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玉琛 | 兴和县钦宝营村的来历

 新用户06868399 2023-07-10 发布于内蒙古

第 2239 期

文|张玉琛  编辑|王成海

钦宝营村的来历,一无历史遗迹考究,二无县志完整记载,(县志中有点记载也是民国后期和解放后的)只能是道听途说,和一些上了年纪人们的传说。言其真假,仅供参考。

清朝中叶,察哈尔八旗的正黄旗有一位蒙古族游牧民叫秦豹,游牧生息由北向南逐渐前移,有一年夏未秋初,转展到了钦宝营这地方,他看到这里水草丰盛,地越辽阔,四面环山,属盆地类型。就山下这片平地最适合养牧,草场辽阔,又好管理牧畜。草滩内有一条大河,还有一条小河。平常河内都溪水潺潺,长年流淌。游牧民最喜欢有草有水的地方,特别象九股泉滩这样长年水流不断,牧草茂盛的地方,非常适合游牧民生活。很早时期,所有的山沟,河流,由于地表水层浅,河沟内都有被大水冲开的大、小不一的水泉眼。都汇聚到九股泉这条大河内。到了盛夏和秋季,一下急风暴雨,九股泉冲下汇集的雨水,变成很大的洪水,灌满整个大河槽,再大点就溢出河面,流满整个九股泉滩。草丛被水浇灌后,长势特快。牧民秦豹看好这地方牧场宽广,水草丰美,适合定居,所以他决定带着家眷在这里安营扎寨,开启游牧民生活。

牧民的居住选址,首先得有水,有草。紧靠着小河边上,秦豹的营房就安扎在现在的钦宝营村东南头。在我小的时候,还能看到营盘遗留的点滴痕迹。有时村里人们从那里拉土,能挖出一些碎瓷碗片,和灰砖。据传说秦豹由于居住的多年,家庭人口也增加了不少,儿孙满堂。为了方便分开居住,后来将蒙古包拆掉后,简单盖了好多间砖土混建的房子。这样既保暖又宽敞,据说这处院落居住着祖孙三代人,生活了好几十年。这就是秦豹居住过遗址,由于过去多年,现如今早以变为耕地,很难看到遗留垠迹。

过去这地方人称九股泉滩,(也叫芨芨滩)九股泉水起至前旗高宏店乡老倌路一带,水是向北流的。九股泉的水全部流入一条大河内,一直流到下游兴和县五一水库。这条河流途经现在的前旗老官路村,郭玲沟,陈士村,张魏村,兴和县的马家村,兴隆堡村,三股水,二股水,头股水村,安家地村,钦宝营村,闫喜村,高家村,魏家村,闫占房村,刘富全村等直至五一水库。过去大河两岸至安家地村以南到九股泉发源地称九股泉滩,安家地以北到闫占房村前称芨芨滩。再后来因为河水是从九股泉流下来的,所以人们逐渐统一称大河两岸为九股泉滩。秦豹营房东还有一条小河,是从安家地村南有一股泉眼长年水流不断而形成的河流。那时候,由于地表水层浅,只要是下湿地就可能有小泉水自动流出地面。七十年代未,大集体时在这口泉水旁打了一眼十八米深的机井,成为自流井,四十多公分的水泥管,水满管冒流,一直流了四、五年。由于村民们对水利用不佳,又防碍出行,众人将那么好的一口自流井填埋了。两条河流常年不断流水,大、小两河相距二里多地,属九股泉滩内河流。

九股泉滩南起老官路村,北至五一水库。南北全长约二十公里,东西宽度平均有三,四公里。滩内土地下湿,从安家地村北开始,下游属盐碱地,满滩长着芨芨,(又称芨芨滩)无法开垦种地,全部是秦豹的牧场。据老人们讲,解放后草和水蒿,芨芨草长的特别高,当年二岁牛犊进入滩内行走都看不见。

