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热下寒寒湿重的中成药

 图书 馆员 2023-07-11 发布于内蒙古

治疗上热下寒寒湿重的中成药

治疗上热下寒、寒湿重的中成药,主要包括交泰丸、乌梅丸防风通圣丸等。上热下寒是指患者在同一时期,上部为热性病症,如表现为咽干、咽痛等,下部为寒性病症,如出现下肢发冷、腹痛、腹泻,由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用药。
1、交泰丸:心肾为水火之脏,心主火,属阳,肾主水,属阴,如果心肾不交,可出现胸闷、不思饮食、失眠、口舌生疮,而交泰丸具有升阳泄阴、调营中和的功效,是治疗心肾不交较为常用的中成药,属于治疗上热下寒、寒湿重的中成药;
2、乌梅丸:乌梅丸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的功效,主要用于有厥阴头痛、腹痛腹泻、躁烦呕吐、手足厥冷症状的患者,可治疗上热下寒、寒湿重;
3、防风通圣丸: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有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风疹湿疮症状的患者,也可治疗上热下寒、寒湿重。

上热下寒吃乌梅丸、交泰丸效果好,但是上热下寒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患者不要盲目的用药,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药。

上热下寒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临床表现有:胃热脾寒,感冒发烧等。由脾胃虚寒引起的上热下寒可以服用小建中汤,感冒发烧引起的可以服用桂枝颗粒,而由肾阳不足引起的上热下寒可以口服金匮肾气丸,心肾不交、夜寐不宁等症状可以服用交泰丸进行调理。

另外,在饮食上,患者应该禁食生冷和难消化的食物,辛辣、煎炸的食物及烧烤尽量少吃,应以清淡为主,可多吃温性食物,如桂圆、大枣等,也可用枸杞子泡水喝或在做汤时放适当的枸杞子。患者还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免疫力。

上热下寒中焦不通,什么中成药好?
啥叫上热下寒?自己对照一下有没有这些表现:
1.容易上火长痘也容易拉肚子;上半身常常感觉到燥热上火,下半身常常感觉到寒、怕冷;
2.比如上热容易口腔溃疡、舌疮、嗓子疼、牙疼、腮肿、流鼻血等反复发作。慢性中耳炎、目赤红肿、眼干眼涩、青春痘、甲状腺类问题。
下寒容易肚腹不温,经常拉肚子、腰膝酸冷,肤色暗沉,女性痛经,男性阴囊冰冷潮湿,手脚冰凉,特别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
3.舌头上半部分是红的,下半部分是白的。
常用中药汤剂:泻心汤加减,那不想喝汤药,什么中成药好呢?
1.以四肢怕冷明显为主——桂附地黄丸/金贵肾气丸
2.上热下寒加上阴虚——六味地黄丸
3.以中焦不通为主症,如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丸/保和丸
4.以失眠为主,心烦失眠,易上火又怕冷——交泰丸
5.以大便长期不成形、次数多为主——乌梅丸
“上热下寒”主要有两个原因?这种体质常用中成药有哪些?

1、脾胃不好
脾胃居中,是上下沟通的通道,脾胃不好,容易出现上热下寒。
2、肝气不顺,
肝胆是人体气机运化的枢纽,现在人压力大,想得多,也容易出现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的表现:
【上热:】
皮肤油腻、毛孔粗大,面部、背部爱长痘;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有口臭,身上燥热易出汗;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头晕头痛、耳鸣,烦躁易怒,双目红肿胀痛;舌尖偏红、喉咙易红肿热痛,牙龈易出血;鼻子干燥,容易流鼻血。
【下寒:】
小肚子凉,腹部时常冷痛,食欲差;大便长期不成形,小便清长量多;女性白带清稀、痛经、血色暗红有块;男性遗尿、遗J、阳事不起;腰酸腿软,下肢无力;腿部怕冷,脚底冰凉,遇到寒气症状加重。
【“上热下寒“体质常用中成药】
1、桂附地黄丸/金贵肾气丸:以四肢怕冷明显为主症
2、六味地黄丸:上热下寒兼阴虚症
3、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丸/保和丸:中焦不通为主症,如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
4、交泰丸:用于失眠为主症,心烦失眠,易上火又怕冷

