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韦小宝是已故金庸先生小说《鹿鼎记》中的人物,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这一号人物。一切所谓原型,与韦小宝这个艺术形象都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换言之,韦小宝没有原型,他是一个时代众生相的杂合体。那么,韦爵爷到底是几品官呢?

清朝的爵位系统

清朝的爵位系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复杂,它分为了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含同姓的觉罗)和外藩爵位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家族近支,即所谓宗室黄带子;外藩爵位主要授予外藩蒙古、回部、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带有强烈的统战性质。这二者与韦小宝关系不大,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

接下来我们具体说一说清朝的异姓功臣爵位。实际上,说异姓功臣爵位并不完全准确,因为爱新觉罗家族远支——觉罗红带子能够获得的也是这类爵位。这里我们就不去纠结了,姑且以异姓功臣爵位称之。清朝的异姓功臣爵位中含公侯伯子男五级,但却不局限于公侯伯子男五级,在男爵之下还设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四个级别。除此之外,轻车都尉及以上爵位又分为了一至三等,同一爵位的三个等级之间没有品级差异,主要是政治和物质待遇的区别。当然,也有人说是四个级别,例如一等子爵兼一云骑尉与一等子爵,有人就认为二者属于两个不同等级。一等子爵兼一云骑尉到底算不算独立于一等子爵之外的一个等级,本人认为有待商榷,这里我们姑且从众,不将其算作一个独立等级。


2

《鹿鼎记》的故事背景是在清朝康熙年间,韦小宝最后的爵位是“一等鹿鼎公”,当然从人物和爵位都是小说杜撰的,不过也是参考了清朝时期的爵位设定出来的。

五等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最早被记载于《周书》中,有人认为五等爵形成于西周时期,西周分封诸侯时,的确已经出现了公爵,侯爵等,但是五等爵的制度是在后世才逐渐完善的,之后被历代王朝逐渐沿用了下来。

清朝时期的爵位制度

清朝时期的爵位制度和其它朝代有些不同,因为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专门给宗室的爵位,比如我们熟知的亲王,君王,贝勒,贝子四等。有专门给蒙古贵族的爵位,如札萨克台吉,还有给异姓功臣的爵位。

给异姓功臣的爵位中公爵,侯爵,伯爵三种,每个爵位又分为三等,之后是子爵和男爵。公爵,侯爵,伯爵三类九等都是超品级的存在,子爵和正一品的官职相当,男爵和正二品的官职相当,通常是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才会被封爵,另外一种是大臣们死后被加封的。

封爵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头衔越长,地位越高,就比如一等公,封号在四个字以内,比如阿桂被封为一等诚谋英勇公,福安康被封为一等嘉勇忠锐公,爵位有封号是在雍正时期才出现的,之前就只是个爵位,所以韦小宝这个一等鹿鼎公,在出现的时间上也是有些问题的。


3

其实古代爵位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外,还有一套封爵体系,那就是秦汉时期的二十等爵位。而说到韦爵爷到底是几品官,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爵位和官是两个独立的体系,简单来说爵位可以继承(倾向于荣誉),而官则是仅一代(倾向于实权)。下面小祁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二十等爵和清朝的官制和爵位体系。(周星驰版韦小宝)

二十等爵

二十等爵是由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所制定的封爵制度。具体爵位由低到高依次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在制定这套封爵体系以后,在秦兵眼中再看到的六国士兵已经不再是敌人了,而是一座座房子和一顷又一顷的土地,由此完全激发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秦军的战斗力由此迅速增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因为按照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的首级,就可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获的首级越多则爵位越高,而且不看出身!

(商鞅影视形象)

汉朝承袭了这套封爵制度,但是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为了避讳“彻”,由此改为列侯,常常所说的李广难封,指的就是列侯,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侯爵。

但是除了秦汉以外,其他朝代几乎不再使用这套封爵制度,大多数还是使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


4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封赐,封爵最早是周朝开始的,周朝的爵位就有鹿鼎公、候、伯、子、男、五爵,中间各朝略有不同,但是,一直延用到清朝灭亡。

说到韦爵爷,就得不说金庸老先生封笔之作“鹿鼎记”里的主人公韦小宝,武功盖世的主人公韦小宝,颠覆了以往武侠小说里行侠仗义行为,主人公从一个假太监一路披荆斩棘,最后被封了鹿鼎爵,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韦小宝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那我们就说说清朝的爵位划封,下清朝的嚼位主要封为三个方面。

1,皇亲宗室爵

2,异姓功臣爵


5

历代爵位制度并不一样。比如汉代虽然号称20等爵位(加王21等),但实际只有列侯与关内侯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封爵,其余卿大夫士爵没有封地,后面商人大肆购买低级爵位以求免税免役,所以历代均废除民爵。

所以,各时期爵位很复杂,大体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及其他低等爵。其中王又分为亲王、郡王、嗣王三类,加上亲王世子、郡王长子,等级极其繁杂。

