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道上走来的城市 | 云南昭通访古

 昵称68915313 2023-07-10 发布于安徽

在云贵川鸡鸣三省的云南省昭通市,在叩响历史沉郁回声的秦汉古道上……

    在云南大理、丽江、腾冲火热的旅游招牌背后,昭通市是鲜为人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云南等地是当时帝国的西南边陲,自然是华夏文明难以影响的“化外之地”。昭通有一条古道名“五尺道”,诸葛亮南征、袁滋出使南诏、护国军北上讨袁……历史中多少风云在这里际会,走在被千马万人踩踏打磨得光亮的青石古道上,细数着马帮留下的一个个深深的马蹄印记,山风拂过耳际。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图:昭通市延津县五尺道豆沙关

(已开辟为景区,地图搜索豆沙关即可)

五尺道豆沙关寻访笔记:神秘的悬棺,唐时边疆与中原的隔绝线 | 云贵川三省交界,穿越石门天险,看深深马蹄窝见证的千年

图片

    守在云南省东北部边界的昭通,古时是中原文化、蜀地文化、夜郎文化、滇云文化交融过的重要门户,衍生出斑斓的朱提文化,更是拉开了历史长廊的通道。作为西汉王朝在云南最早设置郡县的地方,昭通扼守着“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为巴蜀通往西南夷腹地以及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打通通道,当时的县郡治所在朱提故城,当地也叫诸葛营城址,考古就是近些年的事。

图片

上图:昭通市朱提故城遗址(离昭通机场步行五分钟即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图:昭通市出土文物,在市博物馆内

    存世汉碑留下书写者姓名的并不多,而《孟孝琚碑》 则留下“武阳主簿李桥”的提名,李桥是人名,这是整个云南省现存最老的一通古碑,也是迄今为止在整个云南省发现的唯一一块汉碑。该碑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在昭通城外白泥井出土,如今在昭通市第三中学内建有碑亭保护。这是一块墓碑,碑文首行有“丙申,月建临卯”是碑主人死亡的日期,汉代共有8个“丙申年”,结合历史与古碑文字的艺术风格来看,汉桓帝永寿二年左右立碑最合乎情理

图片

    永寿年间,东汉已入末世,社会背景是山雨将至,悲风满楼的。孟孝琚是个学子,从“四岁失母,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未娶…”,想来他是个未婚早殇的苦命人物,立碑者应是孟孝琚之父武阳令的“故吏”,门生故吏出资为师长树碑立传,是东汉中后期特有的墓葬风俗。东汉选官实行“察举制”,门生故吏与其恩师、故主之间,具有一种“终身”性的附属关系,文化上有教导之义,政治上有选拔任用之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孟孝琚生于东汉时代朱提的“南中大姓”,其父祖世代仕宦于西南各地,曾祖为严道君,父亲是武阳令,虽没有显赫的家族世系,但在南中地方,也是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大户。李桥等门生故吏为孟孝琚立碑,在顺应东汉流行风尚的同时,也是为自己了却道义上的责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图:昭通市博物馆内的孟孝琚碑

    就实地寻访这块名碑来说,原碑锁起来并不开放,由于早期拓印技术的不专业,墨透纸导致原碑很“脏”,且装了玻璃反光严重,就观感来说,不如昭通市博物馆内的复制碑看着舒心清楚。我来寻访的时间不巧,古时的昭通文庙就在昭通三中后面,我来的时候正赶上维修。昭通孔庙建于清雍正九年,在昭通“改土归流”后修建城池的同时,由知府徐德裕始建,大成殿上还有乾隆元年的御书“與天地参”横匾。

图片

上图:正在维修中的昭阳文庙

    说到“改土归流”的历史,明清至近代,昭通更是盛极一时。昭通在明朝时属于乌蒙土府,受彝族土司管理。史载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开始对乌蒙实行“改土归流”,乌蒙土府起兵抵抗,威宁中军游击哈元生协同中军刘起元攻破乌蒙土府和各地土木头领,最终完成改土归流,改乌蒙为昭通。哈生元的祖籍是河北河间,他是回族人,在改土归流期间一些回民军士跟随哈生元进入昭通,战争结束后便“领土占籍”定居下来。雍正十年乌蒙平定后,由于战争导致人口急剧减少,新任云贵总督高其倬下令开垦屯田,临近贵州威宁地区的回民举家甚至举寨迁入昭通报领土地,使得昭通回民人口大量增加,以至于昭通至今留存着多座清真寺,市郊县的拖姑清真寺便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昭通现存清真寺中,建造时间最早的一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图:拖姑清真寺(在昭通市鲁甸县桃源乡拖姑村内,免费开放)

    根据清真寺内碑文记载,拖姑清真寺于1730年由安笼镇中军侍卫马相乾及从征举人马麟灿、马麟炽兄弟捐资建造大殿,1755年由赛焕章阿訇倡议,当地教亲筹资修建唤醒楼和厢房等其他建筑。唤醒楼六角形三重攒尖亭式,下面是三间木构“无倦堂”,楼上悬挂1746年镇守云南昭通东雄总兵官、世袭骑都尉冶大雄书赠“普慈万有”匾,这块匾最初悬挂在大殿前,后来移到了唤醒楼上。

图片

上图:拖姑清真寺唤醒楼

    清末民初直至上世纪30年代,昭通也曾辉煌过,大量外商涌入昭通,昭通在清末到民国初期曾在税收上创造过全省之最,于是大兴土木,修建会馆。市区一座龙氏家祠,传说是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为了祭祖而修建的家祠。祠堂内石雕与砖雕风格多样,金碧辉煌,满眼皆显气派。云南的祠堂比比皆是,而龙氏家祠的选址、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还有一进院里高大的三叠水式照壁异常醒目,照壁四角翘有吻兽,脊上镂空的石榴宝顶用清花瓷器碎片贴饰,檐上的“天菩萨”豁达而笑容可掬。龙云是彝族人,彝族并没有建家祠的习惯,但他任省主席后,采用了汉族家祠的规制,在昆明请了风水先生选址于昭通回龙湾,利用远山作屏障,将家祠置于千亩良田边,门前还有天然的龙泉水四季长涌,代表恩泽周围的百姓,细节之处很是精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图:龙氏家祠(在昭阳区簸箕湾村,免费开放)

    山是乌蒙山,江是金沙江,大山和大江构筑起了昭通人世代生息的家园。昭通是多民族地区,文化的流向除了历史真实的凝聚外,还取决于各方文化融汇变迁后的发展。除去人文史迹积淀,昭通本身有着大美不言的风景,历史中木船趟过急流险滩的情景,如今只能在为偏僻的地方看到了,随着金沙江中上游的水利开发的加快,这种方式也将很快成为江上最后的绝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图:恩波楼,在市区望海楼公园广场上

图片最新好课,支持反复回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