,先人叫什么名字,已经无法考证,焦健懿也无法记清。起初,焦氏先人是在老弄口的一家彩瓷行学徒,后来从事陶瓷彩绘。景德镇经营彩瓷的行业,旧时称红店,此业分为写意彩业,古、粉彩业,美术彩业及黄家洲饰瓷业四种。略有积蓄后,焦氏便自己开了一家红店,取名“焦万丰”,随后又将瓷行搬到了当时较为繁华的龙缸弄,也就是现在的龙缸弄16号。早在明朝的时候,龙缸弄已经十分热闹了,当时龙缸弄内共有6座窑,还有多家陶瓷彩绘行。御窑厂常烧制龙缸,除用官窑烧制外,还会拿到位于厂东的龙缸弄民窑烧制。龙缸弄的来历,与窑神童宾有关。明万历年间,太监潘相奉旨监造龙缸,然而瓷工们烧了一窑又一窑,始终未烧出一只达到宫廷要求的龙缸,瓷工们因此大祸临头。窑工童宾见状,舍身殉火,龙缸才烧成。瓷工悲痛之余,开展了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为纪念童宾,建造了风火仙师祠,弄也因此得名。

图片
【景德镇龙缸弄即景】

    也许是地域优势和经营得法,到了焦健懿曾祖父主持家业的时候,生意也越做越大,于是把“焦万丰”改为“焦启丰”。到了焦健懿的祖父焦有林时,“焦启丰”瓷号在景德镇已经是赫赫有名了。当时,焦有林的弟弟也经营着“焦启丰”,为了与其区别开来,焦有林在瓷号上加了一个“恒”字,于是便有了“焦启丰恒”,寓意家业长盛不衰。焦健懿今年70岁,按年龄推算,焦氏应该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来到景德镇的。从焦氏第一个到景德镇业瓷的人到焦健懿,祖辈六代从事陶瓷制作和陶瓷艺术创作,从“焦万丰”到“焦启丰恒”,这家红店一脉相承,历经百年风雨,形成了家族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

图片
【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焦健懿先生】

    “陶瓷绘画”“瓷画”“瓷绘艺术”等词汇,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这意味着瓷画作为一种独立美术形式的确立。之前,在传统陶瓷艺术中,这些属于经“红店”艺匠“画坯”入窑烧制后的陶瓷“纹饰”,是依附于陶瓷装饰的附属品。其实,从晚清到民国年间,景德镇绘瓷人才辈出,红店林立,而环肥燕瘦,各擅胜场。1948年5月,江西省统计处《景德镇瓷业调查报告》上说,上世纪20年代景德镇有大大小小红店400~500家,30年代增至700余家。由此可见,当时景德镇的红店竞争已是十分激烈。“焦启丰恒”在这样的环境中,靠什么立足于市场呢?当然是靠产品。“焦启丰恒”的主打产品是嫁妆器。

图片
【景德镇民国时期的红店师傅画瓷即景】

    人类的繁衍,总有生老嫁娶,这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是嫁娶,就要有嫁妆,“焦启丰恒”的经营者就是看到了这一点,瞄上婚嫁市场,做起了嫁妆器。当时“焦启丰恒”生产的嫁妆器种类繁多,有床瓷板、花坛、痰盂、瓷板、花瓶、盘、帽筒、肥皂盒等等,造型各异。这些器物上的画面是有讲究的,也是“焦启丰恒”立足市场的常胜武器。“焦启丰恒”所设计的画面,吉祥、喜庆,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焦健懿说,在他的记忆里,他家的传统画面有凤凰、鸳鸯、孔雀、山水、菊花、牡丹等等,用这些单体花鸟进行组合,创作出“白头偕老”“富贵长春”等喜庆吉祥的画面,画面色彩艳而不俗。优美的画面,新颖的工艺造型,让“焦启丰恒”的嫁妆器声名雀起,不仅成了景德镇人婚嫁喜庆的抢手货,并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形成了稳定的市场,有些还远销海外。“焦启丰恒”鼎盛时期,拥有上百号画工。到了抗战爆发时期,随着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相继沦陷,“焦启丰恒”的主要市场受到极大冲击,但其经营者仍旧坚挺着。其实,这个时期,整个景德镇的彩瓷业都处于衰弱阶段。战前景德镇拥有700余家红店,战后仅剩下300余家,而在彩瓷业公会登记的只有252家。解放后,“焦启丰恒”走上合作化经营,进入市艺术社,后并入艺术瓷厂。