同样,爵位也分为三大等级,一等爵属世袭罔替(与国同休),二等爵递降(世袭),三等爵不世(个人终身爵)。其中,二等爵容易因皇帝喜好出现平袭不降、降一等、降二等甚至降三等袭爵的情况。

到了清代,爵位更复杂,不仅有宗室爵与蒙古爵14等,还分臣爵8等。其中,汉臣历来最高者就是四个藩王,其后是比较早投降满清的续顺公沈志详捞取了一个世袭罔替公爵,一直混到光绪年。但此人被皇太极编入正白旗,不再属于汉族大臣。


6

这个问题得辩证的来看

据《礼记·王制》记载,“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实际上起源于西周,当时周武王在各部落的支持下推翻了纣王的高压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为了更好的控制开发广阔的土地,武王决定裂土封地,将土地按照五等爵位分封给功臣,宗室,三皇五帝后代等等,让他们去建立不同等级的封国

周王朝时期“王”是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不算爵位,随着时间的发展,王这个称呼也变得不再值钱

时间来到战国,这个时候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就连弱一点的中山国也不例外,所以当始皇帝一统六国后,他觉得王的封号已经不能够体现自己的尊贵,这才建立了皇帝制度,而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后,王也变成了爵位的一种,这时候的爵位制度就变成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

至于韦小宝的爵位,《鹿鼎记》中是这样记载的故事中韦小宝因为和康熙皇帝关系很好,而且为皇帝铲除鳌拜,平定吴三桂的叛乱做出了许多的贡献,被康熙皇帝颁发了“一等鹿鼎公”的爵位,虽然不是王爵,但是考虑到满清的王爵一般只封给满清贵族,汉人称王的除了清初那几个基本没有,这个爵位也不错了


7

古代封爵共五等级,公、侯、伯、子、男。按功劳封爵,赐给食邑(在食邑里可以收取租税),可以世袭〈就是可以传给子孙后代)。自周朝至清末,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爵位的差别是很大的。同是侯爵,有的食邑万户,有的却只有千户或几百户。按功劳大小而定。

爵位不是官职。官职是论品级的。爵位一般是超品级存在的。

官职分品级是为了定俸禄。例如一品官月俸一万元人民币,那么二品官就是八千元,依此类推。这个是死制度。官职没有食邑,不能世袭。

题中所说韦爵爷,他无论是伯爵还是子爵还是鹿鼎爵,都只是爵位,是荣誉,不是官职,与几品官没关系


8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一部《越女剑》,就是金庸武侠小说的全部概括了。而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一改前面的大侠风格,塑造了一个小混混一样的韦小宝,但是这个小混混却不简单,在官场在江湖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说在官场上吧,他从第一个官职尚膳监六品首领太监开始,一路升迁,先后担任尚膳司副总管太监、御前侍卫副总管、骁骑营正黄旗副都统、都统,一等子爵,一等忠勇伯、二等通吃伯、一等通吃伯、三等鹿鼎公、二等鹿鼎公、一等鹿鼎公。可谓是真正的开挂人生!而聪一等子爵开始,人们就开始称他为韦爵爷了。那么,他的爵位到底是几品官呢?这得从清朝的爵位设置说起。

清朝的爵位设置

清朝的封爵之制有五个方面,分别是:酬庸(军功)、奖功(死难)、推恩(外戚)、加荣(孔裔)、备恪(明裔)。封爵又可分为世爵、封阶、赠衔、荫子四种,其中世爵最为重要。


9

金庸老爷子那一年不知受了啥刺激,一反平日严谨态度,把《鹿鼎记》写了个随心所欲。

在这部小说中,首次出现与朝廷联系紧密的主角,且这个主角还走的不是寻常路,所谓“小流氓变叱咤红人”。

韦小宝在书中甚得康熙青眼,各种头衔肆意加,其中就有个一等子爵衔。

清朝对于爵位,主要是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依然是实行王公伯侯子男爵位制度。有些爵位还可以传给自己的子孙。

这些爵位大分为十二个等级,大致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一般像亲王郡王贝勒,这些都属于皇帝的直系亲属们,而下边的贝子、公、将军一般都是有巨大贡献的功臣们。

10

韦爵爷即是鹿鼎记中的韦小宝,金老先生把他写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古代爵位虽然有很多等?级,但韦爵爷的级别是鹿鼎公。可是不管他的爵位是什么等级,都与其本身的官位等级关系不大,不过我认为他是一品大员。

首先说爵位与官位无关。古代爵位一般都是因功封爵的,代表的是立功受封的荣誉。

而官位一般都是上级认可其能力而得高位的,代表的是为官者的能力。

如汉朝萧何他在做刘邦的丞相前,是没有被封爵位啥的,张良与韩信等人也是如此。

来源:琴岛搜——百科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