5、乌梅丸:用于大便长期不成形、次数多为主症

畏寒怕冷吃什么中成药

病情分析:如果人出现了畏寒怕冷的症状,这往往都是由于阳虚的体质所导致的。建议可以服用金匱肾气丸和附子理中丸来调理治疗。同时还可以多吃一些补阳的食物。每天可以饮用些生姜红糖水。同时一定要多锻炼身体,来提高自身的体质,慢慢这种症状就会缓解。但建议最好是去当地的正规医院中医科找有经验的中医,根据实际的症状用中药辨证治疗,会有很好的效果。

病情分析:肾虚,尤其肾阳虚后可以出现畏寒怕冷的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的畏寒怕冷都是肾虚,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外感风寒感冒时会出现畏寒怕冷,当出现这种表现时一般会伴有发热,中医叫做“恶寒发热”,这种怕冷是周身的,一般有外感因素,且起病急、病程短,通过发汗的方法就会解除。二、脾阳不足时也会出现畏寒怕冷。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且脾主四肢肌肉,当脾阳不足时,不能运化饮食物成为营养成分,四肢肌肉得不到营养,其抵抗能力就会下降,出现畏寒怕冷,犹如国力亏空时边疆就容易失手,容易被敌人侵犯。三、慢性虚损疾病,多脏器功能衰竭,这样人体总的阳气不足,其温煦作用就不足,所以就容易畏寒怕冷。

患者畏寒、怕冷可以通过下列方式进行调治:第一点,通过中医中药进行治疗,根据实证和虚证的不同,选择中药方剂。虚证可以选择相关的补气、补血的中药,像补中益气丸等非常适合。实证的可以选择驱寒的中药,像附子理中丸就非常合适。第二点,对于畏寒、怕冷,可以考虑通过理疗的方式,像热敷、汗蒸,这些都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进行。第三点,运动,适当的运动身体,对于提高身体的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纠正怕冷的症状也是有很大的益处。第四点,饮食,多吃富含有丰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分的食物,对于改善体质、纠正畏寒的症状也是有效果的。

畏寒怕冷怎么调理 冬天吃什么能“取暖”

现在是一年四季寒冷季节,有些人一天到晚都是手脚冰凉,非常的畏寒怕冷,尤其是一些女性朋友。中医认为,畏寒怕冷和我们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那么畏寒怕冷怎么调理呢?有什么好的食疗方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

有些人一天到晚都是手脚冰凉,非常的畏寒怕冷

冬季阳虚体质多畏寒怕冷

冬天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因为身体的一些原因导致抗寒能力非常的差,特别是一些体虚的人更是不禁冻。我们这说的体虚,可能是是阳虚,也可能是阴虚。
根据《易经》的阴阳理论,我们受到启发,阳气才是生命的动力和源泉。我们要想永葆健康,必须坚持不懈的保养与延长我们的阳气,对抗阴气的生长,从而使阳气始终处于旺盛的状态。这就是《易经》这部玄妙与智慧之书告诉我们的养生真谛。
测一测,你属于阳虚吗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白胖,肌肉松软,不健壮。
常见表现:容易怕冷,手脚不温,喜欢吃温热的饮食,对冷的饮食比较抗拒,精神不振,睡眠偏多,面色惨白,口唇颜色较淡,毛发容易脱落,大便稀薄,小便清长心理特征:性格一般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多为寒证的疾病,比如痰饮、肿胀、泄泻、阳痿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冷天气、耐夏不耐冬,容易感受湿邪。
4个部位需保暖好
阳虚常见的症状就是怕冷,有的人是全身怕冷,有的人是手脚冰冷,有的人只要吃了生冷的食物就会拉肚子,这些人阳气本来就不足,不可能体内有很多的淤热,这时候多穿些衣服反倒有益于固护阳气。
脚部
所谓“寒从脚下起”,脚部寒则全身寒,机体抵抗力下降,病邪便乘虚而入。所以我们应穿长裤和裤袜。
头部
头为“诸阳之汇”,若头部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神经血管供血受影响,引起头痛,如女性经期神经性头痛便是气血不足加上受寒所致。

