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爵位制度

 风吟楼 2023-07-09 发布于广东

明朝爵位,是指明朝时期所封的爵位称号,分为宗室爵位和功臣外戚(勋戚)爵位两种。

一、宗室封爵

皇子封亲王,下天子一等;授予金册金宝(也就是册封诏书和印玺)。

亲王嫡长子年满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王世孙,授予金册金宝,冠服均视一品;

明朝爵位制度

亲王其余诸子年满十岁,则封为郡王;授予涂金的银册银宝。

郡王嫡长子为王长子;嫡长孙则授王长孙;冠冕服饰均视二品。

郡王其余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

郡王其余诸孙授辅国将军,从二品;

郡王曾孙均授奉国将军,从三品;

郡王四世孙均授镇国中尉;从四品。

郡王五世孙均授辅国中尉,从五品;

六世以下皆授奉国中尉,不再降爵,从六品。

起初亲王的岁禄定为五万石,后来减为万石。亲王享有各种礼遇和特权:一是冠冕服饰、府邸车马等级高,“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到亲王,必须伏地跪拜;二是待遇好,一年的俸禄上万石;三是下属文武皆备,亲王府有自己属官,有护卫军队,人数三千至一万九不等。

明朝爵位制度

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

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然拥有田亩数千上万顷。

二、功臣外戚的爵位

明代制度,封爵必须是有辅佐社稷之功,或者是重大军功。所封爵位的封号,必须由皇帝下诏降旨。

明代爵位本来一开始也跟之前各朝各代一样,公侯伯子男五等。后来却把子爵、男爵去掉了,只留下公、侯、伯三个等级。

功臣封爵会发给铁券,铁券上要表明功臣的基本身份、基本封号。身份主要是区分文臣还是武臣,武臣就写“宣力武臣”,文臣就写“守正文臣”。铁券上面还要写明封号,封号又分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跟着朱元璋起兵开国的元勋,称为“开国辅运推诚”;第二等是跟着朱棣造反有功的,称为“奉天靖难推诚”;第三等、第四等则分别称为“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

明朝爵位制度

至于是否能够承袭,那就要看有没有“诰券”,就是朝廷给的世袭凭证。诰券一式两份,一份给功臣(受封爵位的人),一份收藏在内府。如果功臣死了,子弟要袭封,就得把诰券拿出来,然后由吏部负责核对勘验功过,决定是否袭封或者除封。

以军功封爵的世袭爵位只能传给身体健全的后代,比如定兴王张辅的嫡长子因为腿瘸不能袭封英国公,英国公爵位只能传给老来得的庶子宁阳王张懋。

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北孔)衍圣公及皇后(包括皇太后、太皇太后)父兄或驸马等凭借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

太祖定功封的公侯伯如同宗室,同样皆世袭罔替,有嫡立嫡,无嫡立庶,追赠三代。等到了明世宗嘉靖初年,废除了外戚爵位世袭的制度,除非皇帝有恩旨。

明朝爵位制度

第一等公爵:

柱国,公爵(国公、郡公)

品级:正一品。

勋号:上柱国(上左右)。

爵位:国公、郡公。

第二等侯爵:

柱国、侯爵

品级:从一品

勋号:柱国

爵位:郡侯

第三等伯爵:

品级: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

勋号:上护军,护军 ,上轻车都尉 ,轻车都尉

爵位:郡伯(二品), 县伯(三品)

第四等子爵:

品级:正四品 ,从四品

勋号:上骑都尉 ,骑都尉

爵位:县子

第五等男爵

品级:正五品 ,从五品

勋号:云骑尉 ,武骑尉

爵位:县男

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并无封邑。异性不得封王,宗室也同样不再受封异姓功臣爵位、包括国公,这使得二者陡然泾渭分明起来,也与前朝不同!

虽说制度上都必须是功臣或外戚才封爵,但其实皇帝身边的佞幸,只要让皇帝高兴了,也一样享受封爵。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喜欢自己当将军打仗过瘾,宠信边将江彬就到了一个新高度,给他封了平虏伯的爵位。

明朝爵位制度

除了爵位五等的高低,勋号,俸禄不同外,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也不一样,亲王10000亩,郡王5000亩,国公4000亩,郡公3500亩,县公2500亩,侯爵1400亩,伯爵1000亩

同时内府的称呼也不同,“公侯伯子男者、公侯夫人、各从其爵。伯子男夫人、止封夫人、不许用爵”,也就是公侯的夫人可以称某国公、某侯夫人,而伯子男的老婆不能带爵,只能称夫人。

明朝的封爵很明显偏向于朱姓宗室,也导致宗室人口大量繁衍,他们占据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却无所事事。这成了大明王朝后期财政的巨大负担,是明王朝覆灭的内因之一,清朝后来就吸取了教训。

明朝爵位制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