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波特兰的医院

 上官子木 2023-07-09 发布于北京

   上官子木     文/图

       苏珊在医院工作,我当然要去她工作的地方看看。

       真巧,苏珊所供职的这家医院也是教会医院,我在美国一共就参观了两家医院,居然都是教会医院,不由地对美国的教会肃然起敬。不过,苏珊说这所谓的教会医院其实就是私立医院,只是当初是由一位修女创建的。

      一进医院的大门,只见门厅处的几面墙都是满墙的宣传栏,其中有该医院的创始人艾米莉·嘉梅林(Emilie Gamelin)嬷嬷的大幅照片以及她的座右铭:Humility ;Simplicity ;Charity (谦虚、简朴、慈善)。

       通过阅读医院墙上的宣传材料,我了解到,这家医院的创始人艾米莉·嘉梅林嬷嬷原本是个加拿大人,来自魁北克的蒙特利尔。她在丈夫和孩子们都死后将自己的余生全部投入到为穷人、病人以及受压迫的人服务的事业之中。看来,她曾经拥有完美的家庭,在经历了家庭的重大灾难之后成为修女,把悲痛转化为做慈善的动力。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前面的事实部分是我译自医院墙上的宣传材料,后面这一句话是我个人的揣测,属于人为加工。我是按照普通人、俗人的思维,认为她是经历了家难之后因四大皆空而投身于宗教事业以及慈善事业。

      医院门厅墙上的宣传栏里除了介绍医院的历史之外,还有一面墙贴满了照片,这是普罗威登斯 圣.文森特基金会理事们(Providence St. Vincent Medical Foundation Council of Trustees)的照片。该基金会的理事真不少,我数了一下有55人。看得出,美国人其实挺重“名”,这相片摆出来所展现的无疑是声誉、名望、业绩。

       这家医院的名字是providence,与美国罗德岛州的首府普罗威登斯同名。我问苏珊,这医院的名字翻成汉语是什么意思?她回答不知道,而且从来也没想过这问题。我查了字典后,发现这医院的名字无论怎么翻译都很神圣:天道、上帝、神。如果让我翻译,肯定译成“天道医院”,看我送给这个医院的汉译名字多棒,多符合教会医院的宗旨。

       在医院门厅通往医院走廊的那面墙上,一眼就能望见有个耶稣雕像以及几行大字,内容正是医院创建者当初的建院宗旨:As people of Providence,we reveal God’s love for all, especially the poor and vulnerable, through our compassionate service。

       对于这段英文我的翻译是:作为普罗威登斯人,通过我们充满同情心的服务把上帝的爱展现给所有的世人,特别是穷人和易受伤害的人。

      听苏珊说,这家Providence医院每年都要搞一次纪念活动,历时一周的时间,内容是纪念医院的创建者,重申创建者当年的办院宗旨:医院主要不是为挣钱,而是为穷人服务。

       此外,在纪念活动期间,医院餐厅中午不卖饭,为医院职工免费提供面包和汤。苏珊觉得,这种方式很像文革中的吃忆苦饭。一听忆苦饭,我还以为很难吃,而苏珊却说,面包和汤都非常好吃,之所以说像吃忆苦饭是因为现在的人吃饭很少是这么简单:只有面包和汤。

       这家医院为穷人服务的突出业绩是每年都会为一些穷人免除医药费,当然,“穷人”是有一定标准的,不是谁想当穷人就能当的。

       我发现,“穷人”这个字眼在美国总是不断地出现,而“为穷人服务”这句口号也特别常见。但在中国,至少是政府和媒体都不会使用“穷人”这个词,一般都是用“弱势群体”、“领取低保”等词汇来代替“穷人”这个字眼。总之,咱们中国不提“穷人”,更不提为“穷人服务”。

       我不太了解美国的医疗体制,只是从直观上看,美国社会对生命的尊重、医院实施人道主义以及政府对穷人的高社会保障等多重因素,使没钱看病的穷人不用发愁医药费问题。但在中国,首先政府对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其次医保的覆盖面窄且保额低,所以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旦生了重病或难以治愈的大病就必然会陷入因病致贫乃至无钱治病、最终放弃治疗的悲惨困境。