肚脐

肚脐比较薄弱,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小孩易受寒邪侵袭,引起腹痛腹泻。而女性下腹受凉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故平日应做足腹部保暖,睡觉时用毛巾盖着腹部。
阳虚质——是手脚发凉,身体怕冷的那一种
阳虚质

——是手脚发凉,身体怕冷的体质。

什么是阳虚质  
阳虚体质是由于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主要表现特征为肌肉松软、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口唇色淡、喜爱热食等虚寒症状;
阳虚质的人性格沉静内敛,不爱与人交谈。

阳虚体质表现的寒,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种是阳气不足,主要表现为身体怕冷,怕风,四肢怕冷,甚至腰背怕冷等一系列寒的现象。
第二种呢是胃部怕冷,不能吃寒凉的东西,一吃就腹泻。
第三种则是主要表现在腰部怕冷,屁股怕冷,生殖器怕冷等,还有小肚子一吹风,马上就会有疼痛不舒服的症状。

阳虚质的特征是什么  

对于环境阳虚体质的人更喜欢夏天,秋冬寒冷更易让这类人感染风寒。
阳虚体质易患肥胖、骨质疏松、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水肿、痛经、月经延后、闭经、性功能低下、性冷淡等疾病。

年轻人阳虚与经常熬夜有关系,熬夜很伤阴,经常喝冰冻饮品,年轻人经常熬夜,冬天不穿袜子等一些不良行为,都会导致阳气损伤。冰镇饮品最易损耗人体的阳气,在中医里寒属阴,阴盛则伤阳。随着生命活动的进程,阳气会逐渐减少,形成阳虚体质。

阳虚质如何运动  
缓解阳虚体质可做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运动,冬天避免在大风、及空气污染的环境中锻炼。
也可按摩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或适当洗桑拿、温泉浴等。
阳虚质怎么吃  
饮食上宜适当多吃以温补脾肾阳气为主的食物,多吃“发”(甘温益气)物:如牛羊狗肉、葱、姜、蒜、鳝鱼、韭菜、辣椒、胡椒、大蒜、生姜、糯米、黑米、甘薯、山药、核桃、扁豆、麦芽糖、桂圆、红枣、栗子、荔枝、桃、杏、黑砂糖、桂皮等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即便是盛夏也不要过食寒凉,如黄瓜、、藕、梨、西瓜、山楂等。
陆游养生食枸杞  

大诗人陆游到老年,因两目昏花,视物模糊,常吃枸杞子来治疗和养生,为此而写下诗句'雪霁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

怕冷的人 多属阳虚体质

不管秋冬还是春夏,养生的立足点都是为了获取阴阳的动态平衡。在秋冬季节,冷空气易使人的体质发生一些变化。其中,最有可能的变化就是阴盛阳衰。

重庆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导师李配富指出,阳虚体质(主要表现为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男性无梦遗精,女性白带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性欲衰退等)的人特别是女性在秋冬容易手脚冰凉,即使穿得再多身体也很难暖和起来。这类人一方面要加强锻炼,每天运动半个小时左右,另一方面,要补充阳气。建议首先从食物上获取阳气,可多补充葱、姜、蒜以御寒。此外,可适当多食羊肉,羊肉在《本草纲目》中被称为补元阳、益气血的温热补品。不过,补阳也不能太过,以免伤阴。
专家介绍,秋冬季节建议多食炖汤,在中药材的搭配上,阳虚体质的人,建议选用适量的当归、山药、枸杞、党参、沙参混合白肉或红肉炖汤。要想口感好,可以加入大枣和桂圆肉。
特别怕冷的人,还可用熟附片炖汤。具体做法:先用熟附片熬水,再把水放入要炖的材料里熬汤。如果追求口感,可以往里面加5克左右的肉桂。不过,此方法不适宜阴虚体质的人,而熟附片的用量不宜超过10克。
怕冷不是病但怕冷体质易生病
体质
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所以,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冷美人”,不是那种不苟言笑的美女,也不是有着冷艳妆容的美女。我要说的是那些一到冬季就手脚冰凉,甚至全身冰凉的姑娘们。按照祖国医学的说法,冬季是人体阳气内敛的季节,要是这个人本身就阳气虚则会出现手脚甚至全身冰凉的情况,这不属于病,是个人体质的关系,可以进行一些调理。
观点 怕冷的人冬天易感冒、胃疼和腹泻
冬季阴气盛极,草木凋零,昆虫蛰伏,万物收藏。与之相应,人体新陈代谢也处于缓慢的水平。如果本身就阳气虚的人到了这个季节手脚冰凉的现象就会表现得很明显,一些人甚至全身都冰凉,由于女性属阴,所以这种显现多见于女性。

