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源:第一人称代词之余

 weimiao 2023-07-10 发布于安徽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古代汉字第一人称代词有很多,有我、余、予、朕、吾。这些汉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所代表的具体事物都是属于自己的,独占的,当然也是自己制作,自己使用的。这些文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抽象成为第一人称代词。今天说说“余”字。

汉字探源:第一人称代词之余

余字甲骨文字形(《汉典》)

  余,象形字,是现代汉语的常用字。甲骨文余字像一栋高脚屋,一种干栏式建筑,上面是铺苫茅草的屋顶,下面由承重立木柱、横梁和斜撑杆组成,分上下两层,没有围墙。金文在承重柱增加两根向上支撑和托举横梁的两根支撑,说明建筑物复杂了,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余。本义巢居草屋。

汉字探源:第一人称代词之余

余字源自树屋

  《说文解字》认为,余“語之舒也(说话从容不迫)。从八,舍省聲。”从余字甲骨文字形看,余字是象形字,而非形声字,更不能解析出“从八舍省声”。显然,许慎的解读是错误的。

  《說文解字注》为了调和《说文解字》错误解读与余字实际使用情况不符的问题,除沿用“(余)語之舒也”,另引用“釋詁云:余,我也。余身也。孫炎曰:余,舒遲之身也。然則余之引伸訓爲我。詩書用予不用余。左傳用余不用予。”

汉字探源:第一人称代词之余

余字演变(《字源》)

  《字源》认为,“(余)象形字。甲骨文像以木柱支撑屋顶之房舍,为原始地上住宅,与'舍’字同义。甲骨文、金文中多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同'我’、'子’等。”《字源》对余字字形释读符合实际。

  远古时期,北方为穴居,南方为巢居。南方的巢居发展到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形成了干栏式建筑。从余字的甲骨文形态看,余字形建筑早于河姆渡时期建筑,河姆渡时期的干栏式建筑已经非常复杂了。

汉字探源:第一人称代词之余

河姆渡遗址余字型建筑

  余字所描述的巢居草屋,是一个人建造的,一个人使用的,这个树屋就代表建造者本人。余字,从自称演变为第一人称代词,和我、吾成为同义词。

  餘字,是余字的衍生字。餘字创造的条件是,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吃不完的猎物、粮食等,就放置在屋子(余)里,妥善保管,后引申为指吃不完的食物。

汉字探源:第一人称代词之余

花豹把猎物挂到树上(网络图片)

  当时,余字还作第一人称代词,为区别词义,剩余之义另加义符“食”字,写作餘(馀)。由于第一人称代词被我字独占,余字仅保存剩余的意思,所有余字组成的词语,都与剩余有关。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1955年汉字简化,再次以余替代餘字。除古代汉语之外,现代汉语的余只保留剩余之义,根据文字经济简约原则,简化汉字统一为余,馀变成余的异体字,不再使用。

  屈原的《离骚》中,多次轮换使用余、吾、朕、我等字作为第一人称,使长篇诗歌不会显得枯燥。如“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另外,余姓或许源自于远古时期发明了高脚屋这种巢居的氏族部落,他们以余字为族徽或图腾标识,对外自称为余。这或许才是余姓的真正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