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捻军传奇:纵横十八载,“中兴名臣”齐出马才“剿灭”

 哈哈狮的信箱 2023-07-09 发布于广东
在太平天国风起云涌之际,还有一些其他势力也在掀起反清斗争,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其军事实力甚至可与太平军相媲美,这就是捻军。
捻军是个什么样的武装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捻子”,是指淮北地区捏纸将油脂点燃用来作法,于节日时聚众表演,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的游民组织。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后也有恐吓取财、勒索之现象;越是荒年欠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清廷称之为“捻匪”。
1851年,“捻子”们在河南发起暴动,时间也与太平天国大致相当。1852年,安徽大旱,大量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加入其中。185211月,各路“捻子”在安徽亳州雉河集歃血为盟,推张乐行(也称张洛行)为盟主,正式起义抗清,号称“捻军”。但捻军的组织方式很特殊,虽然有自己的盟主,但盟主并不能控制所有捻军,无法做到统一指挥。
从被保存下来的文献来看,捻军并不仇视满洲人,自视为“义军”,“救我残黎,除奸诛暴”;而且军纪规定得十分严格,禁止擅自掠夺村庄和强奸妇女,犯者处死;许多捻军首领宁死不愿出卖战友,甚至牺牲父母子女也在所不惜。当时在安徽指挥战争的清军将领袁甲三对此曾言:“每遇行刑,谈笑歌舞,既不畏朝廷之法,亦不恋骨肉之情。”
捻军发展迅猛,至1855年,捻军已成功地控制了安徽西北部众多乡村;1856-1859年间,捻军巩固了淮河支流浍河和沙河之间的大部地区,清军只能守住亳州、蒙城及太和三个主要城市。在捻军体系内,乡村领袖称为“堂主”,军事头目称为“旗主”,有时会在称号前冠以“大”或“小”字,来表示所掌握权力的大小。捻军“旗主”定期会召集“堂主”,令后者为征战提供人马。征战的全部缴获在事后进行分配,捻军头目得其中的大部分(有人说取其一半),剩下的分配给每人一份,每匹马得两份,也正因此,捻军骑兵较多。
捻军与太平军的关系
据记载,盟主张乐行极具战略眼光,他选择了与太平军结盟的发展道路。185731日,张乐行率部夺取了淮河要冲三河尖,此时正在为巩固长江以北地盘而征战的太平军将领李秀成、陈玉成立即拜访了他,此后张乐行为太平军守卫淮河以南约五十英里的六安达九个月之久。作为回报,1858年,张乐行及其盟军在太平军的帮助下,夺取了淮北大城怀远以及洪泽湖附近的一批大城镇。而且,张乐行还被太平天国封为“征北主将”,甚至在1861年获封“沃王”。之后,张乐行还曾占据淮河重镇定远,从皖北方向保护天京外围,贡献颇多。不过,李秀成在其被俘后的自述中也曾抱怨张乐行“听封而不能听调用”。
因捻军各部自行其是,有与太平军合作的势力,自然也有在清廷和太平天国之间“骑墙”的,比如苗沛霖。此人在1856年崭露头角,逐步发展成为一方势力,“连圩数十,拥众数千”;站稳脚跟之后,其不听盟主调遣,甚至一度受封为清廷四川“川北道道台”。1860年,当他得知太平军已占领江苏东南部后,立即向陈玉成示好,甚至受封为太平天国“奏王”;等到湘军在1861年夺取安庆后,眼见太平天国形势不妙,当陈玉成败退经过他的地盘时,他借欢迎之机旋即抓捕陈玉成,并将之解交清廷。
通过上述两个代表人物,我们就可看出捻军组织体系的混乱,以及与太平军、清军的关系复杂性。
僧格林沁之死成转折点
面对捻军以及淮河、运河沿岸众多势力纷纷起事反清,清廷任命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进行“征剿”。1862年,僧格林沁进军河南和安徽,先是在亳州取得一场大胜,迫使涡河两岸一些捻军势力投降。之后,他率部向南挺进,遭到张乐行的猛烈抵抗,然而张乐行并没有得到其他捻军各部的全力支援,结果导致张乐行在雉河集附近被俘。随后,僧格林沁回军平定山东和直隶的各路反清势力,接着经河南再往安徽,进攻苗沛霖所占领的蒙城,苗沛霖最终兵败战死。
