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工作的奥秘----心理摆脱

 悠悠我思想 2023-07-09 发布于浙江

      为什么非工作时间仍是无法放松心情?为什么下班后休息后仍无法恢复精力?

       互联网时代,员工下班后在家远程办公不再鲜见,工作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种现象让人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都面临着工作的压力,长期如此就会引发工作倦怠等“亚健康状态”,会造成任务--疲惫---低效的恶性循环。

温州模式发展研究院提出心理摆脱研究,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心理摆脱是一种“断开”模式,让人在非工作时间中从工作事务中解脱出来,通过高效的休息身心,提高工作效率。

心理摆脱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即个体的性格、能力等具有个人独特性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心理研究表面,抗逆力强的,面对工作压力,获得心理摆脱就强。常处于消极情绪下的,较难摆脱,这类员工会不断思考工作中发生的,担心将要发生的问题。个体对完成任务自信力、掌控现状的能力、判断预测的能力等,影响着摆脱力。自身摆脱个体需求的能力也影响心理摆脱力,如不愿意在非工作时间工作的的需求3、

2、工作因素:工作情境中的因素,如工作任务、同事状态、时间压力等对心理摆脱影响重要。

3、工作---家庭边界:人们心中要默默划清生活与工作的界限,这一界限对心理摆脱至关重要。在家办公、与家人谈论工作、现代通信设备就会模糊工作与生活的边界,进而阻碍心理摆脱。(在家办公、领导、决策者、老板的边界容易模糊)

心理摆脱的策略:

短期策略:短时休息:面对繁重任务,一定要在疲惫时进行5--10分钟的休息。守住界限:尽可能区分工作与生活的通信方式、不带工作回家等。给生活一些仪式感:换上休闲衣服、摆弄花草、做家务等。

中长期策略:提高自身的抗逆力:情绪管理、沟通合作、压力应对、自我效能。提高工作能力和主动把控生活:学习充电,形成任务---摆脱---高效的良性循环。

《心理与健康》202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