上图是九股泉芨芨滩

九股泉滩东有一条老倌道,是从山西大同,丰镇,隆盛庄到商都(七台)以及到蒙古国的乌兰巴托,这是一条从内陆到外蒙商贩们必经之路,也是一条丝绸之路吧。

钦宝营旧乡政府西面,有一大片土地,大约有一百多亩,是秦豹当时圈马群的地方,据老年人们传说,秦豹养的马匹最多的时候,大约有二、三百匹。故以后人们一直延续称这片土地叫马盘地。由于马群占据的年限比较长,积赞下来的马尿和马粪特别的多。后来,秦豹离开此地后,从外地迁移过来的汉民将马盘开垦种地后,虽然比九股泉滩海拔高出三、四米,属坡梁地。但是,马盘这大片土地生长的庄稼特别茂盛,总比周边的庄稼长势好。解放以后,听一些老年人们说:“这块马盘地,好多年来,只要人站在坡梁地都能看出那一大片土地庄稼长势,另外显的肥壮高大。”

有一年,我在旧乡政府大门口,聆听将进九十岁老人高大明讲了一段秦豹的马群遇险一事。那时秦豹有二百多匹马,白天经常散放在九股泉滩内,日出而放,日落而归。很少有专人赶放,全靠几匹公马去引领和围护,畜牲也有它们的群体性,各自呵护着它们的团队。有一次马群为寻食物,来到了尖神山脚下,可巧这天午后有一匹母马生小驹,尖神山中的一群狼,嗅到了血腥味,聚集了十几只饿狼赶下山来,来势十分汹猛,很快将这匹生驹马,从四周围住。十几只狼气势汹汹,发出了怒喉的声音,狼笊刨地扬起了沙尘,个个咝着牙,目视小马驹。看这架式,今天势必要美美的包餐一顿。母马护着自己的孩子,来回转着圈,寸步不离,生怕这群恶狼抢走自已的孩子。这时有一匹护群的青儿马跑过来(公马),它长的既高大,又肥壮。白嘴头,一身青色卷毛,马鬃向一边倒着,最长的鬃毛有一米多长,四蹄脘利水毛有三寸多长,粗壮的马尾挠起来象一把大竹扫。啼呜声雄壮僚亮,它见狼群威胁着刚生驹的母马,青儿马(公马)怒喉狂奔而来,冲向狼群又蹄又咬,与狼共舞。在青儿马(公马)的带领下,其它几匹儿马(公马)也闻迅赶来,与青儿马(公马)共同配合,连蹄带咬,一会儿将一群十几只野狼赶上尖神山山后面,远离了马群。不管人和动物,只要能团结在一致,奋力拼搏,任何事情都能够得到解决的。

1998年作者在乡政府上班时留影

咸丰年间,山西晋北地区连年遭灾,人们少吃无穿,生计难以维持。随着清朝道光、同治年间推行了垦蒙荒,安置难民的借地养民政策开放。大批难民逃荒来到内蒙古中部地区,也就是今日的乌兰察布市这一代。有部分难民来到了九股泉滩,延着秦豹营周边,沿山坡一带开垦荒地,种植粮食,拯救生命,秦豹营村也来了有姓刘的,姓高的,姓王的,姓董的难民,在秦豹马盘西也开荒种地。周边逐渐的有了何家村,高家村,闫喜村,叶家村,王八沟,刘家村,安家地,等等以姓氏建立了好多村子。由于外地的难民越来越多,垦荒种地也占据了大批草牧场,草场面积逐年减少。

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秦豹,眼瞅着附近的好多地方,由南往北逃荒人越来越多,耕地年年扩大,草场越来越少,于是放弃此地,离开了这个水草丰盛的九股泉滩,先是去到了察右后旗锡力乡黑山村,据老人们传说,黑山村留有秦豹的后代,秦豹的其他子孙以后慢慢又回归北方的腹地,朝着蒙古方向逐渐北去。再后来去到何处,以无人知晓。秦豹人畜虽以北去,但“秦豹营”这个名字,以后被村民们按村名称呼着流传了下来。

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兴和县划归绥远省后,重新整顿区务,实行区下设乡、闾、邻、共设五区四镇、117乡、461闾、2726邻。秦豹营属五区管辖,区驻地是翁家村,乡驻地是兴隆堡村,乡名“鼎盛”。具体业务由鼎盛乡负责下达。

