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041-自-当今书家不写自作诗文的原因】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41 每日一题:诗词与书法 读书与写字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字写得好看是书法的功能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要很好的表现传达文字的内容。诗词歌赋是高雅的文字形式,这一形式再用书法表达出来,两者相得益彰,就更为美妙。若能写得一手好诗,又写得一手好字,正是文人墨客高雅之所在。写字不易,读书更难,非下苦功夫不可为,往往是“通汇之季,人数俱老”(孙过庭)。 每日一字:自 楷书一撇一竖一横折的交汇处不可封死,撇笔不出左竖,横折自撇笔中间起笔。上下间距要均等。字形宜窄不宜宽,太宽则显臃肿,太窄则显嶙峋。行书亦然。草书下方不可多绕一个弯。 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从自。
——《說文》 自,鼻子。字形像鼻骨与鼻弯的形状。所有与自相关的字,都采用“自”作边旁。
——《象形字典》 自,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汉典》 自zì—《说文》:“鼻也。象鼻形。”甲骨文的自字,像人的鼻形,是“鼻”字的初形,其本义即指鼻子。自指其鼻谓我,即自。后世在“自”下增加一个“畀”字作为声符,另造了一个“鼻”字来表示鼻子的意思,自只指自己。引申义有从,本来等。如自古以来,自然。 自由:指能按自己的意愿行动,不受他人限制。 自然:天然,非人为的;又指不造作,非勉强的。 自相矛盾:比喻言行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另: 【构造】象形字。甲骨文像鼻头形,金文和篆文大同。隶变后楷书承接金文和篆文分别写作白(与“白”不同)和自。 【本义】《说文·自部》:“自,鼻也。象鼻形。”本义是鼻子。又《白部》:“白,此亦自字。省自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是“自”的省形。 【演变】自,本为鼻子,而动物降生先露鼻头,故由鼻子,引申为①开始: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也。又引申为
②本来,自然:我无为,而民~化;我好静,而民~正;我无事,而民~富;我无欲,而民~朴|~当如此|公道~在人心。又虚化为介词,相当于③从,由:~古至今|~上而下。人说到个人时常指自己的鼻子,故又引申为④自己:窥镜而~视,又弗如远甚|~言~语|~我批评。自为引申义所专用,本义则另加声旁“畀”写作“鼻”来表示。 【组字】自,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仍设自部。凡从自取义的字都与鼻子有关。 以自作义符的字有:臫、首、臬、臭、息、鼻、臰、臱(边)等。 以自(白)作声符的字有:洎。 注意:《说文》中所列从“白”的字,皆非从“白”,而是由其他字形变来的。如:百、皆、者、鲁、智;習(习)、替。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自 zì, 象形,甲骨文 ![]() ![]() ![]()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这就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自”字。甲骨文①就像人的大鼻子的形象,上部为鼻梁,下头为鼻孔,中间的二横为鼻纹。金文②也像鼻子的模样儿。③是小篆的形体,其上部还与甲、金文字相似,可是下部则没有鼻孔的样子了。④是楷书写法,从表面上看已经不像鼻子了。 要讲清“自”字的词义必须先讲清“自”与“鼻”的关系。古人为什么用“鼻子”的象形字“自”来代表鼻子呢?前人说法不一致。一般认为“自”与“鼻”在古代读音相同,如《说文》说:“自,读若鼻。”因此在经典中多借用“自”为第一人称代词。既然“自”字被借作人称代词用了,那么要写“鼻子”时,可怎么办呢?所以又在“自”下加上个“畀”作为声符。这就产生了一个新形声字“鼻”了。从此以后,“自”、“鼻”各有各的职务,分工明确。有人见《说文》中有“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话,于是就指着自己脸上的鼻子说:“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儿子。”其实第一个儿子称“鼻子”的“子”应读为zǐ(上声),而这个“鼻”字是“最初”的意思,如对最初的祖先称“鼻祖”一样。可是脸上的“鼻子”的“子”是名词后缀,应该读轻声zi,没有实在意义。 自从有了上形(自)下声(畀)的形声字“鼻”以后,“自”字就多用作第一人称代词了,如《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是说:“知人”的人才算“智”,“知己”的人才算“明”。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自”字由“自己”之义又可以引申为“亲自”义,如《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自将。”大意是:汉高祖亲自统帅部队。到了后世,“自”字又往往被借作介词用,当“从”讲,如《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有朋友从远方来的意思。由介词又可以引申为连词,当“由于”讲,如《汉书·灌夫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大意是:侯的职位,由于我自己的本事而得,也由于我自己的过错而失,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 “自”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自”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鼻子”或鼻子的功能有关,如“臭”、“息”等字。 ——(左民安《细说汉字》) 指着鼻子说话——“自”字趣释 不少人万万没有想到,一个“自己”的“自”原来就是人的鼻子。这里我们得先看“自”字的古文字。“自”的甲骨文作“ “自”的金文和小篆仍然像鼻子的模样,只是到了楷书,将一道鼻梁变成了一撇。但我们仍然认为“自”字为象形字,并不是“目”字上加一撇而构成。《说文解字·自部》:“自,鼻也。象鼻形。” “自”字既是“鼻子”,那么为什么古人又造一个“鼻”字呢?这是因为“自”被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后,古人在“自”字下另加一畀(bì)字,表音,造出了“鼻”,专指人的鼻子,而让“自”专作自称代词“自己”用,以便将两者明显区别开来。 “自”字又是怎样引申出“自己”的意思来的呢?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自”用作自称代词,表示“自己”的意思,是一个借音字。第二种说法是,因为古人在和别人谈话时,如果谈到自己,常常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所以“自”就引申出“自己”的意思。也有人说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话是中国人的习惯,这种说法比较可信,现在我们在一些农村仍然可以看到,人们讲话为了突出自己时,同样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因而有的学者认为“自”指“自己”,是古人万事以我为中心的一种理念的具体反映。如《老子》中有:“知人者知(智),自知者明。”其意思是一个既了解别人,又了解自己的人才算一个聪明的人。 “自”字又是怎样引申出“始”、“开始”的意思的呢?似乎人们对此没有作过探讨。在这里,笔者有一个看法以供读者参考。前面说过,古人讲话为了突出自己时爱指着自己的鼻子。在他们看来,鼻子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只有它才可以代替自己。这种习惯也反映了古人以我为中心的理念。这种理念说具体些就是一切从自己做起,一切从自己开始。因此,“自”才引申出“始”、“开始”的意思。如《韩非子·心度》:“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所谓“爱之自”就是“爱之始”。须知“自”的“始”义也转嫁给“鼻”了。如“鼻祖”就是始祖。“鼻子”的古义就是始生之子。《说文解字》中说:“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这里我们必须强调一下,古汉语中的“鼻子”与现代汉语中的“鼻子”是不同的。从前面的解释可知“子”读为”zǐ,实有其义,指孩子。而现代汉语的“鼻子”就是“鼻”,“子”是一个词缀,没有实际意义,并且只能读轻音“zi”。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 ——《王力古汉语字典》 【041-自-当今书家不写自作诗文的原因】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6/06/16/001332905.shtml 来源:互联网。
|
|
来自: MAY的学习簿 > 《田蕴章《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