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初,陈士榘打不过黄百韬兵团,粟裕临阵换将,主席:极好

 蔚蓝色淼 2023-07-09 发布于河北

陈士榘,这个名字在军事史册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以超人的智慧在战场上屡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更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高尚的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当鲁南战役在眼前逐渐浮现时,对于战斗计划的选择,意见出现了分歧。当时的元帅陈毅和大将粟裕一致主张以主力攻击敌军的74师。然而,陈士榘将军对这一战术看法不一,他坚信应优先将矛头对准鲁南的敌军。为了实现自己的观点,他甚至逆流而上,通过电报将自己的思考直接反馈给了军委。

当这一行为被陈毅元帅得知后,无疑在他心中掀起了一阵怒涛,尽管表面愤怒,但实际上他还是允许陈士榘将军执行自己的作战计划,并把决策权交给了他。这种包容和信任不仅体现了陈毅元帅的胸怀和眼光,更显现出陈士榘将军的军事才能和影响力。最后,陈士榘将军的计划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证明了他的军事洞察力和战略眼光。

新中国成立后,陈士榘被任命为工程兵司令员,他在新中国的军事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负责建设核武器基地的任务上,他以惊人的执行力和高效的工作效率,完成了五年内才能完成的工程任务,使得毛主席对他赞誉有加,称他为“为原子弹做窝的将军”。

然而,在和黄百韬的兵团对战中,陈士榘将军却遭遇了困境,长时间的战斗并未取得明显的优势。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战略失误,而是人力和资源的问题。作为一个人,他既要进行策略部署,又要保持战斗力,这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而粟裕大将,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决断力,将陈士榘调往另一个战场,并派遣山东兵团接替,这种果断和判断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最后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淮海战役是一场矛盾交织、斗智斗勇的战争,不仅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而且也为后期的渡江作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场战争中,毛主席和粟裕等我军领导层对战略部署进行了深思熟虑,反复敲定最优的作战方案。

在粟裕的"两步曲"基础上,毛主席大胆提出了"三步曲",在其中加入了他的新的战术思维:“求援敌之一部而歼灭之”,这是毛主席最重要也是最没有把握的作战第三步,最终为战役的胜利/strong>

陈士榘这位军事奇才,一直都展现出对战术的独特理解和判断,无论是鲁南战役,他对于战斗方向的坚决主张,亦或是淮海战役他被调换的决定,都展现了他超然的胆识和机敏的智谋。

淮海战役,陈士榘原本是主攻方向的指挥,然而,这位将军不负人们期望,他的判断和智谋给战役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惊喜。面对黄百韬的兵团,陈士榘的部队攻势如虹,但由于人力物力的严重消耗,进攻的步伐略显乏力。粟裕将军得知这个情况后,果断决定调换指挥,让更具经验的谭震林和王建安接替陈士榘的指挥权。

这两位老将带领的山东兵团有着健全的指挥系统和强大的火力支持,他们对黄百韬的兵团形成了严密的包围和有效的围剿。在他们的带领下,我军成功的堵住了敌人的增援通道,成功消灭了大量的敌军,使得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折。

这场战役中,陈士榘的表现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称他为“为原子弹做窝的将军”。而他本人,也因为这场胜利,被任命为工程兵司令员,承担起了为新中国建设核武器基地的重任。他的成功,不仅赢得了敬仰,也对我军的战斗士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胜利,也为毛主席在粟裕提出的两步曲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第三步:“求援敌之一部而歼灭之”。这个大胆的决策,使得我军在战争中占据了主动,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主席对粟裕的指挥才能也有着极高的评价,他曾经赞扬道:“粟裕的决策果断,不仅展现了他的灵活机敏,也展现了他的深思熟虑和深厚的军事才能。”这也是对粟裕才智的最好的肯定。

敌军运用了精妙的战术,他们巧妙地在两堵墙之间架设轻机枪,形成近乎270°的射击范围,这一行动给我解放军的进攻增添了极大困难。然而,我军战士以坚定的决心与敌人进行对抗,

山东兵团的战士们,在面对敌人严密防线的同时,以他们坚韧不屈的精神,历经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击垮了敌人的防线。

面对即将降临的死亡,黄百韬却仍在心中秘藏三个难解之谜。他不解为何自己愚蠢地在新安镇等待了44军两天,而44军却偏偏在他最需要帮助时行走在他之外的路线上,背离了他的指挥。其次,他又不解自己为何在等待的两天时间里,没有利用时间去修复被炸毁的桥梁,这种疏忽导致他的部队在撤退时因拥挤而发生踩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他不解为何李弥的兵团会在他最危险的时刻选择撤退,不仅没有给予他期待的援助,反而在关键时刻留下了防线上的空隙,给了我军可趁之机。

在他临终的瞬间,黄百韬始终无法明白,这三个疑问的答案就藏在他的失败之中,他错失了反思自己的机会,以至于在最后的一刻,他还在寻找失败的原因,却没有找到答案。这也成为他临死之前最后的遗憾,一个让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能释怀的执念。

新安镇的阴暗天空下,黄百韬带领着手下的部队在此等待。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充满了疑惑,他的双眼透露出的是焦虑和恐慌。他一直在这里驻足,这是他的上级——杜聿明的命令。然而,杜聿明却未能向他传达任何新的指示,原来他早已被蒋介石召唤到东北,于是,黄百韬便陷入了无尽的等待。

与此同时,淮海战役的大战一触即发,黄百韬的部队成了我军的首要打击目标。尽管黄百韬早有所感,但在上级命令的束缚下,他无法及时调动部队,终于在一次猛烈的进攻下,彻底陷入了被动。

紧接着,我军如狂风骤雨般地攻击,使黄百韬边打边退。更为严重的是,在他试图撤退的途中,由于桥梁被破坏,大量士兵在尝试渡河时丧生,这个令人心痛的情景给他的部队造成了致命打击。

在这场生死关头,黄百韬的部队还遭遇了内部的叛乱。三绥靖区的起义严重削弱了他的军力,也将他推向了绝望的深渊。此时的黄百韬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冷静的领导者,他变得惊慌失措,只想逃离这个地狱般的战场。在这样的领导下,他的部队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混乱无序。他们已经丧失了战斗的意志,只想寻找逃生的出路。

在黄百韬的失败面前,我军的粟裕大将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当我军初始的进攻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时,粟裕大将及时调整了战略,他派出了山东兵团的谭震林和王建安等人,一方面减少了我军的伤亡,另一方面也对黄百韬施加了沉重的压力。

所以,虽然黄百韬可能会反思自己的失败,但他应该意识到,他的失败并非完全是他人的过错,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