图片
【艺术瓷厂外景】

    尽管“焦启丰恒”作为一家红店,已经退出瓷业历史的舞台,然而,人们却记住了其生产的嫁妆器。上世纪60年代,天津一位姓徐的中年人,来到景德镇,找到焦家,要买一批嫁妆器。其实“焦启丰恒”已经停业几十年了。后经细问,这位中年男子的父亲曾是一位瓷商,是焦家的老客户,人称徐爷。时隔多年,他对“焦启丰恒”的嫁妆器十分眷念,因年老体迈,无法远行,所以就叫儿子来替他圆梦。徐爷的举动,焦家人十分感动,焦健懿的母亲王秋娥亲自执笔,利用业余时间,绘制了十几件嫁妆器,让徐爷的儿子带回了天津,一了徐爷的心愿。

图片
【“焦启丰恒”嫁妆器】

    如今,瓷画作为一种独立美术形式的确立,有人认为它的成因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日用器皿材料越来越丰富,陶瓷正在逐渐让位于更多经济实惠的日用器具,因此,它的实用性在相对减弱。与此同时,陶瓷绘画的艺术性越来越被凸显出来,其审美价值就显得卓越不凡,弥足珍贵。其次,瓷画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历代只有陶瓷艺匠所为,并不入主流绘画之视野,而随着晚清、民国时期一些优秀画家的加入,“屈尊”于隶属“九流”的景德镇“红店”艺人行列,从而提高了陶瓷文化的品位和瓷画艺术的地位。

图片
【文人瓷画鼻祖程门(安徽徽州黟县人,?-1908)瓷板作品】

    纵观景德镇陶瓷艺术历史,这位仁者的观点,颇有几分道理。尤其是旧时期的景德镇红店,为艺术陶瓷的发展,不知不觉地提供了舞台。那时的红店,有些经营者,其本身就是陶瓷美术家,还有一些画家,在红店当画工,或专心创作,或带徒传艺。1959年,我市评选的首批陶瓷美术家,很多就出自红店。另外,珠山八友也是例证。1928年秋,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等人组织成立“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称为“珠山八友”。关于珠山八友的成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中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六人是没有争议的,一说补徐仲南、田鹤仙而为八友,另一说补毕伯涛、何许人而为八友。珠山八友是一个民间艺术结社,徐仲南、田鹤仙、毕伯涛、何许人都参与过月圆会的结社活动。

图片
【介绍珠山八友的收藏类图书】

    “焦启丰恒”的少老板焦庆波,与王大凡、邓碧珊等人过从甚密,经常参加珠山八友组织的各类笔绘活动。焦庆波,1912年出生,1985年去世。他秉承家学,在陶瓷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王锡良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焦庆波:“他在家族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陶瓷绘画技艺推向了新的更高的水平。”在焦家后辈的印象中,焦庆波很文化修养,性格比较开朗,知识渊博。在民国时期,焦庆波除了主持“焦启丰恒”瓷号,还在陶瓷学校任教,当时他教美术。他喜欢交朋结友,尤其是当时的陶瓷绘画名流,常与他们一起讨论交流陶瓷绘画。

    焦健懿回忆说,有一次焦庆波与王小凡、余文襄等人在天主教堂搞完笔会后,一起喝茶,直到很晚才回到家中。这时,焦庆波的父母责怪他,说家里一些活儿等着要做,你却有闲情在外面和朋友喝茶聊天。焦庆波说,没事,我一个晚上就能做完。焦庆波画瓷,胸有成竹,从来不用打图稿。第二天一早,焦庆波就交货了。看到儿子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父母都感到十分惊奇。焦庆波的绘画技艺,在得之家传之外,另外就是来自他的勤学好问,博采众长。焦家与王锡良家是世交,焦庆波曾拜王锡良的父亲王大平为义父。焦健懿年少时,被送到王小凡家,成为王小凡的登堂入室的嫡传弟子。焦健懿说,他叫王锡良为叔叔。家风从“焦万丰”到“焦启丰恒”,再到焦健懿,焦家从事陶瓷业已经持续了六代,历经百年风霜雪雨的磨砺,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家族艺术风格,也形成了焦氏家族独有的家风。焦家虽是瓷商,也是陶瓷艺术之家,受两者的熏陶,焦家人重“义”,也重“艺”,即为商之品、为艺之品和为人之品。