1945 年 4 〜 7 月,晋察冀边区决定开辟绥东地区,由丰镇、集宁、兴和、商都四县成立绥东分委,隶属雁北地委领导,派王宗云(时任山西应县武装部长)率领孙信、王纪、王宗贤、左衡胜等 17 名同志两次深入到商都地区了解情况。他们分别以兴和县钦宝营村、商都县四台坊子村、十八顷村、卯都村和不冻河附近村庄为基点,分 5 片依靠山西老乡关系收集情报,开展工作。钦宝营村民也为解放战争提供过信息,做过贡献。

解放后,兴和县又改划为一镇七区,七区驻地设在赛乌素镇七大顷村,鼎盛乡(兴隆堡)划归七区管理。一九五二年开始步入初级社,秦豹营村一个初级社(张有富是负责人),安家地一个初级社(范宝成是负责人)一九五三年属段家村区管辖,秦豹营为乡。一九五六年进入高级社,高级社名称为“九股泉满天星火社”,据老人们传说这个名称,是由本村老孙先生给启的。郭聪任书记,范宝成任主任。辖管后沟大队七个村,高家村大队十一个村,秦豹营大队三个村。“九股泉满天星火社”办公地点设在秦豹营村。一九五八年为秦豹营管理区,属段家村人民公社管辖。一九六一年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另外不知在那一年将秦豹营改为“秦报营”,一直延用到一九六六年。      

九股泉满天星火社旧址

秦报营人民公社旧址

一九六二年,兴和县将九个基层人民公社,又重新划分为二十个基层人民公社。同年五月建立起了秦报营人民公社,公社驻址设在秦豹营村。公社书记:孙义,社长:王恒。全公社总人口:9116人,总播面积为:100225亩。全公社划定为八个生产大队,即秦豹营大队、三股水大队、兴隆堡大队、后沟子大队、李茂村大队、石家村大队、合兴公大队、高家村大队。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的书信邮递地址全称:兴和县秦报营人民公社xx大队xx人收即可。

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三日,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批复兴和县秦报营公社改为钦宝营公社。秦豹营村也同时也改为钦宝营村。

一九八四年五月,兴和县二十个公社管委会改为十九个乡,两个镇。机构改革后钦宝营公社改称为钦宝营乡,乡政府设在钦宝营村。乡党委书记:马吉,政府乡长:王佳安。全乡原八个生产大队改为八个行政村,五十二个自然村。

二00一年八月全县合乡并镇,钦宝营乡划归赛乌素镇,钦宝营又归属与自然村。

从最初的秦豹营到现在的钦宝营,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南有九股泉泉水的时时润泽,中有九股泉滩地良田日日养育,北有尖神山年年的守护,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孕育了许许多多很有名分的地主老财,工匠艺人,靓女佳男,县官,科局长,处厅级干部,留洋国外才子,贤人名将层出不穷。钦宝营的名声随之也扩大,颇有名气。

钦宝营村解放前无县志,解放后由于距县城较远,属全县地理最北端,和商都、后旗接壤,又无名胜古迹,人口稀少,居住偏辟,交通不便,官方很少过问,所以前者的发展无史记载,只能靠近几代人们言传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一点点抠挖出一些有关钦宝营的史实。现串绞成文,略加润色打磨,错谬之处肯定不少,只想起抛砖引玉扩大思路的作用。现在我们建设特色农村产业和特色乡村,当然是任重道远。九股泉滩的边塞文化,旅游特色是一道风景,又是难得资源。高家村行政村党支部率先建起了”尖山清泉农庄”旅游点,很有特色,既有蒙古草原风味,又有现代农业农村特色。非常值得城里人闲暇时来这里旅游观光,来到这里后,息一口大自然新鲜空气,品偿一口原汁原味的农产品,体验一下农村环境的美丽,缓解一下长时间在城里拥挤的困乏。这里有亮丽的山川河流,有特色的农业、农村景色,夏、秋之时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高家村行政村党支部这种做法,应该得到当地政府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是振兴乡村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应当大力宣传和鼓励!


作者介绍:张玉琛,男,一九五七年生。兴和县钦宝营村人,曾在钦宝营乡政府和赛乌素镇政府工作。一直热爱文学,喜欢写些散文、诗歌、小说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