       由此看来,得大病、重病的人更受益于美国的医疗体制,而没啥大病只有点小病的人则更受益于中国的医疗体制。比方说,中国人有点小病到医院去管医生要点药是很容易的,健康人想做身体某部位的检查也很容易,但在美国就不行。在美国的医疗体制下,别说没病,就是有病医生也不一定给你开检验单,因为医生往往会认为你没有必要做你想做的那个检查。此外,美国的医生也不会你想要什么药就给你开什么药。

       客观而论,中美两国的医疗体制对病人是否有益是相对的。

       美国的医院里之所以病人少是因为所有病人要看病都必须先预约,而医生不会给自己安排过量的病人,由此,美国的医生绝对不会像中国的医生那样上班如同打仗一样紧张。我亲眼看到同仁医院的眼科某专家,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看了50多个病人。这场面不用看,想想也够可怕的,说句不好听的,这哪像是给人看病!即使是神医,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看这么多的病人也很难保证质量。

      在中国,人们看病是不用预约就可以直接去医院。所谓看病难、一号难求,其实指的仅仅是那些有名的大医院里有名的专家号。而在众多档次低的小医院、没名气的科室里,医生们都比较清闲,因为病人并不多。所以,只要不追求名医院名医生,中国人看病其实并不难。也就是说,咱们中国人如果得个很容易治疗的小病,那么看病比在美国相对容易。

      要说北京的大医院专家号难挂也是因为全国的病人都涌向北京,以北京同仁医院为例,外地的病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尽管涌向同仁医院的病人中患重病者确实较多,但我也亲眼看到有人千辛万苦地挂同仁医院的眼科专家号仅仅是为了看干眼症。这种医疗资源浪费的情况在美国就根本不可能发生,美国的医疗体制允许你大病小治,但绝对不许你小病大治。

      记得在美西旅游时,旅游团里有两个来自北京某大医院的医生,他们就很坚定地宣称:中国的病人太幸福了,美国的医生太舒服了。这是他们说的原话,可想而知,这种说法立刻遭到团里其他人的反对,当然,反对的只是“中国病人太幸福”的观点,至于“美国的医生太舒服”的观点,大家还是赞同的。

       我注意到,在波特兰的providence医院的墙上,挂有“本着爱心服务的精神——志愿者协会”的招牌,所以我推测,在该医院信息咨询台工作的那些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一族估计都是志愿者。

       在美国波特兰的这家医院,我还参观了病房。要说每间病房的面积可都不算大,但最基本的设施都有,医疗设备我不懂,我注意的只是生活设施:有洗浴条件的卫生间;病房门口就有洗手池;落地窗;沙发椅;电视机。总的来说,美国的病房比我想象的要简朴,但与中国的病房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所有的病房都是单人间。

      看到美国医院的病房都是单人间,且空床空房不少,不由地感叹,咱们中国的普通病房至少是2人间,多是8人间、10人间,病人不仅难以休息好,也没有任何隐私保障。即使是这样的病房,中国的普通病人也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才能住进去。

       其实,中国的医院不仅有单人间,还有豪华单人间,而且比我所看到的美国医院的单人间要宽敞得多也阔气得多,但那不是给普通老百姓住的,而是给够一定级别的官员住的。这世界真是奇妙,自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却在医疗资源极为匮乏的条件下设立高干病房、高干门诊乃至高干医院,而被称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则一天到晚宣传“医院为穷人服务”。


医院门厅的咨询台

候诊大厅

穿行在走廊的医护人员

医院门诊的休息区


医院里的礼品店

医院里的咖啡西点店

住院部一角

病房一角


医患沟通

医院的创建者

医院的宗旨:为穷人服务

医院基金会理事们的照片

注:此文图首发上官子木新浪博客2013-08-04 19:25: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