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哲学类的书读起来这么困难?

 生命的启示 2023-07-10 发布于江苏

因为“问题意识”不清楚了。

其实你了解了一个哲学家的“问题意识”,这本书的细节就有迹可循了。

但是一个麻烦的事情就是,“问题意识”往往是需要读完整本书才能彻底理解,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就是首先要理解问题意识,才能理解这本书。但是除非读完了这本书,才可能理解作者的问题意识。

那么,往往一个好的哲学家,他的论述会直接告诉你他的问题意识。但是是否能够读不出来,就不好说。

在这里,问题意识关涉的是哲学家为什么要建构起这样的哲学体系?

一般我们学习一本原著,如果不懂问题意识,就会走入见树不见林的状态,也就是似乎懂得了作者怎么说,却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如果仅仅是懂得了作者怎么说,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理解这本书。

那么,问题意识的呈现,有好几种类型

第一种,叫做否定性。哲学家往往会通过否定别人的思想,隐秘地把自己的问题意识呈现出来。

第二种,叫做肯定性,哲学家往往会直接陈述他为什么这么想。代表人物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入正题之前,康德说了一大堆的东西,就是他阐述他面对休谟问题,为什么这么想?

可以说,康德的书,几乎是手把手告诉读者自己怎么一步步想出来,他的书的特点就是如此。

第三种,叫做不说。代表人物就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的前期《逻辑哲学论》和后期的《哲学研究》,压根就不说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直接就入正题。

在《逻辑哲学论》的导论部分,还谈到了应该从语言去思考哲学问题,并且认为,可说的就要说清楚,不可说就要保持沉默。但是很可惜,这个说法压根对理解他的思想毫无帮助。而后期思想的导论,则说必须懂他前期思想,才能理解他后期思想,这说了跟没说一样。

但是第二种的肯定性中,还有一种隐秘的类型,就是他说了自己的问题意识,但是读者理解不了。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实际上说了问题意识,但是基本上,读者读不出来,所以只能陷入到他玄之又玄的语言系统中。所以海德格尔的难读就在此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