正当僧格林沁连战连捷之时,一支“新捻军”的出现改变了战局。1864年春,一支试图解南京之围而被阻的太平军参加了捻军。18643月,这些太平军和捻军的首领决定组成四支武装,每支由捻军和太平军将领联合指挥,其中最主要的一支由太平军“遵王”赖文光和已受封太平天国“梁王”的捻军将领张宗禹联合率领。正是太平军的加入让捻军势力大增,捻军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易步为骑,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单是由张宗禹率领的部队据说已超过万人,其中骑兵就有数千人。
一路追杀捻军的僧格林沁对此却毫无所知,其目标一直就是捻军而非太平军。此时,僧格林沁尚有骑兵五千多人,但捻军的骑兵实力也不弱。18655月,僧格林沁在山东曹县附近遭遇赖文光、张宗禹指挥的多路捻军的伏击,力战身亡。
僧格林沁死后,1865525日,清廷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镇压捻军。学界通常认为,清廷的这一任命就是捻军命运的转折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齐出马
曾国藩上任后,首先制订政策笼络百姓,控制皖北村寨。他悬赏搜集捻军情报,并宽恕那些因贫困或受裹胁而参加捻军的人;实施坚壁清野战略,编制包括“自新”的原捻军追随者和“未从匪者”的“良民册”。其次就是实施军事封锁的战略,曾国藩认为,湘军不应去追击捻军,而应守住四个关键基地,即安徽的临淮、江苏的徐州、山东的济宁和河南的周家口,来限制捻军活动。曾国藩的这一战略计划迅速被清廷批准,但效果却并不好。
924日,捻军在张宗禹、赖文光率领下迅速东移,准备进入山东。101日,曾国藩提出李鸿章暂驻徐州,以便激励山东的淮军将领尽心尽力作战。他还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贼匪之日集日多,愈击愈悍。穷民圩破,从之如归,则流寇之祸殆不知其所终极。”曾国藩的改变取得成效。淮军将领刘铭传和潘鼎新兼用骑兵和大炮,将捻军拒于山东之外。捻军眼见局势不利,遂作出决定,赖文光部继续攻山东,张宗禹部向西经河南直奔陕西。就此,捻军分为了东、西两支,史称“东捻”“西捻”。
12月,赖文光部再次被逐出山东,并于18671月侵入湖北,意图转进四川。但在2月作战失利,无奈放弃计划后撤,于6月再次突入山东。此时,曾国藩因“围剿不力”(也说因健康不佳)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630日,赖文光抵达芝罘附近,北京为之震惊。李鸿章下令在运河设置外围封锁线,同时在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帮助下,在胶莱河上设置内层封锁线。捻军不断企图突破封锁,但都未能成功,赖文光被迫退入苏北,然而仍无法改变战局。12月,赖文光部再遭重创,被迫转战扬州,最后在18681月赖文光被俘而亡。
赖文光部覆灭时,张宗禹部却远在陕西。18671月,张宗禹击败陕西巡抚所部清军,准备会同西北回部武装一起进攻西安。新任陕甘总督左宗棠采取“先捻后回、先陕后甘”之策,分而化之,接连取胜。战局愈发对捻军不利,战至10月,捻军被迫向北撤往延安一带高原。12月,张宗禹率军渡过了黄河进入山西。18681月初,张宗禹进入河南北部;23日,逼近离北京约一百多公里的保定。清廷动员了京畿附近的所有精锐部队围追堵截,迫使捻军向南后撤。由于有被困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的危险,张宗禹率全军向东北突围,在4月进入山东。
张宗禹的这一决定是致命性的,清军再一次利用黄河、运河和大海等天然屏障实施了封锁战略。516日,李鸿章奉命限期一个月消灭捻军,否则将受惩办。521日,他与追击捻军而来的左宗棠会面,商定“长围”战略,即在天津至黄河之间的运河沿线筑起“长墙”,至6月竣工,捻军完全陷入了包围圈。7月,张宗禹突围遭到惨败,大批捻军在李鸿章等劝降政策的影响下放下武器。816日,张宗禹跳入徒骇河失踪,之后也未再见史料记载。
至此,纵横黄淮大地十八载的捻军全部覆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