阳气虚不属于病,一般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治疗,但是阳气虚的人无论是呼吸系统还是消化系统都更容易生病,这些人在冬季更容易出现感冒、胃疼和腹泻的情况。

怕冷是什么体质 怕冷的原因和调理方法

冬季是一年四季当中最寒冷的季节,很多的人都非常的怕冷,尤其是许多的女性!你们知道怕冷是什么体质吗,不同体质的人该怎么对抗寒冷呢,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想要摆脱寒冷就要首先了解怕冷是什么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怕冷吃什么好呢?

不管秋冬还是春夏,养生的立足点都是为了获取阴阳的动态平衡。在秋冬季节,冷空气易使人的体质发生一些变化。其中,最有可能的变化就是阴盛阳衰。
重庆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导师李配富指出,阳虚体质(主要表现为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男性无梦遗精,女性白带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性欲衰退等)的人特别是女性在秋冬容易手脚冰凉,即使穿得再多身体也很难暖和起来。这类人一方面要加强锻炼,每天运动半个小时左右,另一方面,要补充阳气。建议首先从食物上获取阳气,可多补充葱、姜、蒜以御寒。此外,可适当多食羊肉,羊肉在《本草纲目》中被称为补元阳、益气血的温热补品。不过,补阳也不能太过,以免伤阴。
专家介绍,秋冬季节建议多食炖汤,在中药材的搭配上,阳虚体质的人,建议选用适量的
当归山药枸杞、党参、沙参混合白肉或红肉炖汤。要想口感好,可以加入大枣和桂圆肉。
特别怕冷的人,还可用熟附片炖汤。具体做法:先用熟附片熬水,再把水放入要炖的材料里熬汤。如果追求口感,可以往里面加5克左右的
肉桂。不过,此方法不适宜阴虚体质的人,而熟附片的用量不宜超过10克。
怕冷不是病但怕冷体质易生病
体质
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所以,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冷美人”,不是那种不苟言笑的美女,也不是有着冷艳妆容的美女。我要说的是那些一到冬季就手脚冰凉,甚至全身冰凉的姑娘们。按照祖国医学的说法,冬季是人体阳气内敛的季节,要是这个人本身就阳气虚则会出现手脚甚至全身冰凉的情况,这不属于病,是个人体质的关系,可以进行一些调理。
观点 怕冷的人冬天易感冒、胃疼和腹泻
冬季阴气盛极,草木凋零,昆虫蛰伏,万物收藏。与之相应,人体新陈代谢也处于缓慢的水平。如果本身就阳气虚的人到了这个季节手脚冰凉的现象就会表现得很明显,一些人甚至全身都冰凉,由于女性属阴,所以这种显现多见于女性。
阳气虚不属于病,一般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治疗,但是阳气虚的人无论是呼吸系统还是消化系统都更容易生病,这些人在冬季更容易出现感冒、胃疼和腹泻的情况。

治疗上热下寒的中成药有乌梅丸、防风通圣丸、桂枝颗粒等。

上热下寒是指同一时期的患者,上部显现为热性病症,下部显现为寒性病症。治疗该病的中成药常有以下几种。
1.乌梅丸: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缓解腹痛下痢、颠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等症状。
2.防风通圣丸: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风疹湿疮等。
3.桂枝颗粒: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风寒表虚证,缓解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塞干呕等症状。
不过,由于上热下寒的发病机制复杂,自己盲目服用药物,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最好由专业医生先进行辨证,再根据辩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

上热下寒,多由这3个原因造成,教你辨证分析,正确参考中成药

今天刘医生教你辨证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你的上下寒热不平衡,并教你3个中成药,对应调理,快来点赞收藏吧。