    在经营“焦启丰恒”瓷号时,从经商的角度来说,焦家人重塑为商之品,讲信用、重品质,因此,许多客商都爱与“焦启丰恒”打交道,并以客带客,使得自己的客户群不断壮大。当时,“焦启丰恒”生产的嫁妆器,名震京津沪。在艺术上,“焦启丰恒”追求精益求精。在焦健懿的记忆中,其先辈在陶瓷绘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祖父焦有林,就是绘瓷高手,不仅懂得“填、画、烧”,而且钻研陶瓷釉料和颜料的配方,创新画面。凡事喜欢亲力亲为,手把手,把自己的画功传给作坊里的员工。焦有林1887年生,1970年去世,生性涵雅,平时话语不多。他教导家人有四句话,即身体、技术、知识,最后是金钱。把技术和知识学好了,走遍天下都不怕。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焦启丰恒”讲究的是“义”。在民国时期,景德镇曾遭受过多次水灾和旱灾,街上常有成群结队的要饭的,焦家会把饭做好,放在作坊门口,让灾民自由取食。每逢募捐救灾,“焦启丰恒”都会慷慨解囊,资助灾民。“焦启丰恒”鼎盛时期,作坊里曾有百余名画工。他们有的是本地的,有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有些家境比较穷苦,焦家都会拿些米、买些日用品什么的加以接济。焦健懿说,解放前,他家在浮梁县罗家桥大理港曾购置了大片田地,他们把这些田租给当地的农户,却从来没有收过田租。当地农民十分感激,每逢过年,总会给焦家送些糯米糕、碱水粑之类的食品。在乡下,焦庆波还收了一个义子,两家至今仍有来往。

    对于家中的小孩,焦家的教育十分严厉。焦健懿说,他小时候很顽皮,常常在外面玩得忘记了回家的时间。尽管爷爷对其很疼爱,但却不会放纵、溺爱。焦健懿一出门,爷爷就会跟在他身后,偷偷地盯着他。有一次,焦健懿在玩球,一个伙伴说了一声“你爷爷来喽”,他吓得躲在了桌子底下。对于孩子学艺,家人要求就更严了。焦健懿说,当时,家境比较富裕,家里的小孩子都会送进私塾念书。因为家里是从事陶瓷彩绘的,先辈们都会要求孩子能掌握画瓷技术。焦健懿说:“受家庭熏陶和影响,我九岁就开始学艺,父亲对我要求极严,不仅要我学习家庭传统的绘画技能,而且要求我广泛涉猎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兽等各种绘画技巧。”“不仅我是这样过来的,爷爷也是这样调教我父亲的”焦健懿说,也正是这样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才成就了百年红店“焦启丰恒”。焦健懿的守望焦健懿搬离龙缸弄,已经多年,但“焦启丰恒”的老房子依然静矗在弄堂里。闲暇之余,焦健懿带着老伴,到弄堂里走走,看一看老屋,重温一下儿时的记忆。“小时候,这里是极为热闹的。”焦健懿说。不过在焦健懿出生的1940年,受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焦启丰恒”已经没有多少画工了,但老字号的风貌依存。彩绘工人晚上点柴油灯绘画、爷爷半夜起床看窑炉子、挑坯工忙碌的身影,让焦健懿记忆犹新,虽过去半个多世纪,仍如昨日。

    与其说焦健懿是在重温,不如说焦健懿是在守望。这位年过七旬的老者,一头苍发,从事了五十余年的陶瓷彩绘,焦健懿仍旧坚持画笔不辍,他谦虚地说,自己是在发挥点余热。现在,他已经退休了,凭着记忆,他整理出一些“焦启丰恒”的画稿,并将其传播和发展。其实此前,焦健懿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已经秉承了焦氏几代人陶瓷工艺制作精华,并潜心研究挖掘粉彩颜料配制工艺,并将祖传的粉彩颜料配方传承和发展。从事陶瓷绘画艺术至今积五十余年陶瓷彩绘丰富经验,在传承祖传陶瓷装饰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端庄、飘逸和洒脱的艺术风格。

    1984年,焦健懿带着妻子余菊轩远赴江苏宜兴,创建了“壶图轩”紫砂点彩工作室,将陶瓷粉彩绘画工艺成功“嫁接”到紫砂壶工艺创作中,集粉彩绘画、书法、金石、诗文为一体,将紫砂陶与瓷绘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虽然在宜兴闯出了一片天,但焦健懿依然难舍自己对陶瓷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于是,2002年,焦健懿回到景德镇。事隔6年之后,他凭着扎实的功底,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景德镇第一批陶瓷艺术大师中的一员,可谓一鸣惊人。

图片

图片

【焦健懿先生紫砂点彩作品】

    “今生争一息,每时学三思”,这是焦健懿的座右铭,也是其对陶瓷艺术孜孜以求、永不停息的精神写照,其实,这也是“焦启丰恒”几代人追求创新的精髓。近几年来,焦健懿以翎毛“八哥”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釉上、釉下八哥青花作品,其构图清晰明快,用笔老辣雄健,分水浑然一体。“焦启丰恒”作为一家曾经声明远扬的老字号红店,已经随那个时代一道,悄然远去。然而作为“焦启丰恒”的传人,焦健懿不仅是在记忆中打捞曾经辉煌的岁月,他和他的后来者们,在守望、在传承、在发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焦健懿先生瓷板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