第一个,湿阻脾胃中焦不通

如果你经常觉得上半身热,很容易出黏腻腻的汗,头上,脸上出油很多,下半身很凉,腿和脚很难暖热,而且腿脚很困重,不想动,同时还反胃,恶心,吃不下东西,嗓子里有东西,肚子胀,不消化,舌苔特别厚,舌头很大,齿痕明显,这可能就是湿阻脾胃中焦不通导致的上热下寒了。

我们中医认为,脾胃为气机上下的枢纽,当脾胃气机通畅的时候 ,就像一个畅通的路口,汽车都通畅的通过,自然寒热也是平衡的,但是如果我们的脾胃“路口”被堵住了,那阴阳就不能通畅的运行,就会导致我们的上下寒热不平衡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参考香砂六君丸,来行气化湿,打通中焦通道。

第二个,心肾不交

如果你经常觉得上半身热,下半身发凉,而且到了晚上还容易失眠,睡不着,白天觉得很烦躁,还会腰酸腿软,精神疲惫,啥也不想干,口干咽干,两个颧骨发红,发热,舌头很瘦,很红,没有什么明显的舌苔,这可能就是心肾不交导致的上热下寒了。

我们的心肾,一个是心火,一个是肾水,只有肾水充足的时候,才可以向上滋养心火,不让心火太过于旺盛,出现上身燥热的情况,同样,只有心火旺盛,才可以向下温暖下半身,不让下半身寒冷,如果心肾不交了,心火和肾水不能平衡,也会导致上热下寒,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参考交泰丸来交通心肾。

第三个,肝气不通
中医认为,肝主一身之气,只有肝气畅通了,我们全身的气机才有通畅运行的基础,气血才可以畅通运行。
如果你经常上半身很燥热,急躁,有时候还会头晕头疼,耳鸣眼花,同时下半身很凉,有时候还会小腿发凉抽筋,小肚子冷疼,平常经常郁郁寡欢,唉声叹气。可能就是肝气郁滞,导致的气机不通,寒热不能平衡了,我们可以参考一个柴胡舒肝丸,来调畅气机,打通经脉,让气血可以畅通运行,寒热保持平衡。

以上就是刘医生分享的,教你分辨上热下寒的原因,你学会了吗?

如果看了刘医生的分享,还是不太清楚,也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讨论,我有时间就回复大家。

我是刘医生,我们下次再见。

今日舌诊分享:上热下寒的舌像,2个常用中成药1个方子你适合哪一种
今日舌诊分享:
上热下寒的舌像,2个常用中成药1个方子你适合哪一种?
1.舌尖少苔,有红色斑点,舌边和舌尖红肿 心肝火旺的表现。容易出现焦虑 胸闷,心慌气短,爱叹息,同时睡眠质量变差,入睡难、多梦。
2.舌中,中焦阻滞,上热下沉不足 火往上走,就容易上火 出油长痘,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问题。
3.舌根,下焦舌苔白厚,脾阳、肾阳受损,中焦阻滞,上下寒热不交温煦不足,寒湿聚集,容易出现肚子以下偏怕冷,大便偏稀不成形,尿频尿急晚上起夜等问题。
上热下寒的2个常用中成药1个方子你适合哪一种?
1.交泰丸(心肾不交导致的上热下寒)
2.乌梅丸(肝郁气滞导致的脏腑阴阳失调、上热下寒)

3.半夏泻心汤加减(中焦不通导致的上热下寒)

问题描述:我上热下寒适合吃什么中成药?附子泻心汤或者交泰丸之类的合适吗?(女,30岁)
病情分析:附子泻心汤和交泰丸,是可以服用的。建议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饮食清淡,多注意休息。最好到医院检查,确诊治疗。祝早日康复,建议,找中医吃汤药效果比较好,你可以服用你说的这些药品改善症状的,针对本次问诊,医生更新了总结建议:附子泻心汤和交泰丸,是可以服用的。建议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饮食清淡,可以服用牛黄清胃丸改善症状,哦,那只能服用健脾丸改善。
引火归元

中医的引火归元法,所谓引火归元法就是引导上越之火归于命门之中,主要用于浮阳上越,肾气不足之证,这类证型的主要典型症状就是上

热下寒、面色浮赤、头晕耳鸣、口舌生疮等等。
浮阳上越之证,最重要的病因就是肾阴或肾阳衰弱后,肾主纳气的功能也随之减弱了,于是便会导致虚火上炎。
引火归元法常用的中药,我们可以将其像记忆公式一样背下来:熟地黄,附子,肉桂,五味子。其中熟地黄可填肾之真阴,小剂量的炮制的附子可温补肾阳,肉桂可治命门火衰,五味子可固肾纳气(还有陈士铎的引火汤)
先贤用五味子固肾纳气已经很悠久了,例如在《伤寒论》的“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就频频使用五味子来增强肾纳气的作用,通过这个作用以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以此止咳、定喘。
【引火汤】组成:熟地90g,天麦冬各30g,巴戟天30g,五味子6g,云苓15g。
李可擅用本方治肾阴下亏,龙火上燔,离位上奔,可见种种上热见证:头痛,头晕,牙痛,齿浮,鼻衄,面赤,目赤,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灼等。治以引火汤,导龙归海;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成火不归原之证。本方加肉桂1.5g,饭丸先吞,引火归原。
“引火归元”法是中医治疗热病的几种方法之一。早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就出现了用辛热药物杂入寒冷药物中治疗热病的方剂,如第十八卷《胸中热第五》中的治热气上冲不得息欲死不得眠方、承气汤、半夏汤和《压热第六》中的大酸枣汤、大枣汤等方剂中,均有一味辛热药物“桂心”。这足已说明孙思邈已经娴熟地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热病了。
明代的《景岳全书》第十五卷《寒热》篇中,把治疗热病之法总结归纳为六种:“凡微热之气,宜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宜寒以制之;郁热在经络者,宜疏之、发之;结热在脏腑者,宜通之、利之;阴虚之热,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宜益火以培之。”书中虽然提出了“无根之热,宜益火以培之”,但并没指出此法即为“引火归元”之法。
清代的《医学心悟·火字解》总结归纳出治疗内火四法。即:1、达:所谓木郁则达之;2、滋: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3、温:经曰劳者温之,又曰甘温能除火热;4、引: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人海,引火归元。
凡素体气阴两虚或气血双虚以及身体特别虚弱的患者,又罹患温热病后,西医连续使用抗菌素、中医连续使用白虎汤以及其它诸多寒凉药物而高热仍不退者,应立即采用
“引火归元”之法(即寒凉药物中佐以辛热药物),可立见宏效。简述病例2则:
1、石××,女,57岁,退休职工。该患者本来就患有气阴两虚型消渴证,又罹患温热病,头身疼痛,周身乏力,恶热,纳呆,口苦咽干,口渴引饮,尺肤热,午后病情加重,入夜热甚,舌淡红苔黄,脉象细数。体温39°5C。经某医院诊治,处以白虎汤三剂。服完两剂后,体温仍为39°4C,上述症状不减,笔者于其第三剂药中加入肉桂3克,一剂而愈。
2、李××,男,46岁,教师。该患者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多年不愈,素体气血双虚,又患湿温,头痛如裹,咽喉肿痛,颌下出现淋巴结节多个,并疼痛,尺肤热,口不渴,饮食不下,午后脯热,入夜喉部疼痛,彻夜不寐。舌淡苔黄腻,舌面水汪汪。脉象濡数,体温39。3C。经某医院诊治,给予注射青霉素,每次160万单位,日2次,连续注射3天,高热仍不退,症状无减,喉痛依然。
经笔者诊治,处以三仁汤合白虎汤加马勃10克、大青叶10克、肉桂3克,每日1剂,3剂热退,诸症悉除。
临床上高热不退多属实证、热证,治疗时一般均投以寒凉之剂。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对于虚火上炎所致发热不退一证的治疗就不能一味寒凉,必须投以热药,才能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并最终治愈疾病。

磁朱丸滋阴药 “引火归元”中医以为肾藏精,其中包含着命门之火,即所谓的肾阳,是性机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还能温养五脏六腑,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脏腑有命火的温养,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如果肾阴亏竭,阴不敛阳,就会出现虚阳上越的病症。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赤、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等。中医治疗上有引火归元法,即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方法是:在滋阴药中加入附子、肉桂之类温阳之品。

引火归元”,指的是引导浮游之火下归于肾的治法。适用于肾阴亏竭、阳失所依、上僭为浮游之火而见颧红、面赤、咽痛、牙痛、脉微细或浮大无力等症,一般于滋阴药中略佐肉桂等药。
此火又称“虚火”、“龙雷之火”、“浮游之火”、“无根之火”,多由热病伤阴、房劳不节,寒邪直中,年老肾亏以致肾阴亏虚,不能潜阳,命门火衰,阳虚不能守舍所致。常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烦热,脉大而空或形寒、下肢冷甚、小便频数、滑精早泄、脉沉细无力等肾虚证,同时又有头痛、齿目、咽喉疼痛、吐衄咳血、面赤升火、低热、口舌生疮、烦躁失眠等。
在调治肾中阴阳的方药中,以少量肉桂或附子作为佐使以导龙入海,引为归宅,是为引火归原法。方如《金匮》八味丸,潜龙汤等。
治法分析:虚火上浮者,既有肾阴虚的一面,又有肾阳虚的一面,治宜两者兼顾。若阴虚偏甚,则在滋阴壮水中少佐肉桂,使浮火重归肾宅;若阳虚较重,则重用温补摄纳的同时,佐桂、附引火下行。
“引火归原” 是中医针对肾火上浮、火不归原而设立的一种治法。火,指临床上的浮阳、浮火、虚火、阴火,也叫龙火;原,亦作元,主要指肾,因肾为阳气之根,阴火之宅。本法所针对的病机乃阴虚不能涵阳,或阴盛迫阳上越,或阳虚不能固守本位,导致虚阳上浮,龙火上僭。凡伤寒、杂病,如病人禀赋虚寒,或劳倦、性欲过度,或误服寒凉等所致的肾火虚浮的假热证,即火不归原证,具体如内伤发热、头痛、眩晕、消渴、血证、阳痿、失眠、牙痛、咽痛、口舌生疮等,均适用于本法治疗。
用药特:
是在重用熟地、当归等填补真阴药的同时,反其常地用少量肉桂、附子、干姜等辛热药,使与上浮的虚火同气相求,引导其归之于下(肾)
。有时也另佐炙甘草、童便、牛膝、细辛等药,有时也佐牡蛎、龟板等介潜药,或黑锡丹等纳镇药,或磁朱丸等交济药,有时还单用桂、附等辛热药外敷于足底涌泉穴等处。

脾阴不足,都有哪些症状?如何来调理!

今天我们来详细的聊一聊如何补脾,要补脾首先要区分阴阳,看一看到底是阳不足,还是阴不足,然后才能有方向性的调理,今天我们先来聊脾阴不足!

脾阴不足的主要表现:
症状:手脚心热、心烦、夜里盗汗、眼睛干、口干、喜冷饮,脉搏跳的快,下眼袋大且微微发红,嘴唇鲜红;舌头往往瘦小,舌质鲜红,舌苔薄或者没有舌苔。吃完饭后肚子会鼓起来,半天下不起,大便干燥。小孩子会表现的特别好动,几乎没有静下来的时候。
引起脾阴虚的原因:
小孩脾阴不足,大多数都是比较爱吃肉造成的,现在我们吃的肉类很多都是带激素的,激素都是热性的,进入人体就会耗伤我们的脾阴,长期食用,自然就会出现脾阴不足的情况。
大人引起脾阴不足的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有这几点:
1、很多是喜欢食用一些过于辛辣的食物,如果长期食用这些食物,就会耗伤脾阴。
2、熬夜,很多人习惯晚睡,晚上是养阴的时间,如果长期晚睡

,自然阴就不足了


如果脾阴不足,那么我们就要在补脾的同时,滋补阴液,给大家推荐一个小方子:
配方:山药9克、莲子肉9克、薏米9克、麦冬6克、沙参6克、生地6克(来源于罗大伦博士书籍)
这个量是6岁左右小孩的量,大人如果用要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增加!
这个方子里山药、莲子肉都是补脾的,薏米有祛湿的作用,麦冬、沙参、生地就是滋补阴液的。
如果你有脾虚的情况,可以找当地中医帮你分析下,看看体质,如果属于脾阴不足,那么这个方子就可以试试,效果很好!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希望今天的内容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